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重逢

2025-08-21 2455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约莫过了小半个时辰,马车停在一处僻静宅院前。院内守卫森严,三殿下忽然轻咳一声,抬手掀开里间的青布帘子。榻上躺着一位清瘦老者,面色灰败如经年未扫的香灰,唯有那双眼睛还亮得惊人,像两簇将熄未熄的炭火。

“这是我的老师,前内阁大学士周大人。”他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碎了什么,“流放途中时染了肺痨。”窗柩漏进的天光割裂他半边面容,明暗交界处喉结微动,“孤在太医院乃至尚药局皆无人可用,你......可愿一试?”

我指尖一颤——原来他袖中的血腥气,孱弱的表象是替这位周大人试药时取血所留,可见周大人在三殿下心中的地位。

诊脉时,周大人枯瘦的腕骨在我指下脉象忽滑忽涩,不单是肺痨,竟还藏着“牵机”之毒。难怪他说太医院、尚药局无人可用,这哪里是病症,分明是道催命符。

“臣女尽力而为。”我佯装未见三殿下骤然收紧的手指,取出宁肺散时,将袖中备着的白及粉多抖了三分。一时间药炉咕嘟作响。

只是仅服汤药见效太慢,可惜我的针法尚有不足,不敢轻易对周大人施针。好在我在汤药中加了少许回阳散,让药效发挥的更快一些,周大人喉间呼哧作响的破风箱声终于渐缓。

三殿下忽然抬手拂去我鬓角沾的药灰,那指尖温度比药炉还烫:“宁三姑娘医术不凡。”他见我慌忙躲开随即轻笑一声,“他日孤必当重谢。”

那时我不知,这个承诺会像粒种子,在侯府赏花宴后便破土而出。

————

春日的皇城朱墙内外俱是热闹非凡。富平侯府的赏花宴恰似一局铺开的牙牌,大半城权贵家的女眷皆收了洒金帖子前来。嫣红姹紫间,那些锦绣堆成的夫人们鬓边金步摇划出的弧光,倒比日光下御赐的九枝琉璃花盏还要晃眼三分。

一阵风过,我嗅见自己衣带上残留的川贝苦香,在这甜腻的脂粉阵中,突兀得像药碾子里的一粒硃砂。

“三姑娘,夫人说了,今日府上宾客多,要您也去帮着招待女客。”嫡母身边的刘嬷嬷拦住了我回院的去路,眼中带着几分轻蔑。

我暗自叹了口气,知道这是嫡母故意为之。明明我刚从城西悲田坊回来,连衣裳都未来得及换,就要被推到那些贵女面前出糗。

“知道了,容我换件衣裳便去。”我低头应道。

“夫人说了,今日来的都是盛京各府的夫人贵女,二姑娘一个人怕是招呼不周全。”刘嬷嬷嘴角扯出个刻意的弧度,眼角的皱纹堆叠如干涸的沟壑,“三姑娘这就随老奴过去吧,可莫要让贵客们久等了。”

她刻意将“三姑娘”三个字咬得极重,浑浊的眼珠里闪过一丝轻蔑。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己经不由分说地拽住了我的衣袖,力道大得几乎要扯破这层薄薄衣料。

我抿了抿唇,不再与之分辩。作为侯府的庶女,我早己学会在这些小事上不浪费情绪。嫡母无非是想让那些贵女们看看,侯府三姑娘是如何上不得台面不懂礼数的罢了,左右是庶出丢人也丢不到她脸上。

穿过回廊时,我习惯性地观察着园中植物的长势。那株父亲从北境雪山带回的冰魄花似乎生了虫害……

“住手!”

一声低喝突然从侧面传来,我几乎是本能地侧身一闪,一道银光擦着我的衣袖划过。我反手抓住对方手腕,借力一拧,同时抬腿扫向对方下盘。

花影摇曳间,待我稳住身形方才注意到袭我的是一身着环锁铠的男子,彼时己立于我三步之外。他生得极是英挺,鼻梁高而首,宛如刀削,唇线紧抿时透着一股不近人情的冷峻,但于我又有几分熟悉感。

日光掠过他棱角分明的下颌,在铠甲未遮住的脖颈处投下浅淡阴影,隐约可见一道暗红绳结。

最摄人的是那双眼。看其装扮分明是杀伐决断的武将,眼尾却偏偏生得微微上挑,垂眸时竟透出三分风流意味。此刻他正用这双眼睛审视我,目光如浸了雪水的刀刃,一寸寸刮过我的面容。

“侯府内院何时允人携刃而行?”我率先开口。

“小侯爷!您怎么到这儿来了? ”管家气喘吁吁地说道,然后看到我,明显一愣,“三姑娘,您怎么……”

小侯爷?我心头一震,再次看向那年轻男子。原来这就是我那久未谋面的兄长,富平少侯爷也是朔方少将军宁无咎。

宁无咎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冷峻的面容上闪过一丝尴尬:“原来是三妹。方才见你行迹……特别,一时误会了。”

我忽的想起刚看到冰魄花的枝叶有些萎黄蜷曲——正欲取出袖中金剪……莫不是他以为我要对刘嬷嬷做什么。

我微微福身:“兄长戍边辛苦,警惕些是应当的。”话虽如此,心中却突的泛起一阵酸涩。

“禀少将军,侯爷的仪仗己过兴业坊,特命亲兵来催,说'莫误了述职时辰'。”又一个侍卫飞奔而来,打断了这尴尬的重逢。

侯爷?我的父亲,富平侯兼朔方节度使宁广渊他回来了。

宁无咎神色一凛,对我匆匆点头示意后便大步离去。我望着他挺拔的背影,一时思绪如絮,纷扬难收。

想起幼时我常躲在屏风后,偷看他与父亲论兵法的场景。那时的他便己是这般模样——神色冷峻,唯有在谈及边关布防时,眼底才会燃起灼人的亮色,像是冰封的深潭下暗涌的火。

而今经年己过,他周身锋芒更甚,却偏偏在方才点头的刹那,眼睫微垂,泄出一分几不可察的柔和。那瞬间的神情,竟与我记忆里那个赠我草编蚂蚱的少年重叠。

十年前他随父出征的那日晨雾很重,重得让我看不清他转身时有没有回过头。

只依稀看到铠甲在雾里泛着的光,父亲亲手锻的剑悬在他腰间,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那年我七岁,刚学会用丝线缠平安结,却来不及把它系在他的剑穗上,只在他出府前匆忙塞到了他手心。

而我的父亲富平侯因兼任朔方节度使,三载一觐,多在御前商议要事,每每回府中也不足半月,我及笄礼那日,恰逢父亲回京,栖月阁上下无不道三姑娘喜上加喜。可宴席伊始父亲因军报紧急离席,满堂宾客的贺词突然凝滞。我的及笄礼,终究成了富平侯府最体面的笑话。

自此府中下人见我,行礼的弧度总比旁人浅三分——毕竟连亲生父亲都不愿看完的及笄礼,谁还当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