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二章:日常之下
“黑盾”最高战备状态下的日子,并非每时每刻都充斥着惊天动地的危机和跨越星海的巡弋。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高度紧绷下的、按部就班的“日常”。
对于蓝十五而言,这种日常有着清晰的双重节奏。
一方面,他是家庭的支柱。每天清晨,他会准时起床,和父亲蓝大山一起准备简单的早餐,听着母亲林静怡絮叨着家长里短,陪着睡眼惺忪的儿子蓝标刷牙洗脸,再从妻子秦月手中接过咿咿呀呀挥舞着小拳头的女儿蓝小蝶,逗弄一会儿。餐桌上弥漫着小米粥的香气和温馨的交谈声,这一切坚实而温暖,是他所有力量最原始的锚点。
送孩子去幼儿园后,他便驱车前往基地。表面的身份依旧是那家有顶级医疗和研究机构的“特聘专家”。
基地内部,气氛则截然不同。走廊里的人员步履匆匆,表情严肃,低声交谈的内容涉及的都是能量读数、频谱分析、外围哨戒状态。龙正武局长的办公室灯火通明的时间越来越长,情报部长“夜枭”的身影频繁出入,各种加密通讯的指示灯在不同部门的终端上闪烁不定。
蓝十五的核心工作区依然是那间深处的静修室和星梭机库。
在静修室,他与那三斤重的石不语和元灵石的沟通愈发深入。“三元一体”的状态下,他对归零之力的掌控趋于精微。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治疗和攻击,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应用:比如,构建持续时间更长的微型“真空壁垒”;或者尝试将一丝极细微的归零之力注入特定材料,观察其性质的变化;甚至模仿那“湮灭报告”中的能量真空特征,试图理解其原理。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伴随着巨大的精力消耗。
在星梭机库,他与另外两位被严格筛选出来的、忠诚可靠的精英飞行员(他们只知道这是国家最尖端的新型空天载具,对其外星来源一无所知)一起,进行着日复一日的模拟训练和短途实机适应性飞行。三架星梭轮流升空,熟悉着祖国各地的空域、气候、电磁环境,演练着各种战术编队、紧急规避、协同攻击与防御方案。加装的国产武器系统在一次次的实弹打靶中变得愈发熟练。
巡弋任务也变成了常态。有时是蓝十五独自驾驶“巡天壹号”,有时是双机编队。航线不再局限于那次覆盖全域的大巡疆,而是变得更有针对性——重点巡查“黑盾”系统标记出的能量波动异常区域,或者之前发生过不明渗透事件的敏感地带。
大部分时候,巡弋一无所获。壮丽的河山在星梭下方静谧地舒展,仿佛之前的边界冲突和那份令人心悸的“湮灭报告”都只是一场幻梦。
但蓝十五和龙正武都清楚,这平静之下必然潜藏着激流。那种能瞬间让三个前沿监测站“不存在”的力量,绝不会仅仅是一次偶然的示威。
偶尔,也会有一些小插曲。
一次,在西南边境某处原始森林上空,星梭的探测器捕捉到一阵短促而强烈的非标准能量爆发,性质与之前遭遇的紫黑色侵蚀能量有些类似,但强度弱得多,且转瞬即逝。蓝十五立刻驾机赶往,抵达时却只看到一片被诡异力量融毁的林地,中心点有一个焦黑的坑洞,残留着微弱的异常辐射,但发动攻击者早己消失无踪,仿佛从未存在过。除了记录数据,别无他法。
另一次,在东海深处,星梭的隐形状态似乎被某种深海水下装置发出的特殊低频声呐短暂干扰了零点几秒。虽然立刻恢复,且对方似乎并未能成功锁定,但这无疑是一个警告——某些力量,己经掌握了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星梭隐身能力的可能。
这些零星的、无法定性的事件,如同黑暗海面上偶尔泛起的诡异泡沫,提醒着他们威胁无处不在,且正在不断试探和适应。
蓝十五的生活,就在这家庭的温馨、修炼的专注、巡弋的警惕以及偶尔突发的小规模应对中,高速而平稳地运转着。他就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弓弦,看似静止,却蕴含着瞬间爆发的一切准备。
这天下午,他刚结束一轮高空巡弋,从星梭下来,个人通讯器(那部特制的加密设备)就响了起来。是龙正武局长。
“十五,来我办公室一趟。医疗部那边对你上次带回来的那种‘紫黑色侵蚀能量’的残渣样本分析有初步结果了,有些……有趣的发现。”
蓝十五精神一凝,立刻答道:“明白,马上到。”
平静的日常之下,新的线索或许正在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