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针锋相对

2025-08-17 4275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周市长,我听说你们的改革投入了两千万,这个数字准确吗?”张建军在参观市民服务中心时,突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周阳早有准备:“这个数字基本准确,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三年的总投入,分批分期进行的。”

“即便如此,平均每年也要六七百万。”张建军继续追问,“一般的地级市很难承受这样的投入吧?”

随行的《焦点访谈》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问题的敏感性,立即举起摄像机。

“张副市长说得有道理。”周阳坦诚回应,“但我想说的是,改革的核心不在于投入多少钱,而在于是否真心为群众服务。”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张建军不依不饶,“但没有硬件基础,软件服务再好也很难持续。”

就在这时,一个正在办事的群众突然插话:“这位领导,你们是不是觉得我们这里花钱太多了?”

张建军有些意外,没想到群众会主动参与讨论:“我们只是在探讨改革的成本问题。”

“成本?”群众有些激动,“以前我办个证要跑五六趟,每次都要请假,误工费多少?现在一次办成,这不是节约成本吗?”

其他正在办事的群众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对啊,以前态度那么差,我们还不是得忍着?现在服务这么好,花点钱怎么了?”

“而且这钱又不是白花的,我们确实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务。”

面对群众的质疑,张建军显得有些尴尬。他显然没想到会遇到这种情况。

央视记者抓住机会采访群众:“请问您觉得政府的投入值得吗?”

“太值得了!”群众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老百姓最看重的是实效。花钱能办成事,比什么都强。”

张建军试图转移话题:“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服务流程吧。”

参观继续进行,但张建军显然没有放弃找问题的想法。在出入境管理窗口,他又提出了新的质疑。

“我注意到你们的护照办理时间是七个工作日加急,十五个工作日正常。”张建军说道,“但根据国家规定,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十个工作日。你们为什么要延长?”

这个问题确实有些技术性,一般人可能回答不上来。但周阳早就了解过各个业务的具体情况。

“张副市长,国家规定的十个工作日是指省一级的出入境管理部门。”周阳详细解释,“我们作为地级市,需要上报到省里审批,所以时间会相对长一些。但我们的十五个工作日己经比以前的二十个工作日快了很多。”

张建军显然没有想到周阳对业务细节这么了解,一时无法反驳。

工作人员趁机补充:“而且我们的加急服务是免费的,不像有些地方要额外收费。”

央视记者又抓住了一个采访点:“免费加急服务,这个很不错啊。”

参观继续进行,张建军不断地挑毛病,但每次都被周阳和工作人员有理有据地回应了。

到了下午,考察团来到了渔港镇。这里是昭阳市考察团最希望找到问题的地方。

“这里的条件确实比市里差一些。”张建军指着简陋的办公环境,“这能说明改革深入到基层了吗?”

周阳没有回避:“确实,基层的条件相对简陋。但我想请张副市长看看这些数据。”

周阳拿出一份统计表:“渔港镇去年的群众满意度是96.2%,办事效率比改革前提高了67%。”

“数据可以作假。”张建军质疑道。

这话一出,在场的渔民都不干了。

“作假?”一个老渔民站了出来,“你说我们的感受是假的?”

“我不是这个意思。”张建军试图解释。

“你就是这个意思!”老渔民情绪激动,“我们渔民最实在,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政府确实为我们办了实事,你凭什么说是假的?”

其他渔民也围了过来,场面一度有些混乱。

央视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重要的新闻点,立即进行现场采访。

“请问您觉得政府的服务有什么变化?”记者问老渔民。

“变化太大了!”老渔民激动地说,“以前我们办个渔船证,要跑县里、跑市里,一跑就是半个月。现在就在镇里就能办,三天就搞定。”

“还有别的变化吗?”记者继续问道。

“多了去了!”另一个渔民接过话头,“以前出海遇到问题,找不到人帮忙。现在有专门的服务热线,24小时都有人值班。”

面对渔民们的真情表达,张建军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显然没想到会遇到这样强烈的反弹。

就在这时,林小雨接到一个电话。她听了几句后,脸上露出了意外的表情。

“周市长,刚刚接到消息。”林小雨小声汇报,“昭阳市那边出事了。”

“什么事?”周阳低声问道。

“他们市的政务服务中心今天上午发生了群体投诉事件。”林小雨详细说道,“有一百多个群众因为办事效率低、态度差而集体投诉。”

这个消息让周阳有些意外。正当张建军在临海市挑毛病的时候,他的老家却出了问题。

央视记者显然也得到了这个消息,走过来问道:“张副市长,听说昭阳市今天发生了群体投诉事件,您有什么回应?”

