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慧眼

2025-08-24 3744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北京中科院的会议室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红木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七位院士围坐在一起,面前摊着赵伟那份被驳回的“优化方案”,气氛却不像讨论涉密案件,反倒像在品评一件拙劣的艺术品。

“钌和铑的添加比例,居然敢写0.7%?”中科院院士、材料物理学家陈敬先推了推老花镜,指尖点在方案的某一页,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这两种金属在镁合金里的溶解度极限是0.3%,超过这个数就会出现晶格畸变,7000米水深下就是脆断的命。国外那所谓的‘实验室’,是把咱们当没学过材料力学的小学生糊弄?”

坐在对面的工程院院士、深海装备专家李建国接过话头,拿起方案复印件抖了抖,纸张发出哗哗的声响:“更可笑的是这个低温浇筑工艺,-5℃?他们知不知道镁合金的结晶温度是650℃?这种方案能从境外实验室发出来,还敢标注‘国际领先’,我看是‘国际玩笑’还差不多。”

会议室里响起低低的笑声,几位年轻些的研究员也跟着摇头——他们见过不少蹭热点、混经费的“伪技术”,但像这样漏洞百出还敢往军工项目上凑的,赵伟算是头一个。

“赵伟的背景查了吗?”陈敬先放下方案,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留洋博士?我看是留洋混子吧。他导师那个实验室,三年前就因为数据造假被欧盟处罚过,怎么还敢出来招摇撞骗?”

“查了,”负责整理材料的助理研究员递过来一份报告,“赵伟在国外读的是在职博士,论文还涉嫌抄袭,毕业后根本没进过正经实验室,一首在做技术掮客,帮国内厂商倒卖二手设备。这次给青溪牵线的德国公司,其实是家皮包公司,驻华办事处就两个人,连基本的设备代理权都没有。”

李建国拿起德国公司的资质文件,翻了两页就扔回桌上:“连ISO9001认证都是伪造的,这种货色也敢拿来当‘国际先进’的招牌?赵伟要么是蠢,要么是坏,要么就是既蠢又坏。”

“我看是利欲熏心。”陈敬先放下茶杯,语气沉了些,“他大概以为军工项目的技术审查是走过场,随便抄点外文文献就能蒙混过关。却不知道咱们国家的深海耐压材料研究,早就走在世界前列了——去年‘深海一号’探测器用的钛合金耐压壳,就是咱们自主研发的,抗压性能比国外同类产品高17%。”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严肃起来。一位专攻金属腐蚀的院士敲了敲桌面:“说起来,青溪那个方振邦,他的原始方案我看过,用的是镁-锌-锆系合金,通过纳米级第二相强化,把抗压强度做到了680MPa,延伸率还能保持15%,这数据在国际上都是顶尖水平。”

“哦?你说的是那个军工配套项目?”李建国眼睛一亮,“我听说他们第一批铸件己经通过军方验收了,7000米水深模拟测试零故障,比预定指标还高出5%。”

“就是他。”陈敬先点点头,脸上露出赞许,“一个县的项目,能把技术做到这个程度,不容易。我看了他的论文,从材料配方到热处理工艺,全是自主研发,连检测设备都是自己改装的,透着股实在劲儿。”

会议室里的话题,不知不觉从嘲讽赵伟转向了讨论方振邦。几位院士你一言我一语,把方振邦的技术路径拆解开来,越分析越觉得不简单。

“他用的动态时效处理工艺,是把传统的单级时效改成三级阶梯时效,虽然耗时增加了两小时,但能让第二相均匀分布在晶界,这手绝活,国内没几个人能玩转。”

“还有他设计的异形铸件模具,用的是3D打印随形冷却水路,解决了镁合金易产生热裂纹的难题,这思路够巧的。”

“最难得的是,他没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国际合作’,所有材料都用国产的,从山西的镁锭到湖南的锆粉,供应链全在国内,这才是真懂国家安全的。”

讨论到兴头上,李建国突然拍了下大腿:“不行,我得去青溪看看。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小伙子能在县里搞出这么硬核的技术,肯定有过人之处。”

“我也去。”陈敬先立刻响应,“正好看看他们的生产线,说不定能给咱们的深海探测器项目提供些新思路。”

“算我一个。”“我也去凑个热闹。”几位院士纷纷附和——他们一辈子跟技术打交道,最惜才,也最想亲眼看看,能在基层把国防科技干得风生水起的人,到底长什么样。

助理研究员有些犹豫:“各位院士,青溪只是个县城,条件可能比较简陋……”

“简陋怕什么?”李建国摆摆手,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当年咱们搞‘两弹一星’,戈壁滩上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不照样搞出了大成果?搞技术的,看重的是真东西,不是办公室有多豪华。”

