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的阳光刚漫过阳台,苏珞正被陆时衍按在餐桌旁“监工”。
他系着她的碎花围裙,军绿色围裙昨天洗了晾在阳台,晨起翻出这条时,还笑着说“花色挺活泼”。此刻他站在灶台前,手腕轻转间,铁锅在火上旋出个利落的弧度,热油“滋啦”一声腾起白雾,两枚鸡蛋被他稳稳磕入锅中,蛋白迅速凝结成完整的圆,边缘微微焦黄,蛋黄却依旧保持着半流心的状态,油星被他用锅铲轻巧挡开,半点没溅到胳膊上。
“葱油得用小火慢熬。”他头也不回,声音混着葱香飘过来。灶台上,一小碗葱段正在油里慢慢舒展,金红油亮,香气顺着厨房门缝漫到客厅,把窝在沙发上看文件的苏珞勾了过来。
她靠在门框上,看他往沸水里下面,筷子搅得均匀,面条根根分明不粘连;捞面时手腕一扬,面汤沥得干净,拌上熬好的葱油和生抽,动作行云流水,竟比她请的钟点工还熟练。
“尝尝?”他把面盛进骨瓷碗,特意多撒了把葱花——知道她爱吃这个。煎蛋被他摆在面条中间,蛋黄轻轻一碰就流出来,混着葱油香,勾得人食欲大开。
苏珞挑了一筷子,面条筋道,葱油不腻,溏心蛋的甜混着酱油的鲜,层次分明。她抬眼时,正对上陆时衍带着点期待的目光,像等着被夸奖的学生。
“比钟点工做的好吃。”她真心实意地说,“你以前在部队常做饭?”
“偶尔。”他给自己盛面,语气平淡,“拉练时野外炊事班缺人,跟着学过两手。”
她正想再说点什么,门铃突然响了,急促又响亮,不像是钟点工阿姨的节奏。
陆时衍解下围裙去开门,回来时身后跟着浩浩荡荡一群人——沈旭举着摄像机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灯光师、录音师,还有两个举着话筒的实习生,活脱脱一个移动采访现场。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沈旭把摄像机往旁边一放,冲苏珞挤眉弄眼,“节目组想做期‘陆顾问幕后生活’特辑,跟陆哥约了今早,来拍点日常!”
苏珞看向陆时衍,他正对着她无奈地耸肩,眼底却藏着点笑意:“他说拍点‘居家反差’,没说带这么多人……”
沈旭早挤进门,目光扫过餐桌时顿了顿,随即笑了——两只碗并排摆着,一只骨瓷缠枝莲,一只搪瓷五角星,碗沿还沾着点葱油。这画面让他想起去年的婚礼,他作为宾客坐在第三桌,看两人交换戒指时,没有年轻人的热烈,却有着恰到好处的尊重:陆时衍给她戴戒指时,指尖刻意避开了她的手背,怕凉着她;苏珞说“我愿意”时,声音平稳,却认真地回握了他的手。那时他就想,就算是长辈促成的缘分,这份彼此周到的尊重,也比很多虚情假意强。
“这不是想给观众看点真实的嘛!”沈旭扛起摄像机,镜头扫过厨房,“陆哥煎蛋的手艺,刚才在车上
就闻着香了,必须拍下来!”
实习生小姑娘举着话筒凑过来:“陆顾问,您这厨艺也太专业了,平时经常给家人做饭吗?”
陆时衍刚想说话,沈旭己经把镜头转向苏珞:“苏总怎么也在?跟陆哥是……朋友?”
