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组织部的文件柜前,干部一处处长拿着青溪市报送的提名材料,眉头拧成了疙瘩。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哗哗响,像在为这份命运多舛的任命叹气。
“处长,青溪这个提名,真要退回去?”干事小张捧着茶杯,语气里带着不解,“方振邦的政绩摆在那儿,园区项目是国防科工委点了名的,常委会全票通过……”
“没办法。”处长揉了揉眉心,指了指桌角的便签——上面是常务副省长张涛的秘书刚送来的“意见”,字里行间都是“不符合干部任免条例”“技术干部需多历练”的暗示,“张副省长盯着呢,咱们顶不住。”
他拿起红笔,在审批单上写下“退回”二字,理由栏里填得工工整整:“提任速度过快,不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关于任职年限的相关规定,请重新研究。”
文件退回青溪市委时,张启明正在主持园区项目推进会。看到审批单上的红章,他猛地把笔摔在桌上,会议室里的人都吓了一跳。
“岂有此理!”张启明的声音里带着怒火,“条例是死的,人是活的!方振邦在青溪干的事,够别人干三年!就因为张涛一句话,说退就退?”
组织部长脸色难看:“省里那边说,不是完全否决,是让咱们‘重新研究’,可以先安排方振邦主持县委工作,等够了年限再正式任命。”
“主持工作?”张启明冷笑,“这不明摆着给人留空子吗?没有书记的名分,他怎么协调各方资源?园区下一步要扩产,要对接军方订单,没有实权怎么推进?”
他在会议室里踱来踱去,皮鞋跟敲得地面咚咚响。良久,他拿起电话,首接拨给省委组织部部长:“李部长,青溪的提名,为什么退回来?方振邦的情况特殊,项目更特殊,能不能特事特办?”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李部长无奈的声音:“启明,我知道你的难处。但张副省长在常委会上提了意见,说要‘严格按条例办事’,好几位常委都没表态……你再等等,我找机会再议。”
挂了电话,张启明靠在椅背上,心里像堵了块石头。他知道,这不是“等”就能解决的问题,张涛明显是在借机打压,不想让方振邦顺顺利利上位。
消息传到青溪时,方振邦正在和林薇检查新到的生产设备。秘书把情况一说,他手里的扳手顿了顿,随即继续拧螺丝,像没事人一样。
“这是故意刁难。”林薇的脸色沉了下来,“什么条例不条例,分明是张涛在报复。”
“正常。”方振邦把扳手放下,擦了擦手上的油污,“他是常务副省长,想卡我一下,有的是办法。”
“那怎么办?就这么拖着?”
“拖就拖呗。”方振邦笑了笑,指了指车间里忙碌的工人,“他们卡我的位置,卡不住项目进度。只要咱们把铸件按时交给军方,把生产线建起来,谁当书记都一样。”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笃定:“再说,他们能卡一时,卡不了一世。项目是国家的,民心是实的,真要耽误了大事,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话虽这么说,林薇还是悄悄给叔叔的老战友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听完情况,只说“知道了”,没再多言。但林薇能感觉到,这三个字里藏着力量。
三天后,省委组织部突然来了份补充通知——同意方振邦“以县长身份主持青溪县委全面工作”,虽然没给书记名分,却明确了“全面工作”的权限,比单纯的“主持工作”实了不少。
张启明看到通知时,明白这是李部长在中间斡旋的结果,既没完全违背张涛的意见,又给了方振邦实际权力,算是个折中的办法。
他给方振邦打了个电话:“别嫌名分不硬,先把事干起来。你的舞台在青溪,不在那张任命书上。”
“明白,谢谢张书记。”方振邦的声音很平静,背景里传来机器的轰鸣声——新的熔炼炉正在试生产,第一批军用订单的铸件,己经开始浇筑了。
夕阳下,方振邦站在车间的最高处,看着通红的铸件从模具里升起,像一块燃烧的信念。他知道,这场关于名分的博弈还没结束,但只要他守住项目这个根本,守住为民干事的初心,就总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而那些试图用规则绊住他的人,终究挡不住时代向前的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