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上课时间

2025-08-18 2327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第二百二十一章 上课时间

陈书记已经走在前面,柳三江快步跟上。村里的道路虽然还是土路,但被村民们打扫得很干净。道路两旁的玉米地里,嫩绿的秧苗正在阳光下舒展着叶子。

这是个普通的清晨,却是柳家寨不平凡的一天。对柳三江来说,这或许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现在,他只想把眼前的事做好。

老火铳站在院子里,手里拎着一面铜锣,眉头紧锁。他抬头看了看天色,又低头打量着手中的铜锣,眼神里透着几分为难。

“三江啊,这铜锣要隔多久才能响一次?”老火铳的声音里带着几分犹豫。

柳三江正伏案整理着桌上的书本,头也不抬地回答:“三刻钟一次,中间休息一刻钟。上午教识字,下午练写字。”

“这时间......”老火铳挠了挠头,眼睛不自觉地瞟向远处的天空,“没个准头啊。县城那边倒是有表,要不咱整一个?”

“不用,”柳三江终于抬起头,嘴角挂着一丝笑意,“钱还是留着有用,您就看着天色来就成。”

老火铳点点头,目光落在院子里忙碌的身影上。他抽了口旱烟,烟雾缭绕中欲言又止:“那个......陈书记那边......”

“不用等他。”柳三江放下手中的书本,语气坚定,“陈书记关心的是咱们扫盲的效果,不是面子活。做得越好,他越高兴。”

话音未落,院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三禄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脸上挂着兴奋的笑容:“三哥,三哥!母鸡下蛋了!”

老火铳眼睛一亮,烟袋锅在手里晃了晃:“这可是好事啊!看来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柳三江轻轻摇头,眼神中带着几分思虑:“光我家红火不行,得让大伙儿都过上好日子。”

“有你在,那还用说。”老火铳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闪过赞许的神色,“我这就去各家通知一下,手上没活的,都得来上课。”

“还是老铳生您说话管用。”柳三江笑道。

“谁敢不来,我打断他狗腿!”老火铳哼了一声,转身大步流星地往外走。

院子里的阳光正好,照在老火铳的背影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柳三江望着这道影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吃过午饭,三禄又跑了回来,手里小心翼翼地捧着个鸡蛋,脸上写满了失望:“三哥,嫂子不要。”

“怎么回事?”柳三江放下手中的碗筷。

“嫂子说要留着孵小鸡。”三禄撅着嘴,显然对这个决定很是不满。

柳三江接过鸡蛋,轻轻放进用麦秸垫好的篮子里:“听嫂子的,等多了再吃。”

屋里因为多了两只小狐狸,加上柳三江三人和小黑,六张嘴吃饭,倒是热闹非凡。饭桌上,三禄一边喂着小狐狸,一边装出大人的模样:“不准偷吃了,再偷吃直接锁柜门!”

看着三禄故作严肃的样子,柳三江忍不住笑出声来。

正当他准备收拾碗筷时,周志旺突然冲了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急切:“三江,你快出来看看!”

柳三江擦了擦手,跟着出去,刚一踏出门槛就愣在原地。只见院子外乌泱泱站满了人,从四五岁的娃娃到五十多岁的老人,无论性别年龄,不论是柳家寨还是外屯的,全都挤在那里。

阳光下,那些期待的目光闪闪发亮。柳三江深吸一口气:“都吃过了?”

“吃过了!”众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

“不是说等老铳生敲锣吗?”柳三江问道。

人群中有人答道:“听说要上课,我们就先来了。”

柳三江心中一暖,目光扫过眼前的人群:“那就别站着了,进教室吧。”

他将大人和孩子分开,让周志旺负责教大人,自己则教孩子。少年先锋队的班屯长亲自授课,谁敢不认真听?

与此同时,山道上,一群人正朝柳家寨走来。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着旧中山装的中年人,他不时擦拭着额头的汗水。

“还有多远?”中年人问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期待。

“快到了,前面就是。”同行的人指着前方回答。

中年人点点头,脸上露出思索的神色:“听说过不少柳家寨的事,今天可要好好看看。赵民明同志说这里了不得啊。”

“是啊,”旁边有人接话,“这里可是抗日革命根据地,十几年来从没出过叛徒。”

“越是偏僻的地方,群众基础越深厚。”大叔忍不住说,“周守志同志在这里扎根多年,我们要继续巩固这个基础。”

走进柳家寨,街道上却出奇地安静。

“怎么没人?”有人疑惑地问道。

“听,那边有声音。”有人指着一个方向说道。

顺着声音走去,教室里传来洪亮的声音:

“为什么要读书识字?为了实现生活质的飞跃!为了不再被欺负!为了赶走小鬼子、虎子、国民党!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咱们读书为的是振兴中华!”

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柳家寨的上空。中年人站在教室外,听着里面此起彼伏的读书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教室里,柳三江正在认真地教导着。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专注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些都是柳家寨的希望,是未来的希望。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教室的窗户上,将整个房间染成金黄色。学习的热情丝毫未减,读书声依然响亮。

老火铳站在院子里,手中的铜锣已经敲过多次。他望着教室的方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烟袋里的烟丝燃起一点红光,在暮色中格外醒目。

夕阳的余晖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在地面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影。窗外,几个中年人正小心翼翼地向里张望。

虽然玻璃并不算透亮,但依然能看清里面的情形。一个身材高挑的年轻人正站在讲台前,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划出一道道白色的痕迹。下面坐着形形色色的学生,有的已经两鬓斑白,有的还是稚气未脱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