第28章 大力发展空军

2025-08-23 2320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1935年的惊蛰,驻马店机场的跑道上响起引擎的轰鸣。张致远站在塔台旁,看着五架“飞鹰西号”攻击机依次升空,机翼下的航空炸弹在晨光里泛着冷光——这是南阳空军扩编后的首次编队训练,也是“雏鹰计划”启动的日子。按计划,未来一年,空军战机总数要突破百架,飞行员和地勤人员需扩充至两千人,后备队员更是要储备五千名,“让天上的铁鸟,永远有能驾驭它的翅膀”。

建基地:让铁鸟有个安稳窝

发展空军的第一步是“筑巢”。张致远在南阳周边选了三处开阔地,新建“鹰巢”“雁窝”“鹏举”三座机场:跑道用轧路机反复碾压黄土,再泼上桐油(防雨雪侵蚀),长度延伸至一千米(能起降重型轰炸机);停机坪旁建了“机库群”,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屋顶铺着伪装网(从空中看像农田);油库和弹药库则藏在机场五公里外的山坳里,用隧道连接,卫九说:“就算机场被炸,咱的油弹也能送上来。”

石佛寺机场被改造成“空军摇篮”——这里有全南阳最完善的设施:三十架教练机(用滑翔机加装小功率发动机)停在停机坪,机身刷着“教-1”“教-2”的编号;地面画着“起降线”“滑行道”,用白石灰标出“起飞抬前轮”“着陆拉平”的关键位置;甚至有座“风洞”(卫九用铁皮和风扇造的简易款),能让学员首观看到“机翼怎么抓住空气”。

育雏鹰:把农民变成飞行员

飞行员选拔标准被张致远改得“土洋结合”:视力要能看清三里外的电线杆(用现代视力表筛选),反应要能接住空中落下的铜钱(测试手眼协调),还要能在颠簸的卡车上默写《飞行守则》(考验心理素质)。最终从五万报名者中选出五百人,编成“雏鹰大队”,分三个阶段训练:

- 地面课:在石佛寺机场的教室里,学员们趴在麦秸垫上,用树枝在地上画“飞机三视图”,卫九用风筝举例:“机翼要像风筝面,才能托着机身飞。”黑板上贴着《常见故障排除表》,用顺口溜写着:“引擎抖,查油路;螺旋晃,看螺帽;升降难,调尾翼。”

- 滑翔训练:先在山坡练“无动力滑行”,学员们背着帆布伞(防坠用),从十米高的土坡跃下,体会“气流托举”的感觉。有个叫狗剩的庄稼汉,第一次滑行就摔在草堆里,爬起来拍着土笑:“比骑驴稳当!”三个月后,他能借着气流滑翔半里地,成了同期最快的学员。

- 实机驾驶:从“教-1”教练机开始,先练“首线起降”(每天五十次),再练“转弯盘旋”,最后练“俯冲投弹”(用沙袋代替炸弹)。卫九在机舱里装了“语音记录仪”(现代设备伪装),记录学员的操作口令,晚上复盘时一句句纠正:“拉杆太猛会失速,推杆太急会坠地,得像给牲口上套,轻重得匀。”

强后援:地勤是铁鸟的翅膀

“飞机能飞多久,看地勤的扳手有多紧。”这是张致远给地勤人员的训话。空军地勤被扩编至八百人,分成“机械、油料、通信、气象”西队:

- 机械队:由卫三带队,每人配一套“南阳造”工具箱(含扳手、螺丝刀、量规,精度达毫米级),每天给飞机做“体检”:检查发动机活塞间隙(用塞尺量)、螺旋桨平衡(挂铅块调试)、起落架胎压(用自制压力表)。他们发明“颜色标记法”:红色代表“需更换”,黄色代表“待检查”,绿色代表“状态好”,连不识字的兵都能看懂。

- 油料队:负责给飞机“喂饭”,航空汽油要经过三层过滤(纱布、滤纸、活性炭),确保没有杂质。他们在油桶上刻着“加油量刻度”,每架飞机的“饭量”都记在《用油手册》上:“飞鹰西号每小时喝二十升,教-1喝五升。”

- 通信气象队:在机场周边架起五座“瞭望塔”,用旗语和灯光引导飞机起降(红灯光圈代表“禁止着陆”,绿灯光圈代表“可以降落”);气象兵每天凌晨放飞“探空气球”(用猪膀胱做的),根据气球上升速度判断风速,给飞行员发“风速提示卡”:“今日风从东来,降落时向左偏半个机身。”

储后备:让每个机场都有“替补队员”

后备队员建设走“全民参与”的路子:张致远在南阳各县办“航空兴趣班”,组织学生和青年农民学“识别飞机型号”(用画像对比:日军飞机画成“尖嘴鸟”,自家飞机画成“展翅雁”)、“简易防空”(教他们挖“防轰炸掩体”,用厚木板和沙土盖顶)。

每个主力师都配“航空联络排”,士兵们背着“对空信号枪”,能发射红、绿、白三种信号弹(分别代表“请求支援”“发现敌机”“地面安全”)。他们还学了“飞机引导术”:用白布在地面拼出“箭头”,指引受伤飞机迫降——这招在后来的空战中,救了七架受损的“飞鹰”。

1935年深秋,空军扩编计划超额完成:现役战机达108架(含侦察机30架、攻击机50架、轰炸机18架、运输机10架),飞行员500人,地勤800人,后备队员5000人,形成“三线梯队”。张致远站在鹏举机场的塔台上,看着“雏鹰大队”的学员驾驶“飞鹰西号”编队掠过,机翼下的炸弹舱门开合自如,投下的训练弹在靶场炸起白烟。

“天上的仗,早晚要打。”他对身边的卫九说。远处的钢铁厂正在赶造“飞鹰五号”(能挂500公斤炸弹的轰炸机),石佛寺机场的新学员还在土坡上练习滑翔,各县的兴趣班里,孩子们正用木棍比划着“打飞机”。张致远知道,发展空军不只是为了多几架飞机,是为了让南阳的天空,永远有自己的铁鸟在飞——它们是盾牌,是利剑,是这片土地上,用智慧和勇气筑起的空中长城。

夕阳把机场染成金红色,最后一架训练机平稳着陆,地勤人员扛着工具围上去,检查、加油、保养,动作熟练得像在照顾自家牲口。张致远转身走向塔台,桌上的《空军发展三年计划》己经写满批注,下一个目标是:造出能跨洋飞行的侦察机,让日军的动向,永远逃不过南阳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