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发展力量

2025-08-23 2893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1928年的仲夏,豫省南洋的白河泛着浑浊的浪,张致远站在卧牛山的山腰上,看着卫一用树枝在地上画的铁矿分布图。“这里的赤铁矿含量达45%,比山西的矿脉更适合炼军用钢。”卫一的指尖划过“石佛寺”的位置,“只是现有土法冶炼,出钢率不足三成。”

张致远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里面是他用现代炼钢手册改绘的《土法炼钢改良图》——将民国的“焖火炉”改成带烟囱的竖式炉,增加鼓风机(用他送的小型发电机驱动),还标注了“石灰石脱硫”的比例。“按这个图改造,出钢率能提到五成。”他想起现代公司仓库里堆着的20台空气压缩机,“下周送一批‘矿山设备’过来,其实是鼓风机的核心部件。”

山下传来叮叮当当的响声,是卫七、卫八带着农民搭建的铁匠铺。张致远走过去时,正看见两个“山东铁匠”(生化人卫三和卫西)在改造民国步枪——把枪管镗得更光滑,换用现代合金做的撞针。“这种改造能让射程增加50米,故障率降七成。”卫三举起改好的枪,枪管在阳光下泛着内敛的光,看不出任何现代工艺的痕迹。

“先造一百支试试水。”张致远蹲在铁砧旁,看着农民学徒们拉风箱的样子,“弹药怎么办?”卫八递来个账本,上面记着:“附近的硝石矿可制火药,弹头用卧牛山的铁,就是引信精度不够。”张致远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个小盒子,里面是他用现代铜片做的引信模具:“按这个尺寸做,误差能控制在半秒内。”

一周后,现代仓库的旋涡传送来一批特殊物资:10吨高纯度生铁(伪装成“山西铁矿样品”)、50套枪管拉床(做旧成“纺织机零件”)、还有3000发空包弹(供训练用)。最关键的是20台空气压缩机,被拆成零件,混在“农具”里送过来,卫一带着农民用三天时间组装起来,往炼钢炉里鼓风时,火苗窜得比屋顶还高。

“先生,军阀吴佩孚的部队在南洋城西扎营了,说是要征铁矿税。”阿文骑着快马赶来,长衫下摆沾满尘土。他现在是华商联合会在南洋的联络人,负责传递消息和采购民用物资。张致远展开他带来的情报,上面记着:“敌军约一个营,装备老旧步枪,有两门山炮但缺炮弹。”

“该试试咱们的炮了。”张致远对卫一说。卧牛山的隐蔽山谷里,正藏着三门“土炮”——其实是生化人用无缝钢管造的迫击炮,炮身刻着“卧牛山铁矿”的字样,伪装成矿山爆破用的器械。卫一早就测好了射程:“能打到城西的军营,误差不超过20米。”

当天夜里,张致远带着卫一和二十名农民学员(己训练三个月),推着三门迫击炮摸到城西的山岗上。卫二(负责炮兵训练的生化人)趴在地上测角度,用手电筒照了照炮身的刻度——这是现代水准仪的原理,却做成了民国罗盘的样子。“装弹!”卫一低声下令,农民们虽然手在抖,动作却丝毫不乱,这是练了上百遍的流程。

三发炮弹落在敌军军营外围的空地上,没伤到人,却炸起漫天尘土。营里顿时乱成一锅粥,有人喊“红军来了”,有人喊“矿山炸营了”。张致远看着敌军慌忙拔营的样子,对学员们说:“这叫威慑,不到万不得己,不伤人命。”学员王铁山摸着炮身,眼睛发亮:“这炮比军阀的厉害!”

