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金陵城里,新到任的金陵知府郝仁接了冯渊命案,心中早有盘算。这日升堂问案,只见他头戴乌纱,身着官服,端坐堂上,惊堂木一拍,两旁衙役齐声喝威,好不威严。
堂下跪着薛蟠,虽穿着素服,面上却无半点惧色。那原告冯家老仆哭诉道:"青天大老爷明鉴,我家公子分明是被这薛蟠活活打死的呀!当日多少人都亲眼所见..."
郝仁不等他说完,便挥手打断:"且慢。本官查阅案卷,见那仵作验尸单上写着'尸身青紫,然无致命伤',可有此事?"
老仆一愣,嗫嚅道:"这...确是这般写的,可..."
"既如此,"郝仁捋须道,"这冯渊是病发猝死还是被打致死,实难定论。人命关天,岂能草率?薛蟠虽与死者有过争执,却无确凿证据证明是他致死。"说罢,又转向薛蟠:"不过你当街斗殴,扰乱治安,本官判你赔偿冯家白银五百两,以慰亡灵。"
薛蟠闻言大喜,连连叩首:"大人明鉴!小人愿赔!"
冯家老仆瘫坐在地,老泪纵横:"天理何在啊..."却被衙役搀了出去。
退堂后,郝仁转到后衙,师爷凑上前低声道:"大人高明。这薛家乃金陵望族,与贾、王、史三家联姻,实在得罪不起。"
郝仁冷笑一声:"本官初来乍到,岂能不顾官场人情?况且..."郝仁压低声音,"那贾政大人己派人递过话了。"
却说薛姨妈得了消息,喜得念佛不止,忙命人备下厚礼送往知府衙门。晚间,薛蟠大摇大摆回到家中,薛宝钗正在母亲房中做针线,见薛蟠进来,忙起身道:"哥哥回来了。"
薛蟠满不在乎地挥手:"了结了!那新知府倒是识趣。"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锦盒,"妹妹,这是哥哥给你带的胭脂,据说是西域来的新鲜货。"
薛宝钗接过,却不急着看,只蹙眉道:"哥哥今后可要收敛些。这次虽侥幸脱身,到底损了名声。"
薛姨妈叹气道:"你妹妹说得是。我思量着,不如咱们举家进京避避风头。一来你姨父家在京中,二来北边的生意也该整顿了,三来带宝钗参加才人赞善,西来..."薛姨妈看了眼女儿,"如果才人赞善不行,你妹妹年纪不小了,在京中或许能寻门好亲事。"
薛蟠拍手道:"妙极!早听说京城繁华,正好去开开眼界!"
宝钗粉面微红,低头不语,手中针线却乱了分寸。
次日,薛家便开始打点行装。薛蟠最是兴头,命小厮把他心爱的玩器、弓箭、鸟笼统统装箱。宝钗则亲自清点账册,将南边的买卖一一交代给管事。
这日午后,宝钗正在房中收拾诗书,丫鬟莺儿匆匆进来:"姑娘,香菱姐姐来了。"
话音未落,只见香菱双眼红肿地进来,扑通跪下:"姑娘救命!"
宝钗大惊,忙扶起香菱:"这是怎么了?"
香菱哭道:"大爷说要让我伺候,可...可我怕..."原来薛蟠见香菱出落得越发标致,早存了非分之想。
宝钗沉吟片刻,温言道:"你别怕。我自有主张。"当即带着香菱去见母亲。
薛姨妈听了原委,叹道:"这孽障!"想了想道,"香菱这孩子向来乖巧,不如安排在你那里做婢女,随我们进京。"
宝钗笑道:"母亲仁慈。如此既全了哥哥的面子,又保全了香菱。"
香菱感激不尽,连连磕头。薛蟠得知后,虽有不甘,却不敢违逆母亲,只得作罢。
临行前,金陵王家旁系派人送来程仪,金陵贾府旁系也遣管家的来送行。
宝钗微笑应谢,心中却思绪万千。宝钗素知姨妈王夫人有意撮合自己与宝玉,此番进京,恐怕...
启程那日,秋高气爽。薛家十数辆马车浩浩荡荡出了金陵城。宝钗坐在车中,掀帘回望渐远的故乡城墙,忽听得空中雁鸣,抬眼见一行秋雁正往北飞去,恰与自家同路,不禁怔怔出神。
薛姨妈见宝钗神色,柔声道:"我儿想什么?"
宝钗放下帘子,浅笑道:"没什么。只是想起古人说的'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咱们此番倒应了景。"
车队渐行渐远,卷起阵阵黄尘。金陵城楼终于消失在视野之外,而京城的琼楼玉宇,正等待着薛家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