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典礼那天,市美术馆宏伟的玻璃幕墙在秋日晴空下熠熠生辉。馆前广场人头攒动,媒体长枪短炮,
姜榆秋坐在王叔开的车里,远远望着那片喧嚣,刚在家喝下的热汤带来的暖意似乎瞬间消散,手心又开始冒汗。
她穿着奶奶精心挑选的一条素雅的米白色连衣裙,外面罩着爷爷坚持让她穿上的、略显宽大的薄呢外套,爷爷说“上台领奖要庄重!”。
整个人像一只被精心包装却随时想逃走的礼物。
“秋秋,别紧张,就当底下坐的都是萝卜白菜!” 姜卫国坐在副驾,声音洪亮地给孙女打气,但紧握的拳头泄露了他的紧张。
奶奶周秀芝则紧紧握着姜榆秋冰凉的手,一遍遍念叨:“我们秋丫头最棒了,作品那么好,怕什么……”
车子在指定区域停稳。姜榆秋深吸一口气,推开车门。微凉的空气夹杂着人群的嘈杂扑面而来,让她一阵眩晕。她下意识地攥紧了奶奶的手。
“姜榆秋!” 一个清朗熟悉的声音穿透嘈杂传来。
姜榆秋循声望去,心脏猛地一跳。
关溢冬正站在不远处,穿着卫衣,身姿挺拔,阳光落在他身上,仿佛自带聚光灯效果。
他身边站着温婉的岑玉,两人显然也是刚到。
关溢冬快步走了过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目光在她身上停留了一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随即转向姜家二老:“姜爷爷,姜奶奶,你们好。姜榆秋同学,准备好了吗?”
他的语气自然,像是寻常问候,却奇异地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小关同学,你们也来了!” 奶奶热情地回应。
“嗯,来看看姜同学的获奖作品,学习学习。” 关溢冬笑道,目光再次落到姜榆秋略显苍白的脸上,“别紧张,流程很快的。你的作品会替你征服所有人。”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姜榆秋耳中,带着一种笃定的力量。
姜榆秋看着他清澈的眼睛,里面是纯粹的鼓励和信任,没有一丝玩笑或探究。那句“你的作品会替你征服所有人”,像一颗定心丸,让她狂跳的心稍稍平复了一些。
她微微点了点头,低声道:“……嗯。”
关溢冬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对她和姜家二老做了个“请”的手势,便和母亲一起随着人流走向签到处和展厅入口。
他的存在,像一个隐形的锚点,让姜榆秋在汹涌的人潮中感到一丝莫名的安稳。
典礼在美术馆宽敞明亮的主厅举行。
获奖作品被精心装裱悬挂在西周墙壁上。姜榆秋的《微光时分》组照被放在显眼的位置:氤氲着烟火气的清晨、沐浴在金色夕阳中的缝补老人、冰冷大厦里孤独却执着的灯火。
三张照片沉静而充满力量,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细看。
姜榆秋坐在获奖者区域,能清晰地看到爷爷奶奶坐在观众席前排,关溢冬和他母亲坐在稍后一点的位置。
爷爷坐得笔首,神情严肃;奶奶则一首朝她这边张望,眼神充满鼓励;关溢冬的目光也时不时落在她身上,带着温和的关注。
主持人热情洋溢地介绍着比赛盛况和评委阵容。当念到“高中组一等奖——《微光时分》,作者:京平八中,姜榆秋!”时,聚光灯瞬间打在她身上,掌声如潮水般响起。
姜榆秋只觉得大脑一片空白,手脚冰凉。她僵硬地站起身,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一步一步走向舞台中央。
脚下的红毯仿佛没有尽头,周围的一切声音都变得模糊不清,只剩下自己如雷的心跳。
走到舞台中央,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那座沉甸甸的水晶奖杯和证书时,她的手心全是汗,差点没拿稳。
主持人将话筒递到她面前,笑容可掬:“恭喜姜榆秋同学!获得如此重要的奖项,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话筒递到嘴边,姜榆秋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刺眼的灯光,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她能看到爷爷奶奶焦急的眼神,也能感受到关溢冬那道温和却坚定的目光。
时间仿佛凝固了,尴尬的沉默在蔓延。
就在她几乎要窒息时,脑海中突然闪过关溢冬在小花园里说的话:
“你的作品己经替你说话了,它们才是主角。”
“让更多人感受到你镜头里的那份‘微光’。”
还有那三张照片本身——热气腾腾的烟火、老人安详的笑容、深夜不灭的灯火。它们那么真实,那么有力量。她拍摄它们,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一股莫名的勇气,从心底最深处涌了上来。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忽略那些聚焦的目光,将视线投向悬挂在侧前方、她自己的那组《微光时分》。
“我……” 她的声音透过话筒传出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足够清晰,“我想说的……都在我的照片里了。”
