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破绽

2025-08-24 1112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国家国防科工委的专家评审室里,灯光亮得刺眼。七位穿着军装或白大褂的专家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摊着两份方案——方振邦团队的原始技术报告,和赵伟提交的“优化方案”。

“先看耐压强度数据。”组长敲了敲桌面,屏幕上同时弹出两组曲线,“方振邦的方案,在7000米水深模拟测试中,应力值稳定在安全阈值内;赵伟这个,添加了钌和铑两种稀有金属,理论值确实高了10%,但你们看这里——”

他指向曲线末端的波动:“超过6500米后,应力值出现断崖式下跌,这是典型的金属晶格结构不稳定,实际应用中就是‘突然断裂’。别说军用,民用都不合格。”

一位白发专家推了推眼镜,拿起赵伟方案的材料页:“更可笑的是这个熔炼工艺,要求在-5℃的环境下浇筑,这在工业生产中根本无法实现,纯属纸上谈兵。”

“还有这个专利引用。”另一位专家指着参考文献列表,“标注的三篇外文文献,两篇是关于航空材料的,跟深海耐压构件八竿子打不着;剩下一篇还是十年前被证伪的理论,这水平……”他摇了摇头,没再说下去。

评审室里一片沉默,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大家都是业内顶尖专家,一眼就看出这份“优化方案”的猫腻——像是对着方振邦的原始数据生搬硬套,再胡乱堆砌些“高大上”的术语,看似唬人,实则漏洞百出。

“这方案是谁做的?”有人忍不住问。

“青溪县委书记,赵伟,说是留洋博士。”办事员递过赵伟的简历。

“博士?”一位研究材料学三十年的老专家嗤笑一声,“他要是博士,我这院士证就该摘了。这水平,顶多算个本科毕业设计,还是不及格的那种。”

组长的眉头拧得更紧了:“再查查提交材料的背景。方振邦的项目己经进入量产阶段,军方订单都签了,为什么突然冒出来个‘优化方案’?”

“查了,赵伟是青溪新任县委书记,上个月刚到任,之前在省科技厅工作,没参与过任何军工项目。”办事员补充道,“这份方案的技术支持方,标注的是国外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联系人是赵伟的留学导师。”

“国外实验室?”组长的眼神锐利起来,“把这份方案的技术路线图发给出入境管理局和国家安全部门,让他们查查这个实验室的背景,还有赵伟最近的出入境记录和通讯情况。”

他顿了顿,语气严肃:“添加的钌和铑,都是受管控的战略金属,国内产能有限,他的方案里没说明来源。如果涉及境外采购,这里面就可能有问题。”

专家们交换了一个眼神——虽然只是怀疑,但在军工项目上,任何涉及境外势力的蛛丝马迹都不能轻视。方振邦的技术是纯自主研发,所有材料和工艺都立足国内,这也是当初被选中的重要原因。

“评审意见怎么写?”有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