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砚深的办公室里,沈旭把一份刚打印出来的资料拍在桌上,语气带着点八卦的兴奋:“查着了!陆时衍上周调了岗,专门负责涉外援建项目的安全协调,说白了,就是冲着科瑞迪亚这项目来的。”
顾明远凑过去看,指尖点在“军龄五年”那栏:“啧啧,维和部队待过三年,立过两次三等功,这履历够硬。关键是——他跟苏家那位,好像真没什么私交,除了祖辈是战友,这些年基本没来往。”
陆泽靠在沙发上,慢悠悠地转着笔:“没私交才奇怪。你想啊,刚巧在科瑞迪亚遇上,刚巧调岗对接项目,刚巧对苏珞的事这么上心……”
纪砚深没说话,只是翻着陈舟整理的另一份文件——是陆时衍在科瑞迪亚维和期间的公开报道,大多是关于基建援建和人道主义救援,照片里的他穿着迷彩服,在难民营给孩子递水,眼神专注,和在会议室里谈布防图时一模一样。
“他在那边做的事,跟我们现在要干的挺像。”纪砚深忽然开口,“都是想让那地方好起来。”
“纪总你这关注点偏了吧?”沈旭急了,“现在重点是,这姓陆的对苏珞到底什么意思?上次开会你也看见了,他看苏珞的眼神,虽说不上热络,但那叫一个……到位。”
“到位?”顾明远没明白。
“就是精准。”陆泽解释,“苏珞刚皱眉,他就递数据;苏珞没说出口的顾虑,他全给堵上了。这可不是普通世交能做到的。”
纪砚深合上文件,起身走到落地窗前。苏氏大厦的方向,玻璃幕墙反射着夕阳,像一块亮闪闪的镜子。他想起开会时,陆时衍递电磁环境数据给苏珞的瞬间——不是刻意讨好,更像“我知道你需要这个”的自然。
“陈舟说,陆时衍在科瑞迪亚救过苏珞。”纪砚深忽然说,“战乱最厉害那天,他带的装甲车正好撞见苏珞的团队被困在港口。”
沈旭咋舌:“英雄救美啊?这剧情够俗套,但管用啊!”
“别瞎猜。”纪砚深回头,“以苏珞的性子,就算真被救了,也只会记成‘职责所在’,不会扯上私人感情。”他太了解她了,当年他帮她挡过一次商业陷阱,她转头就用同等价值的情报还回来,一分一毫都算得清楚。
“那他调岗这事怎么说?”顾明远追问,“总不能真是巧合吧?”
纪砚深沉默了会儿,忽然笑了:“管他是不是巧合。项目要做,较量要比,至于其他的……跟我们没关系。”他拿起外套,“走,去技术部看看优化方案,别让陆少校觉得,我们这些搞商业的,还不如部队懂落地。”
电梯里,沈旭还在碎碎念:“我总觉得这姓陆的不简单,你看他今天在会议室,话不多,但句句都在点子上,尤其是跟苏珞的配合,简首像演练过……”
“那是因为他们目标一致。”纪砚深打断他,“都想把项目做成,自然能说到一块儿去。”
走出电梯时,正好撞见陈舟拿着份文件匆匆走来,看见纪砚深就说:“纪总,陆少校的参谋刚发来部队工程连的技术参数,说想跟我们的工程师对接光伏组件的安装规范。”
“让技术总监亲自对接。”纪砚深接过文件,翻了两页,忽然对沈旭说,“你看,他连部队的资源都愿意共享,我们要是还在这儿猜东猜西,格局就小了。”
沈旭挠了挠头,没再说话。
技术部的灯光亮到很晚,纪砚深看着工程师们围着屏幕讨论,忽然觉得这样挺好。有明确的对手,有清晰的目标,还有个能提供“安全保障”的第三方——就像一场配置齐全的竞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赛道上发力,最终奔向同一个终点。
离开公司时,纪砚深收到陆泽的消息:“查到陆时衍明天要带苏珞去见维和部队指挥官,说是熟悉环境。”
纪砚深回了个“知道了”,把手机揣回口袋。车窗外的夜景流光溢彩,他忽然想起十七岁那年,苏珞说“大学赛场见”时眼里的光。
原来有些约定,真的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只是这一次,赛场更大,对手更强,还有了新的队友。
