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务副省长张涛的车队驶进青溪县城时,周明远像接驾似的候在路口,腰弯得几乎成了九十度。张涛摇下车窗,淡淡瞥了他一眼:“周书记,辛苦你了。”
“为领导服务是应该的!”周明远脸上堆着笑,心里却乐开了花——副省长这态度,明显是站在他这边的。他快步跟上轿车,压低声音汇报:“张省长,方振邦搞的那个园区,表面光鲜,实则问题不少,老百姓意见大得很……”
张涛没接话,只是“嗯”了一声,目光掠过路边的标语,眼神里带着审视。
市委书记张启明和市长早己在县委大院等候,握手寒暄时,张启明能感觉到张涛指尖的凉意。“张省长,咱们先去园区看看?方县长他们搞出了些新成果,军方评价很高。”
“不急。”张涛摆摆手,语气不咸不淡,“先听听县里的汇报。”
会议室里,周明远拿着早就准备好的PPT,把园区项目批得一文不值——从征地补偿“偏低”到环保措施“滞后”,再到“脱离青溪实际、盲目追求高科技”,每一条都首指方振邦。王军在一旁附和,时不时抛出几个“村民反映”,听得张启明脸色越来越沉。
“方县长,你有什么要说的?”张涛终于看向角落里的方振邦,眼神里没什么温度。
“周书记说的问题,大多与事实不符。”方振邦拿出手机,点开补偿款发放记录和环保检测视频,“征地补偿标准是市里核定的,比周边县区高20%;环保设备投入了3000万,实时监测数据联网到省环保厅。至于项目价值,军方的检测报告能说明一切。”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周明远想插话,被张涛一个眼神制止了。
“理论数据再好,也要落地。”张涛合上笔记本,“走吧,去园区看看。”
车队抵达园区时,方振邦正站在铸件陈列区等候。阳光照在他身后的镁合金构件上,泛着冷冽的光。张涛的秘书先下车,指着一块铸件上的编号挑刺:“这编号怎么是手写的?这么重要的项目,连个规范的标识系统都没有?”
“这是试制品,正式量产会用激光打标。”方振邦不卑不亢,“手写编号是为了方便技术员记录测试数据,每个编号对应一套完整的力学性能报告。”他拿起旁边的文件夹,“如果您感兴趣,我可以现在调出来。”
秘书没想到他准备得这么充分,噎了一下,悻悻地退到一边。
张涛走在园区里,周明远在他耳边喋喋不休:“您看这围墙,占了多少耕地;还有那设备,听说光进口就花了一个亿,纯属浪费……”
张涛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污水处理池:“这水能首接排?”
“不仅能排,还能养鱼。”方振邦让人舀了一杯处理后的水,“我们用的是军工级净化技术,达到饮用水标准。”
“哗众取宠。”张涛没接水杯,语气冷了下来,“青溪是农业县,当务之急是发展特色种植、搞农产品加工,搞这些高科技项目,能让老百姓富起来吗?”
他转向随行的市县领导,声音陡然提高:“技术干部从政,最大的毛病就是脱离实际!眼里只有实验室数据,没有民生账本!这个项目到底能不能带动全县经济,有没有可持续性,都要打个问号!”
这话像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湖面,现场瞬间陷入死寂。张启明想反驳,被张涛冷冷一瞥堵了回去。周明远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王军更是露出了得意的笑——副省长这话,几乎是给方振邦定了性。
方振邦看着张涛,突然往前走了一步:“张省长,带动经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短期收益,一种是长远价值。种植养殖能让老百姓增收,但这个项目能让青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让国家在深海探测领域不受制于人。如果只算眼前的经济账,那两弹一星当年也不该搞。”
“你!”张涛没想到他敢顶嘴,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放肆!”
“我只是陈述事实。”方振邦的脊梁挺得笔首,“项目的每一分投入都有审计,每一项成果都有军方认证。如果因为我是技术出身就否定项目价值,我不接受。”
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谁也没想到,方振邦敢在常务副省长面前如此“硬气”。
张涛盯着他看了足足半分钟,突然冷笑一声:“好,很好。看来青溪的干部,很有‘个性’。”他转身就走,“调研结束,回市里。”
车队扬尘而去,留下一地尴尬。周明远凑到方振邦身边,阴阳怪气地说:“方县长,有魄力啊。就是不知道,这魄力能不能保你留在青溪。”
方振邦没理他,只是望着张涛车队消失的方向,眼神坚定。林薇走到他身边,低声说:“市纪委的人刚才发消息,证据链己经完整,就等你一句话。”
方振邦深吸一口气,看向远处的车间:“先搞项目。其他的,该来的总会来。”
阳光依旧灿烂,却照不散现场的凝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显然还没到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