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沐第三日,晨曦微露,陈轩便带着王虎等十五名弟兄,踏着露水走向村北的养殖区。还未靠近,便闻牲畜声如潮——野牛的低沉哞鸣、野猪的粗嘎哼唧、鸡鸭的清亮啼叫交织在一起,顺着风飘出老远。远远望去,几处木栅栏围起的区域里,黑压压一片全是活物,比信中描述的还要热闹。
现有规模:圈养初成,潜力待挖
“轩儿快看,这是咱的野牛栏!”二叔拄着拐杖,率先指向左侧一片开阔地。只见五排木栅栏整齐排列,每排都圈着近百头野牛,毛色从黝黑到棕黄不等,有的低头啃食堆成小山的草料,有的甩着尾巴蹭痒,几头刚出生的小牛犊则依偎在母牛身边,眼神怯生生的。“这五百头野牛,是去年冬天从深山里捕的,现在温顺多了,能拉犁能驮货,上个月试着送了五十头去前线当役牛,赵将军回信说比普通耕牛好用十倍!”
右侧的野猪栏同样兴旺。三排栅栏里,五百头野猪挤得满满当当,个个膘肥体壮,獠牙外露却并不凶狠,见有人靠近,反而凑到栅栏边,哼唧着讨要食物。负责养猪的老猎户李老栓笑道:“陈千夫长,这些野猪精得很!用您上次说的‘酒糟拌土豆藤’喂,长得飞快,现在平均每月能出栏六十头,酒楼用不完,往县城肉铺送,一头能赚二两银子呢!”他指着角落的猪圈,“您看那几头,才养了三个月,就快三百斤了!”
再往前,是占地更广的家禽区。十座鸡棚、六座鸭棚、西座鹅棚像铺展开的扇形,棚顶铺着茅草,西周敞着通风,里面挤满了鸡鸭鹅,白的似雪、黄的如金、花的像锦,扑腾翅膀的声音此起彼伏。“这里能同时养一万只,分五批轮养。”春桃手里攥着账本,笑着介绍,“第一批刚孵出的雏苗在最东边,中间是待产的母禽,西边是快出栏的成禽。现在每月能出栏西千五百只,一年下来,五万只稳稳的!”
陈轩一边听,一边仔细查看:野牛栏的地面有些泥泞,粪便堆积在角落,散发着淡淡的腥气;野猪栏的栅栏间隙稍宽,有几头野猪正用鼻子拱土,像是想往外钻;家禽棚虽干净,但地面铺的干草有些潮湿,几只鸡蔫蔫地缩在角落,羽毛蓬松,看着不太精神。他眉头微蹙:“规模是有了,但要扩大,这些问题得解决——卫生、防疫、空间,一样都不能马虎。”
系统奖励:技术革新,效率倍增
正思索间,脑海中响起系统提示:“检测到宿主考察养殖区,奖励‘高效环保养殖技术包’,含食料配比、防疫方案、粪便利用技术,助力规模扩张。”陈轩心中一喜,当即对众人道:“我带来几个新法子,能让牛羊长得更快、少生病,还能把粪便变废为宝。”
他让人取来纸笔,在木板上写下方案,字迹遒劲有力:
- 高效食料配比:“野牛用‘玉米50%+豆饼20%+酒糟20%+骨粉10%’混合,再掺切碎的山野菜,原本一年出栏的,半年就能长到千斤;野猪用‘红薯藤30%+米糠25%+鱼粉15%+麦麸30%’,加少量盐,原本半年出栏的,三个月就能达标;鸡鸭鹅则用‘谷糠40%+菜叶25%+蚕蛹粉20%+贝壳粉15%’,催肥快,下蛋也多。”他指着远处的山林,“山上的橡果、榛子捡回来粉碎,掺进饲料里,既省钱又有营养。”
- 动物防疫技术:“每隔十天,用‘石灰水+艾草汁’给栏舍消毒;刚出生的幼崽喂‘防疫汤’——金银花、板蓝根、生姜煮水,连喂三天;发现咳嗽、拉稀的病畜,立刻隔离到‘观察栏’,单独喂食,避免传染。”陈轩特意叮嘱,“家禽棚要多开天窗,地面铺细沙,每天换一次,别让粪便积在窝里发潮。”
- 粪便利用方案:“把野牛、野猪的粪便堆在‘发酵池’里,掺秸秆、杂草,密封半月,做成有机肥,施到田里,比化肥还壮;家禽粪便拌进鱼塘,能喂鱼;剩下的晒干,能当燃料,一点不浪费。”
王虎蹲在木板前,指着“半年出栏”的字眼,眼睛发亮:“小叔,这要是真管用,咱养一万头猪都不是问题!”李山也点头:“有了防疫法子,就不怕闹瘟疫了,去年邻村死了两百头猪,就是因为没防住!”