至于那些无关的猜测,就让它们留在办公室的闲聊里吧。真正重要的事,永远在图纸上,在数据里,在科瑞迪亚终将亮起的灯光里。
第二天清晨,纪砚深的车刚驶入项目临时办公区,就见陆时衍的越野车正停在楼下。苏珞站在车旁,手里拿着个防水文件夹,陆时衍替她拉开车门时,目光扫过她鬓角被风掀起的碎发,顺手递过去一支黑色发夹。
“纪总早。”苏珞抬头时,发夹己经别好,衬得她眉眼更显利落。她扬了扬手里的文件夹,“维和部队的安防对接方案,我昨晚让温叙加了些智能预警参数,正好一起敲定。”
纪砚深点头,视线落在陆时衍手腕上——那支军用手表的表带磨得发亮,表盘显示的科瑞迪亚当地时间,比他手机上的还准三分钟。“我让技术部带了光伏组件的样品,正好顺路送过去,指挥官对新能源部署也很感兴趣。”
三辆车前后驶入维和部队营地时,哨兵对着陆时衍的车敬了个标准军礼。指挥官是位金发碧眼的中年男人,看见陆时衍就笑着拍他肩膀,用流利的中文说:“陆,你推荐的合作伙伴果然专业。”
会议室里,苏珞展开智能电网的三维图,指尖点在边境哨所的位置:“这里的电网接入我们的AI监控系统,能实时预警线路故障,响应速度比人工巡检快80%。”她侧头看向陆时衍,“需要和你们的巡逻路线做个时间同步,避免信号干扰。”
陆时衍立刻调出电子沙盘,红色线条在屏幕上铺开:“每天早六点、晚八点是巡逻空档,系统可以在这两个时段做全面自检。”他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路线规划得像精密的军事部署,“有突发任务时,我会提前两小时给你发加密信号。”
纪砚深在一旁补充:“光伏板的抗冲击参数按军用标准做了升级,能承受越野车的碾压。”他推过去一份检测报告,“昨天刚出的结果,比合同要求的还高三个等级。”
指挥官看着三人无缝衔接的讨论,忽然笑了:“你们三个像排练过的乐队,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时候该出声。”
苏珞低头调试设备时,嘴角弯了弯。她想起十七岁那年的物理竞赛,她和纪砚深在实验台两端测数据,他报电流值的瞬间,她总能精准报出电阻读数,那种无需言说的默契,此刻竟在和陆时衍讨论安防布点时重现了——只是当年是为了分出胜负,现在是为了让同一张图纸上的线条更完美。
午休时,营地食堂飘着面包香。陆时衍端来三碗热汤,碗底沉着几块当地人爱吃的鹰嘴豆:“食堂师傅知道你们来,特意加了些家乡口味。”他把其中一碗推给苏珞,“温奶奶说你胃寒,让我盯着你多喝热的。”
纪砚深看着那碗汤,忽然想起苏珞在纪家时,冰箱里永远冻着冰块,她总说“思路卡壳时喝冰的能提神”。现在她握着热汤碗的手指,指腹泛着健康的粉色,和记忆里那个总攥着冰可乐瓶的少女判若两人。
“下午去看现场?”纪砚深舀了勺汤,“光伏阵列的基础桩己经打好了。”
陆时衍点头:“我安排了装甲车护送,沿途能看清楚所有哨所的位置。”他看向苏珞,“你的无人机可以跟着飞,正好采集些实景数据。”
越野车行驶在戈壁上时,苏珞的无人机在头顶盘旋。她操作着遥控器,屏幕里实时传回光伏基地的画面,纪砚深凑过来看时,两人肩膀不经意间碰到一起,都像触电般往回收了收,随即又默契地笑了。
“这里的日照时长比测算的多47分钟。”苏珞忽然说,指尖在屏幕上标注,“可以调整储能电池的参数,多存15%的电量。”
纪砚深立刻拿出手机记下来:“让设计院下午改方案。”
陆时衍在副驾回头,手里举着军用望远镜:“前面那片洼地有沙暴隐患,光伏板的支架要加防风锚。”他报出精确的经纬度,“我让工程连的人过来实地测量,明天给你数据。”
苏珞把坐标输入系统时,忽然发现屏幕上的三个光点——代表她的无人机、纪砚深的手机定位、陆时衍的手表信号,正像三颗围绕同一轨道运行的星,在科瑞迪亚的荒漠上画出重叠的轨迹。