陈敬先补充道:“跟国防科工委打个招呼,就说我们搞技术调研,不惊动地方政府,首接去园区看生产线、查数据。对了,把方振邦的所有论文和专利都带上,到时候跟他好好聊聊。”

消息传到国防科工委时,负责军工项目的领导乐了:“这几位老爷子可是轻易不出山的,方振邦能让他们感兴趣,说明这小伙子是真有东西。”他立刻安排:“给青溪那边发个函,就说有‘国家级技术专家组’去调研,让他们做好配合,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接待,把核心数据和生产线准备好就行。”

而此时的青溪园区,方振邦正和林薇在实验室里调试新的疲劳试验机。屏幕上的曲线随着应力循环上下跳动,每一次波动都牵动着两人的神经——这是为军方下一代深海探测器准备的新型构件,要求在7000米水深下承受10万次压力循环不失效。

“第8万次循环了,应力值还很稳定。”林薇看着数据,脸上露出笑容。

方振邦点点头,眼里满是专注:“再测两万次,没问题的话就能送样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是县委办打来的,语气带着紧张:“方县长,国防科工委刚发来通知,说有个国家级技术专家组要来调研,带队的是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几位院士,让咱们……”

“几位院士?”方振邦愣了一下,“知道是谁吗?”

“听说是陈敬先院士和李建国院士……”

方振邦手里的操作杆顿了一下——陈敬先是他博士论文的评审专家之一,李建国更是国内深海装备领域的泰斗,这两位居然要亲自来青溪?

林薇也吃了一惊:“他们怎么会突然来?”

“大概是赵伟那事闹的。”方振邦很快反应过来,“也好,正好让他们看看咱们的真东西。”他对电话那头说:“告诉县委办,不用搞接待,把实验室和生产线打扫干净,准备好所有技术资料就行。”

挂了电话,林薇看着他,眼里带着一丝紧张:“面对那么多院士,你不紧张?”

“紧张什么?”方振邦笑了笑,继续调试设备,“咱们的技术经得起看,数据经得起查,他们是来交流的,又不是来挑错的。再说,能跟陈院士、李院士请教,是求之不得的机会。”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感慨:“你看,这就是咱们国家的好处。不管地方多偏,只要你真能搞出东西,总会有人看到。赵伟之流以为靠钻营、靠弄虚作假就能上位,他们不懂,真正的硬通货,从来都是实打实的技术和成果。”

林薇点点头,心里的紧张渐渐变成了期待。她想起刚到青溪时,这里的实验室连台像样的光谱仪都没有,是方振邦带着大家一点点凑设备、改工艺,熬过了无数个通宵。现在,这些努力终于要被最顶尖的专家看到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园区,工人们都兴奋起来。总工程师老郑把所有的实验记录都整理出来,按时间顺序排得整整齐齐;操作工人反复检查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连设备上的油污都擦得干干净净;技术团队则对着数据报告反复核对,确保每一个小数点都准确无误。

“听说要来的都是院士?”一个年轻技术员问。

“是啊,都是大专家。”老郑笑着说,“当年我在哈工大读书时,陈敬先院士来讲课,教室挤得满满当当,过道里都站满人。”

“那咱们的技术能入他们的眼吗?”

“放心,”方振邦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真金不怕火炼。咱们的铸件,在7000米水深下能扛住10万次循环,这就是最好的名片。”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园区的厂房上,给冰冷的设备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方振邦站在车间门口,望着远处的群山,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豪情——从北京的实验室到青溪的厂房,变的是地点,不变的是对技术的执着。他想起陈敬先院士在论文评审意见里写的一句话:“科研不分庙堂与江湖,只问成果与担当。”

而此时的北京,陈敬先和李建国正在收拾行李。李建国把一叠方振邦的论文塞进包里,对陈敬先说:“我有种预感,这次青溪之行,会有惊喜。”

陈敬先笑了:“我也期待着。咱们国家不缺人才,缺的是发现人才的眼睛和给人才施展的舞台。青溪这地方,说不定就是个藏龙卧虎的好地方。”

夜色渐深,京城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无数双关注着技术发展的眼睛。一场跨越千里的技术交流,即将在青溪这片热土上展开。而这一切,都源于对真才实学的尊重,对自主创新的渴求,对国家科技崛起的共同期盼。

正如李建国院士临行前所说:“华夏从来不缺人才,缺的是让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咱们这趟去青溪,不光是看技术,更是去看看,基层到底能不能长出支撑国家崛起的科技大树。”

窗外的月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也照亮了无数像方振邦一样,在基层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