苏珞握着筷子的手顿了顿。她今天穿了件米白色家居服,头发松松挽着,跟平时在公司的干练模样判若两人,被镜头怼着脸,倒生出点不自在。
“我……”
“她是我爱人。”陆时衍的声音突然响起,平静却清晰,打断了她的犹豫。他走到她身边,自然地拿起她面前的玻璃杯,倒了半杯温水递过来,指尖擦过她的手背,熟稔得像做了千百遍,“我们结婚快一年了。”
摄像机突然安静了。
沈旭举着镜头的手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他就知道,这两人从婚礼上那份彼此尊重里,就能长出些不一样的东西。婚礼上没什么浓情蜜意,却有着“你不勉强我,我也尊重你”的默契;而这半年多,他看陆时衍记着苏珞不吃香菜,看苏珞在陆时衍出任务时总留着客厅的灯,就明白那点尊重,早悄悄发了芽。他今天带团队来,与其说是拍特辑,不如说是想给他们一个契机,毕竟总有人猜“商业联姻”,倒不如让这些烟火气里的真实,自己说话。
“所以……苏总是陆顾问的太太?”实习生小姑娘举着话筒,声音都在抖。
陆时衍没说话,只是侧身揽过苏珞的肩膀,把她往自己身后带了带,避开首射的镜头:“嗯。之前没公开,是怕打扰她工作。”他看向苏珞,眼里的认真藏不住,“但现在觉得,该让大家知道。”
苏珞仰头看他,阳光从厨房窗户斜进来,落在他发顶,也落在她脸上。她忽然想起婚礼那天,他穿着军装站在红毯尽头,朝她伸出手时,眼里没有热烈的爱意,却有着“我会对你负责”的郑重。那时她只当是责任,现在才发现,这份郑重里,慢慢长出了她能接住的温柔。
她抬手,轻轻握住他揽着自己的手腕,对着镜头弯了弯嘴角:“嗯,他的葱油面,确实好吃。”
这段采访当天就被节目组剪成“陆时衍苏珞官宣”的短片放了出去。没有狗血的铺垫,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餐桌旁冒着热气的葱油面、他给她递水的自然、和那句“她是我爱人”的坦然。画面最后,沈旭特意加了个彩蛋——去年婚礼的远景,红地毯尽头,陆时衍朝苏珞伸出手,两人指尖相触时,都带着恰到好处的尊重,像在说“以后请多指教”。
#陆时衍苏珞结婚一年# 瞬间爆上热搜,评论区从猜测变成了祝福:
“难怪沈导这么熟!原来参加过婚礼!看婚礼上那眼神,是尊重啊,这种慢慢处出来的感情更踏实!”
“从‘请多指教’到‘她是我爱人’,一年时间,细节里全是故事……”
“突然懂了苏总说的‘科技的温度’——就像他们的关系,从尊重开始,慢慢暖成了烟火气,真好。”
傍晚,苏珞窝在沙发上刷评论,陆时衍从厨房端来两碗菌菇汤,把放了红枣的那碗推到她面前。
“沈旭这招,够突然的。”她舀了勺汤,眼底带着笑意。
“他大概是……看不得别人乱猜。”陆时衍在她身边坐下,指尖划过她的发梢,语气里带了点自己都没察觉的温柔,“婚礼那天,他就跟我说‘尊重比喜欢更经得住日子’。”
苏珞抬头看他,撞进他含笑的眼里,忽然想起婚礼上,他给她戴戒指时,刻意放缓的动作;想起他第一次出任务前,说“有事找沈旭,他靠谱”;想起他这次录节目,背包里装着她的低钠盐……原来尊重不是终点,是起点,从这里慢慢走,真的能走到心里去。
窗外的晚霞漫进客厅,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苏珞望着碗里漂浮的红枣,忽然觉得,这场猝不及防的公开,像给他们刚发芽的日子,浇了场透雨。
原来最好的关系,从不是一开始就轰轰烈烈的“我爱你”,而是从“我尊重你”出发,在一天天的葱油面和菌菇汤里,慢慢变成“我想和你好好过”。而当有人愿意为你推开镜头,坦然承认“她是我的”时,你笑着回应的,早己不止是礼貌,是真心。
屏幕里的两种答案
《苏珞首段婚姻:始于合作,终于决断》的热搜像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在互联网上漾开层层讨论的涟漪。点开评论区,像走进一场关于“婚姻本质”的公共辩论,每个人都拿着放大镜,试图从时间线的缝隙里,找出两段婚姻藏着的不同答案。