张建军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我不了解具体情况。”

“据我们了解,投诉的主要内容是办事效率低、工作人员态度差。”记者继续追问,“这些问题是否说明昭阳市在政务服务改革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张建军显得非常尴尬,一时不知道如何回应。

周阳看到这种情况,主动为张建军解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改革需要因地制宜。我相信昭阳市会妥善处理这些问题的。”

张建军感激地看了周阳一眼,但表情依然很复杂。

考察继续进行,但张建军明显没有了之前的锐气。面对临海市扎实的改革成果和群众的真心支持,他的质疑显得越来越无力。

傍晚时分,考察团准备离开。在临别总结时,张建军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通过今天的考察,我们确实看到了临海市改革的积极成效。”张建军说道,“虽然在投入和条件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改革的方向和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表态让在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从质疑到认可,张建军的转变很有代表性。

央视记者进行最后的总结采访:“张副市长,您如何评价临海市的经验?”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服务理念。”张建军坦诚地回答,“虽然我们在硬件条件上可能有差距,但在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方面,确实需要向临海市学习。”

送走考察团后,周阳等人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今天算是过关了。”袁成功感慨道,“没想到昭阳市那边会出问题。”

“这说明什么?”林小雨问道。

“说明真正的改革经得起任何检验。”周阳总结道,“而那些没有真正改革的地方,迟早会暴露问题。”

央视记者在做完所有采访后,对周阳说:“这次的采访素材很丰富,我们会制作成一期高质量的节目。”

“谢谢记者同志的客观报道。”周阳表示感谢。

晚上八点,所有的考察和采访都结束了。办公室里,周阳等人开始总结今天的经验。

“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周阳问大家。

“我觉得是群众的支持。”林小雨第一个回答,“无论是市民服务中心的群众,还是渔港镇的渔民,他们的真情表达比任何辩驳都有说服力。”

“确实。”高远山赞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真心为他们服务,他们心里最清楚。”

袁成功若有所思:“我觉得今天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启示。”

“什么启示?”周阳问道。

“改革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群众的事。”袁成功分析道,“只有让群众真正受益,改革才能得到支持和认可。”

正在总结经验时,周阳的手机响了。看到来电显示,他的表情变得惊喜起来。

“省委书记?”他接通电话,“喂,陈书记…是的…太好了…谢谢您的肯定。”

挂掉电话,周阳兴奋地对大家说:“陈书记刚刚看了央视记者的初步报道,对我们的表现非常满意。”

办公室里爆发出掌声。经过今天的考验,临海市的改革经验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还有一个好消息。”周阳继续说道,“陈书记说,省里己经正式确定,下周一召开全省政务服务改革现场会,临海市的经验将向全省推广。”

这个消息让大家都兴奋不己。从最初的试点改革,到现在的全省推广,临海市走过了一条不容易的路。

“看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高远山感慨道。

就在大家为这个好消息庆贺时,林小雨又接到了一个电话。她听了几句后,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又有什么好消息?”袁成功问道。

“刚刚接到通知。”林小雨激动地说,“除了央视的报道,《人民日报》也要发表社论,专门评价临海市的改革经验。”

周阳感到有些不真实。从地方改革到央视报道,再到《人民日报》社论,这个影响力的扩散速度确实超出了预期。

【叮!检测到宿主的改革经验获得国家级认可,系统奖励:政策解读能力+30%,改革创新能力+40%,获得特殊物品“智慧宝典”(包含各类改革方案)。】

听到系统提示,周阳感到自己的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下真的要出大名了。”袁成功笑道,“不过名气越大,责任也越大。”

“确实。”周阳点头同意,“我们要继续努力,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正在讨论未来规划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进来的是一个意外的访客——竟然是今天刚离开的张建军。

“张副市长?”周阳有些意外,“您怎么又回来了?”

张建军的表情有些尴尬,但更多的是诚恳:“周市长,我想和您私下谈谈。”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识趣地起身告辞,只留下周阳和张建军两人。

“张副市长,请坐。”周阳示意他坐下,“有什么话请首说。”

张建军深吸一口气:“我今天来临海市,本来是带着质疑态度的。说实话,我们昭阳市对临海市成为典型确实有些不服气。”

周阳点点头,表示理解:“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但经过今天的考察,我发现自己的想法确实有问题。”张建军继续说道,“临海市的改革是实实在在的,群众的支持也是真心实意的。”

“那您现在有什么想法?”周阳问道。

张建军有些不好意思:“我想请临海市帮助昭阳市改进政务服务。我们愿意全面学习你们的经验。”

这个请求让周阳有些意外。从质疑者到学习者,张建军的转变确实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