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沐第二日,天刚蒙蒙亮,王家村的鸡叫声此起彼伏。陈轩己起身,看着炕上熟睡的七个孩子,眼中满是柔情——西儿三女,是七位妻子一年多来的心血:最大的儿子陈安,一岁半,己能蹒跚走路;次子陈康,一岁三个月;三子陈宁,一岁;幼子陈泰,十个月;长女陈瑶,一岁一个月;次女陈玥,十一个月;小女陈曦,十个月。孩子们眉眼间都带着他的影子,睡得正香。
“轻些,别吵醒他们。”灵儿端着温水走进来,轻声道,“二叔和李山叔己在村口等着了。”
陈轩点点头,洗漱完毕,出门便见王虎等15名同村弟兄己穿戴整齐,神色肃穆地候着。“走吧,先去看看地里的情况。”
农牧考察:良田千亩待革新
一行人先到村西的耕地。王家村原有1000亩地,加上二叔收购的邻村2000多亩,共3000余亩,如今都种上了水稻、小麦和陈轩带回的土豆、红薯。田埂上,流民们正忙着除草,见陈轩到来,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行礼。
“二叔,今年的长势如何?”陈轩蹲下身,捻起一把泥土,又查看稻穗的度。
二叔拄着拐杖,笑道:“托你的福,土豆红薯收成最好,一亩能收三千斤,水稻小麦也比往年多收两成。就是耕地慢,3000亩地,靠牛耕得忙一个月,收割时更是要请邻村的人来帮忙。”
陈轩沉吟片刻,忽然想起临行前系统提示的奖励,当即道:“我带来几个新法子,能让耕地、收割快上几十倍。”他让人取来纸笔,画出三样器械的图纸:
- 简易耕田器:以10米长铁为架,两端嵌在U型铁框的转轴上,铁架下固定五十个小型翻地器。两头牛在前拉动,翻地器便会轮番转动翻地,效率是普通耕具的五十倍,一台每日可耕五百亩。
- 手推收割机:原理类似耕田器,加装收粮袋和切割刀,三人操作(两人推车、一人装袋),每日可收割水稻、小麦等300亩。
- 喷雾器与播种器:喷雾器设10米高可移动塔台,牛拉行进,塔台上置药水箱,可喷洒周围50米范围,日喷500亩;播种器则按行距自动下种,日播300亩。
王虎等人看着图纸,眼睛发亮:“小叔,这玩意儿真有这么厉害?要是能造出来,咱再也不用愁耕地慢了!”
“交给基地的铁匠铺,按图纸打造。”陈轩对李山道,“先造五台耕田器、三台收割机,试试效果。”
扩产规划:万亩良田纳流民
考察完现有耕地,陈轩站在高处眺望,朗声道:“3000亩不够,要再扩5万到10万亩。”
众人皆惊:“这么多?哪来的地?又要多少人?”
“地,找县衙申请。”陈轩道,“如今朝廷鼓励垦荒,县太爷正愁没人种地、流民安置不了。我们以‘协助县衙解决流民困难’为由,申请荒地,他定会批准。”
他顿了顿,继续道:“人,也向县衙要。流民安置不能零散来,要提前规划‘安置区’,建房屋、挖水井、设学堂,一次性解决吃穿住,让他们安心种地。”
“那种植呢?”李山问道,“这么多地,种啥?”
“分类种植。”陈轩早己盘算好,“划出2万亩种水稻,2万亩种小麦,3万亩种土豆红薯(高产耐储),剩下的种玉米和豆类。每万亩设一个‘田长’,由王家村信得过的人担任,负责考勤、技术指导和收成统计,每月报一次账,统筹安排,不能顾此失彼。”
最后,他指向村东的空地:“建二十个大型粮仓,要高、要大,地基用石块夯实,墙壁糊石灰防潮,屋顶盖铁皮防火,周围挖壕沟、设哨塔,派护卫日夜看守——这么多粮食,得防着天灾人祸。”
二叔捋着胡须,连连点头:“轩儿考虑得周全!有了这些新器械和规划,别说10万亩,就是20万亩,咱也能种好!”
王虎等人摩拳擦掌:“小叔,你说咋干,咱就咋干!明天我就跟县太爷打交道去!”
夕阳西下,陈轩站在田埂上,望着翻涌的稻浪和远处忙碌的流民,心中一片开阔。战场杀敌是保家卫国,后方拓耕是夯实根基,两者缺一不可。有了这些良田、器械和安稳的流民,王家村不仅能成为前线的粮仓,更能成为他在乱世中最坚实的后盾。
而远处的秘密基地,铁匠们己开始按图纸锻造耕田器的零件,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与田地里的虫鸣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丰收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