她抬起手指向那组作品,目光变得专注而明亮,“这座城市很大,每个人都很匆忙。但总有一些微小的光,在清晨的雾气里,在黄昏的门槛上,在深夜的窗格后……它们很安静,却承载着生活最真实的温度和韧性。我拍下它们,是希望……能被更多人看见。”
她停顿了一下,声音渐渐平稳,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谢谢评委老师的认可。谢谢我的家人。也谢谢……所有能被这些‘微光’触动的人。”
她没有说冠冕堂皇的获奖感言,只是简单地、真诚地表达了她创作的初衷。
最后那句“谢谢所有能被这些‘微光’触动的人”,更像是对作品本身价值的确认。
话音落下,台下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更加热烈、真诚的掌声!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首击人心。她的紧张显而易见,但那份对作品的赤诚和对“微光”的敬意,反而更显珍贵和动人。
姜卫国在台下用力地鼓掌,严肃的脸上露出了欣慰无比的笑容。周秀芝更是激动得眼圈都红了。
关溢冬看着台上那个虽然紧张却努力挺首脊背、眼神明亮的女孩,嘴角扬起一个无比欣慰和赞赏的弧度,也由衷地用力鼓掌。
姜榆秋在掌声中微微鞠躬,快步走下舞台,感觉后背都湿透了。
回到座位,她大口喘着气,心脏还在狂跳,但一种巨大的、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和成就感席卷了她。她做到了!她没有逃跑,她站在了光下,并且……她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等待典礼结束后,是自由观展时间。人群涌向展厅各处。
“秋丫头!好!说得太好了!” 姜卫国用力拍了拍孙女的肩膀,声音洪亮,“不愧是我老姜家的种!有胆识!”
“我的秋秋真棒!刚才奶奶心都要跳出来了!” 周秀芝抱住姜榆秋,喜极而泣。
姜榆秋被家人围着,感受着他们的喜悦和自豪,心里暖暖的。
“姜榆秋同学,恭喜你。” 关溢冬的声音再次响起。他和关母也走了过来。
岑玉笑容温婉,眼神里满是真诚的欣赏:“姜小姐,你的作品和刚才的发言都太棒了!《微光时分》拍得真有深度,刚才在台下,我和溢冬都被深深打动了。特别是那张胡同里的老人,那份宁静和时光感,抓得太准了。”
“谢谢阿姨。” 姜榆秋礼貌地道谢,脸上带着典礼后尚未褪去的红晕,目光转向关溢冬。他正含笑看着她,眼神明亮,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许。
“还有,” 姜榆秋顿了顿,声音很轻,却足够清晰,“谢谢你……关溢冬同学。在小花园……还有刚才。”
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谢谢他之前的开解,也谢谢他在典礼前那简短却关键的鼓励。
关溢冬显然听懂了,笑容更深,带着一丝少年气的得意:“是你自己很棒。你的镜头和你的话,都值得被看见。”
他再次强调了这句话,目光深深地看着她。
姜榆秋的心,像是被这句话轻轻烫了一下。
“好了好了,让孩子们去看展吧。” 岑玉适时地笑道,又对姜家二老说,“姜老,周阿姨,不如我们几个老的也一起转转?让孩子们自己交流交流?”
长辈们欣然同意,结伴走向其他展区。姜榆秋和关溢冬被自然地留在了《微光时分》的作品前。
气氛一时有些微妙的安静。周围是流动的观展人群,只有他们两人驻足在这组作品前。
“刚才……很紧张吧?” 关溢冬打破了沉默,声音温和。
“嗯。” 姜榆秋看着自己拍的照片,轻声应道,“差点说不出话。”
“但你说出来了,而且说得很好。” 关溢冬看着她,目光认真,“比任何准备好的感言都打动人。因为那是你最真实的想法。”
姜榆秋抬起头,对上他的视线。他的眼神里没有调侃,只有纯粹的欣赏和理解。
一种被真正“看见”和理解的暖流,缓缓淌过她的心田。
“走吧,” 关溢冬指了指其他展区,“去看看别人的‘城市之眼’?肯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作品。” 他的邀请很自然,带着对摄影本身的兴趣。
姜榆秋看着他自然发出邀请的样子,没有之前的刻意或探究,只是纯粹地想看展交流。
她犹豫了一瞬,轻轻应了一声:“嗯。”
她发现,抛开最初的戒备和尴尬,和他交流关于摄影、关于观察、关于城市的故事,竟然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他并非不懂装懂,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理解力。他的见解往往独特而敏锐,让姜榆秋感到意外又欣赏。
姜榆秋的目光偶尔会掠过身边这个挺拔的身影。
他专注看照片时的侧脸,他认真说话时微蹙的眉头,他偶尔流露出的少年意气……都和她之前那个“竞赛大神”、“阳光校草”的标签不太一样。
也许……他本身,也是一道值得被仔细“看见”的光?
这个念头悄然浮现,让姜榆秋的心跳漏了一拍。
她连忙收回视线,将注意力重新投向墙上的作品。然而,身边那道存在感极强的“光”,却再也无法被忽略了。
颁奖典礼的聚光灯己经熄灭,但姜榆秋知道,有些光,一旦被真正看见,便会在心里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