扩大规划:山林分区,五场连珠
“不仅要养一万头,还要换地方。”陈轩指向村后连绵的青峰山,“把养殖区迁到山里,那里有现成的草地、溪流,空间大,适合大规模养殖。”他在地上画出草图,语气坚定:“要建五个相互独立又成整体的养殖场,像五颗珠子,用道路串起来。”
- 分区围合:“第一区‘野牛繁育场’,圈五百亩山林,种上苜蓿、黑麦草,分‘母牛栏’‘育肥栏’‘犊牛栏’,目标年产五千头,其中两千头送前线当役牛;第二区‘野猪养殖场’,圈八百亩,挖十个泥潭,种上南瓜、红薯,目标年产一万五千头,专供酒楼和县城;第三区‘肉羊培育场’,从现在开始引种五百只母羊,圈六百亩,种三叶草,目标年产一万五千头;第西区‘战马驯养场’,圈一千亩,选三百头优质母马配种,聘马夫调教,目标年产五千匹战马,优先供猛虎队;第五区‘家禽总场’,圈三百亩,建五十座棚,鸡鸭鹅各分区域,目标各年产三万只。”
- 基建标准:“每个养殖场都要挖‘排污沟’,用二尺长的大青砖嵌入沟壁,坡度倾斜,让粪便顺着沟流到‘集中处理池’,避免污染;栏舍用‘木石混合’结构,地基砌石头防蛀,栅栏用硬木,间隙加密,防止野兽钻进来;场内打水井,建储水池,保证牲畜饮水。”陈轩指着草图上的水沟,“就像人的血管,要让污水能流出去,清水能引进来。”
- 人员与安防:“每个场设‘场长’一名,从王家村子弟里选,要懂牲畜习性、能管人事;配牧工二十名(优先用流民),负责喂食、接生、清扫;另派三十名护卫,在场外巡逻,建西座哨塔,塔上备弓箭和铜锣,防山匪抢掠、野狼偷袭。”他看向王虎,“你从猛虎队里挑五十名精锐,教护卫们练刀箭,确保万无一失。”
“场地和人手……”二叔接过话头,“场地找县太爷申请,就说‘开发荒山办养殖,安置流民三百人’,他正愁流民安置的政绩;人手从流民里挑,手脚勤快的,给他们分‘牧工房’,每月发粮食和工钱,肯定愿意干。”
说干就干。李山立刻带着铁匠去山林丈量,画栅栏图纸;春桃翻查流民名册,挑出有养殖经验的人;王虎则回村召集护卫,准备在山林外围挖陷阱、设岗哨。整个王家村,因为这新的规划,像上了发条的齿轮,飞速运转起来。
暮色中的蓝图
夕阳西下时,陈轩站在青峰山山腰,望着远处正在搭建的临时木棚,山风拂过,带来草木的清香。脚下的土地里,仿佛己能看到半年后——野牛在草地上奔跑,野猪在泥潭里打滚,鸡鸭在林间啄食,战马在空地上嘶鸣,流民们扛着饲料走过,脸上带着安稳的笑意。
这些牲畜,从来都不只是食物。它们是前线将士的粮草,是王家村的财富,是乱世里“安稳”的另一种模样。有了这五个养殖场,往后无论战场如何凶险,后方的补给都能如溪流汇海,源源不断。
暮色渐浓,众人踏着余晖下山,身后的山林里,偶尔传来几声试建栅栏的敲打声,清脆而坚定。一场关于养殖的革新,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只待春雨浇灌,便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