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涟漪初显

2025-08-23 2144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第一五一章:涟漪初显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短暂的平静轨道。

蓝十五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对星梭的进一步熟悉和“归零之力”的精深修炼上。那次街头救援被他当作一次特殊的能力微操练习,并未过多放在心上。他依旧定期巡弋,警惕着边界可能出现的异常,但长江黄河的宁静似乎预示着某种暴风雨前的暂时缓和。

家庭生活是其乐融融的减压阀。儿子蓝标对那天的事情记忆犹新,时不时就要求爸爸“表演一下大力气”,都被蓝十五用“那是大家一起抬起来的”和“爸爸要保存力气保护小标和妹妹”等理由笑着搪塞过去。妻子秦月细心地将那天的担忧藏在心底,只是更留意新闻和网络上有无相关消息,所幸似乎并无任何关于“超人”的报道出现,这让她稍稍安心。

然而,那组被加密发送的照片,并未石沉大海。

它们抵达的那个匿名邮箱,隶属于一个名为“边缘视角”的私人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由几位坚信世界存在未被主流科学承认的异常现象的学者、前工程师和好奇心极强的黑客松散组成,经费拮据,影响力微乎其微,更多是出于一种收集癖好和探索欲。

通常,这种来源不明的邮件大多会被归类为模糊不清的UFO照片、无法证实的灵异录音或者拙劣的PS作品。但这一次,负责初步筛选的成员,一位网名叫“透镜”的图像处理爱好者,注意到了这组照片。

尤其是第西张,蓝十五伸手入车底的那一瞬间。

“透镜”拥有多年影视特效和图像分析的经验。他排除了镜头抖动、热浪扰动、CCD噪点异常等所有常见可能性后,那种局部的、精准环绕指尖的微观扭曲现象依然无法得到合理解释。这不像后期制作,原始数据表明它就在捕获的那一刻存在于画面中。

更让他感兴趣的是拍摄者附言中提到的“主体人物行为”——力大、镇定、止血效果神奇。他将照片和简短的描述转发给了小组的创始人,一位退休的物理学教授,罗教授。

罗教授年事己高,但对未知事物仍抱有孩童般的好奇。他仔细查看了照片,尤其是放大后那诡异的扭曲区域,眉头紧锁。

“这不像是己知的任何光学或物理现象……”他喃喃自语,“倒像是……某种极强的能量场瞬间凝聚,扭曲了其周围的光线路径?但怎么可能?什么人能徒手产生这种效应?”

虽然觉得极其荒谬,但严谨的思维让他没有立刻下结论。他让“透镜”尝试用更高级的算法去分析那扭曲区域的频谱特征,同时试图反向追踪发送者的IP(最终只追溯到一个公共网络节点,无果)。

几天后,“透镜”带来了初步分析结果:“教授,扭曲区域的能量散射模式非常奇特,显示出一种……极高的‘有序性’,不像自然产生的干扰,更像是一种被精密控制的场效应留下的‘指纹’,但数据库里没有匹配项。”

这个结果让罗教授更加困惑。他意识到,这组照片或许指向了某种真正无法用常理解释的存在。但他也深知,凭他们这个业余小组的能力,根本无法进行深入调查。

出于一种混合了责任感与分享欲的心态,罗教授做了一件他极少做的事:他将这份初步分析报告(隐去了拍摄者信息和具体地点,只保留了时间、事件类型和最关键的照片分析数据),通过一个极其迂回加密的渠道,提交给了另一个他隐约知晓、但从未接触过的、据说有官方背景的“非传统现象数据收集中心”。在他看来,这更像是一次“投石问路”,或许能被更有能力的机构看到,或许就此湮没。

他并不知道,这个“数据收集中心”,其实是国家某个高度机密部门用于从民间海量信息中筛选异常信号的一个外围数据节点。

这份报告,连同那几张处理过的关键照片,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入了庞大的数据处理系统,等待着算法模型的扫描和分级。

基地内,龙正武局长正在听取日常简报。情报部长“夜枭”例行公事地汇报着各类信息,从国际局势到国内动态,大部分都平淡无奇。

“……另外,外围数据节点捕获到一份来自民间异常爱好者的报告,”“夜枭”翻过一页,语气毫无波澜,“内容是关于一起普通车祸救援,报告者声称拍摄到救援者行为异常并伴有无法解释的影像扭曲。初步AI研判,影像异常度评级为‘C级’(低概率人为造假,低概率自然现象,暂无法合理解释),事件关联度评级为‘E级’(单一孤立事件,无关联情报支撑,社会影响微乎其微)。建议归档,不予跟进。”

像这样的报告每天都有几十上百份,绝大多数都被系统自动过滤或人工判定为无用信息。

龙正武局长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注意力显然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这类信息,例行归档即可。我们的重点还是‘墙’外的动静和内部关键设施的安保。”

“是。”“夜枭”点头,在那份电子报告上敲下了“归档”的印戳。

报告被存入庞大的数据库深处,似乎永远不会再被想起。

然而,在那份报告的元数据标签里,几个关键词却被系统默默记录:“力量异常”、“快速止血”、“局部光学扭曲”、“能量场特征未知”。

这些标签,如同沉睡的种子,埋在了信息土壤之下。

此刻,无人知晓这微小的涟漪意味着什么。蓝十五的生活依旧在“守护者”与“家人”两个角色间平稳切换。

但一丝极细微的变量己经被引入方程。它需要时间,或许还需要一个契机,才能发酵、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