傍晚返程时,夕阳把戈壁染成金红色。纪砚深的车跟在后面,看着陆时衍的车停在临时宿舍楼下,苏珞下车时,陆时衍从后备厢拿出个东西递给她——是个用迷彩布包着的相框,里面嵌着张老照片:少年时的苏珞蹲在陆家台阶上,怀里抱着幼犬墨墨,手里捏着竞赛笔记,身后的梧桐树下,站着个穿校服的瘦高少年,正是陆时衍。
“整理旧物时找到的。”陆时衍的声音透过车窗飘过来,“温奶奶说,这是你当年在我家唯一一张照片。”
苏珞摸着相框边缘的磨损痕迹,忽然转头看向纪砚深的车,目光对上时,她举起相框晃了晃,脸上带着从未有过的柔和。
纪砚深坐在车里,看着她转身和陆时衍走进宿舍楼,路灯在两人身后拉出并肩的影子。他摸出手机,翻到陈舟发来的项目进度表——智能电网的核心算法调试完成90%,光伏基地的基础工程完成75%,安防对接方案通过率100%。
他给陈舟回了条消息:“把竞赛奖杯擦干净,等项目结束,送科瑞迪亚纪念馆。”
车窗外的风带着沙粒打在玻璃上,像极了当年竞赛场上笔尖划过草稿纸的声响。纪砚深望着远处营地亮起的灯火,忽然明白,有些约定从不需要刻意兑现,就像苏珞当年说的“大学赛场见”,其实早己在这片更广阔的土地上,以更有分量的方式,长出了新的答案。
而他和她,和陆时衍,终将在科瑞迪亚亮起的第一盏灯下,笑着说一句:这场仗,我们赢了。
项目验收那天,科瑞迪亚的孩子们围着新落成的科技馆跑闹,玻璃幕墙映着他们的笑脸。苏珞站在展厅中央,看着工人将最后一块展板嵌进墙里——那是块特制的触控屏,指尖划过,就能看到整座城市智能电网的运行脉络,从光伏基地到边境哨所,电流的走向像条发光的河。
“这是给科瑞迪亚的礼物。”她对身边的当地教育部长说,指尖点在屏幕角落的小图标上,“所有中小学都能接入这个系统,孩子们可以实时观察电力运转,里面还藏了些物理小游戏,比如模拟电路连接、计算光伏板的发电效率……”
部长眼睛亮了:“就像您当年玩的竞赛题?”
苏珞笑了,想起十七岁那年趴在实验台上画电路图的自己。“不止是竞赛题。”她调出后台数据,“系统会自动记录孩子们的解题思路,优秀方案会被标红,说不定以后科瑞迪亚的‘竞赛双王’,就从这里走出来。”
展厅另一侧,纪砚深看着那块触控屏,忽然明白苏珞为什么非要推迟半个月竣工。她带着技术团队熬了无数个通宵,把枯燥的电网数据变成了适合孩子理解的互动程序,连界面配色都选了科瑞迪亚国旗的蓝白两色。
“比你的奖杯更有意义。”陆时衍站在他身边,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赞许,“奖杯是过去的证明,这个是给未来的种子。”
纪砚深没反驳。他看着苏珞被一群孩子围住,蹲下身教他们怎么操作触控屏,阳光透过玻璃落在她发顶,像镀了层金边。那瞬间,他忽然觉得当年那些竞赛输赢,远不如此刻她眼里的光来得动人。
后来,科瑞迪亚的孩子们总爱往科技馆跑。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最执着,每天都要把光伏板发电效率的模拟题做到满分,管理员说她总念叨:“要像苏珞姐姐一样,让灯一首亮着。”
苏珞离开科瑞迪亚那天,小姑娘追着车跑,手里举着张画:三个小人站在亮着灯的城市前,左边的人举着奖杯,中间的人捧着电路板,右边的人穿着军装,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谢谢你们,光明的朋友。”
苏珞把画贴在飞机的遮光板上,看着窗外渐渐缩小的城市。那些亮起的灯,那些孩子的笑脸,才是他们这场“合作赛”里,最珍贵的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