有人整理了“纪苏婚姻”的关键节点:订婚当月,苏氏智能获纪氏注资;合作终止前三个月,苏氏海外拓展首次受阻,外媒报道标题首指“纪氏关联企业身份引发监管疑虑”;离婚次日,苏珞飞赴硅谷,斯坦福合作协议签约速度创下纪录。“时间线太清晰了,像按项目流程走的,”高赞评论说,“订婚是‘资源整合启动’,离婚是‘风险止损执行’,连感情都带着KPI的味道。”
很快有人贴出对比图:左边是苏珞与纪砚深出席商业峰会的合影,两人并肩站在背景板前,西装袖口的角度都像经过校准,中间隔着能再站一个人的距离,眼神各自落在前方的镜头,没有任何交集;右边是《荒野星行》节目组放出的花絮,陆时衍给苏珞递水时,指尖自然擦过她的手背,她仰头笑的时候,发梢扫过他的手腕,阳光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像镀了层暖金。
“看肢体语言就懂了。”评论区有人分析,“纪苏之间是‘安全距离管控’,陆苏之间是‘无意识亲近’。前者怕越界影响利益,后者怕疏远辜负心意。”
更细致的网友翻出了商业报道里的细节:纪苏合作期间,苏氏智能的财报里总有一行“关联交易说明”,而陆时衍公开身份后,珞研科技的投资者问答里,苏珞被问到“是否会借助军方资源”时,只回了句“陆时衍是陆时衍,苏氏是苏氏,我们各守战场”;纪砚深接受采访时说过“婚姻是最高效的资源绑定”,而陆时衍被问“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时,答的是“她的战场她自己闯,我守着家就行”。
下午温叙来送文件时,顺手点开了新冲上热搜的#苏珞的两种婚姻观#,屏幕上置顶的评论被赞了二十多万次:“第一种是‘你妨碍到我了,所以结束’,第二种是‘我需要你,但不止因为需要’。前者是交易,后者是日子。”
苏珞看着这条评论,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桌面——那里还留着早上陆时衍帮她擦桌子时,不小心蹭到的一点水渍,像个浅浅的暖痕。
她想起和纪砚深摊牌那天,对方还在说“再维持半年,等纪氏的新能源项目落地”,她只抬了抬眼:“你的项目会拖累我的海外审批,我们的关联关系己经成了阻碍。”语气平静得像在分析一份风险报告,没有怨怼,只有“变量超标,必须修正”的果断。而现在陆时衍出任务前,会把她的算法模型备份到自己的军用U盘里,说“万一你电脑崩了,我这儿还有”,语气随意得像在说“记得带伞”。
前者是“你成了我的阻碍,该清算了”,后者是“我想托底,但不干涉你的方向”。
有人贴出苏珞离婚后接受《财富》采访的片段,她穿着白色衬衫,坐在实验室的控制台前,身后是闪烁的数据流,说“我不需要婚姻给我背书,更容不得它成为枷锁”;下面紧接着的,是她最近在市一院的采访,提到陆时衍时眼里带笑:“他会给我的算法模型挑bug,也会提醒我按时吃饭,这两种‘提醒’,都很重要。”
“以前觉得她冷,现在才发现是没遇到能让她热的人。”有网友总结,“对纪砚深,她是‘决策者苏总’,算风险收益,讲止损逻辑;对陆时衍,她是‘苏珞’,会赖床,会爱吃溏心蛋,会承认‘他做的葱油面比外卖香’。”
苏珞关掉热搜页面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陆时衍发来的消息,附了张营区食堂的照片,他手里举着两个搪瓷碗,一个盛着小米粥,一个装着清蒸鲈鱼,配文“晚上回家吃饭吗?粥里加了南瓜”。
她回了个“回”,指尖划过屏幕上他的笑脸,忽然觉得那条高赞评论说得真对——交易里只有“阻碍”和“清除”,日子里却藏着“不止需要”的惦念。
就像现在,她不需要陆时衍为她的公司站台,却需要他等她回家的那盏灯;不需要他懂她的算法模型,却稀罕他说“你做的菌菇汤最好喝”。
窗外的阳光穿过玻璃幕墙,落在她的白衬衫上,像极了当年在实验室接受采访时的模样,只是这次,她的脚步里带着点轻快,不再是奔赴战场的决绝,而是回家的期待。
屏幕里的讨论还在继续,但对苏珞来说,答案早就写在日子里了——好的婚姻从不是“你能给我什么”,而是“我知道你在,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