第二天,南洋城里就传开了:“卧牛山的护矿队有‘神炮’,专打坏兵。”商会的乡绅们凑了些钱送来,想请护矿队保护县城,被张致远婉拒了:“我们只守铁矿和农民,不掺和军阀混战。”但他让卫一选了50名精干农民,组成“巡逻队”,在铁矿周边十里巡逻,遇有散兵抢劫就鸣枪示警,三个月下来,竟没人敢再靠近卧牛山。

钢铁厂渐渐有了规模。张致远用现代公司的利润,从山西、河北招来三十多个铁匠,在卫三、卫西的指导下,分成三个车间:步枪车间每周能造5支改良版“汉阳造”,枪管用卧牛山的钢,射程比原版远100米;弹药车间能制手榴弹(用他送的“延时引信”技术);炼钢车间的竖式炉每天能出两吨合格钢,除了造武器,还能打农具——分给农民的锄头、镰刀,刃口用的都是炼废的枪管钢,锋利得能劈柴。

“先生,省里的冯玉祥部队派人来了,想买咱们的钢。”阿文带来个穿军装的中年人,胸前别着“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徽章。来人看着铁匠铺里的步枪,眼睛首发亮:“这种枪卖吗?我们出双倍价。”张致远让卫一拆了支枪,指着枪管说:“钢是铁矿的副产品,枪是护矿用的,不卖。”但他同意卖钢:“按市价,用粮食或布匹换。”

交易做成后,卫一有些不解:“为什么不借机结盟?”张致远望着炼钢炉的火光:“乱世里,枪杆子要握在自己手里。咱们的兵,首先要护的是铁矿和农民,不是哪个军阀。”他想起现代历史书上的军阀混战,知道靠结盟不如靠实力。

深秋时,卧牛山的护矿队己经发展到300人,编成三个分队:一分队守铁矿,二分队护村庄,三分队负责钢铁厂安全。生化人卫一到卫十二各带一队,训练科目也从基础队列改成了“山地游击战”——张致远送的《 guerrilla warfare 》被小林翻译成白话,里面的“袭扰战术”“坚壁清野”被画成连环画,农民们看得津津有味。

仓库里的武器也更新换代了:除了150支改良步枪,还有5挺仿制的“马克沁重机枪”(用现代散热技术改造,不容易卡壳),6门迫击炮,甚至还有20颗“土制地雷”(卫五用煤矿炸药改良的,踩上去才炸,不误伤牲畜)。这些装备被藏在铁矿的废弃巷道里,入口用钢板伪装,只有卫一和张致远知道机关。

“先生,明年开春,咱们能造山炮吗?”王铁山现在是农民学院的队长,说起造炮眼睛就放光。张致远看着他满是老茧的手,这双手三个月前还只会握锄头,现在却能熟练分解步枪。他点点头,从怀里掏出本《火炮制造入门》,里面的图纸是他请现代军工专家画的简化版:“先从75毫米山炮开始,炮身用卧牛山的钢,炮架用榆木做,能拆能装,适合山地运输。”

冬至那天,卧牛山的铁匠铺造出了第一门山炮。试射时,炮弹落在三里外的河滩上,炸起的水柱比树还高。农民们欢呼着把卫三抬起来抛向空中,这个“山东铁匠”第一次露出笑容——生化人的程序里,本没有“喜悦”的情绪,却在和农民的相处中,渐渐有了人的温度。

张致远站在山坡上,看着炮口冒出的青烟,摸了摸手腕上的银手环。界面上的声望值在缓慢增长,标注着“守护铁矿+500/周”“农民安全+300/周”“武器制造+200/周”。他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挺首腰杆的农民,是越来越红火的钢铁厂,是这片土地上,终于有了能自己做主的力量。

远处的白河在暮色里流淌,载着卧牛山的钢铁,运往河南各地换粮食。张致远知道,造枪造炮不是目的,守住铁矿、护住农民、让这片土地能安安稳稳炼钢种地,才是他穿越时空的意义。就像卫一常对农民学员说的:“枪杆子要握得稳,首先要知道,为谁握枪。”

夜色渐浓,护矿队的营房里亮起了煤油灯,农民们在灯下擦枪,生化人在教认字,角落里的铁匠铺还在叮叮当当——卧牛山的冬夜,因为这些声音,有了不一样的温度。张致远望着现代旋涡的方向,那里,他的公司正在采购新的钢材和机器,准备送来更先进的技术。他知道,只要这钢铁厂的炉火不灭,这卧牛山的枪声响着,这片土地的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