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请人教书
第二天。
柳三江把银圆递到陈建民手里时,后者愣在原地,手掌微微颤抖。院子里的风轻轻拂过,带着初春的寒意,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此刻激动的心情。
“给...给我的?”陈建民瞪大眼睛,声音都有些发颤,目光在那几枚闪着微光的银圆上来回游移。
柳三江看着他这副模样,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意:“不然呢?进山的人人有份,你难道不是跟着一起进山的?”
“可是...可是我什么都没干啊。”陈建民低着头,手指不安地绞在一起,“就是跟在后面跑跑腿,打山猫王的时候我都躲得远远的。”
院子里传来几声鸡鸣,远处传来孩子们嬉闹的声音。柳三江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温和:“跑腿就不是活了?再说了,山里打到的东西,分配权在谁手里?”
“在你手里。”陈建民小声应道。
“那不就得了。”柳三江将银圆塞进他手心,“十块银圆,别乱花,攒着娶媳妇用。”
陈建民捧着银圆,手心都在冒汗。阳光下,银白色的银圆泛着耀眼的光芒,这可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比平时帮人干活挣的都多。他的手指轻轻着银圆的边缘,仿佛在确认这一切都是真的。
看着柳三江渐行渐远的背影,陈建民心里暖洋洋的。爹说得对,跟着柳三江有出息。以前进山打猎,分到的都是肉食,这还是头一回分到这么多钱。他小心翼翼地将银圆揣进怀里,生怕弄丢了半分。
正沉浸在喜悦中,身后突然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在这傻站着干啥?”司屠夫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不悦。
陈建民赶紧转身,脸上还带着掩饰不住的喜色:“爹!三江给我分了钱,打山猫王卖的。”
“给你分钱了?”司屠夫眉头紧皱,语气严厉,“不是说好跟着进山不要东西的吗?”
“是三江非要给的...”陈建民的声音越来越小。
“拿来。”司屠夫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我给你存着,娶媳妇用。记住了,以后进山打到啥,三江给你就拿着,不给也别多想。”
陈建民看着银圆从自己手中转移到司屠夫手里,心里泛起一丝失落。但想到是为了娶媳妇,那股失落感又慢慢消散了。他看着父亲粗糙的手掌,那里面不知攒下了多少个十块银圆。
柳三江这边又去找了柳家智,把另外十块银圆给了他。这二十块钱,一半是柳家旺给的,一半是自己添的,算是对两个小伙计的补偿。看着柳家智惊喜的表情,他心里也跟着高兴。
春日的阳光温暖而不刺眼,照在新盖的房子上,给红砖黑瓦镀上一层金边。工地上传来此起彼伏的敲打声,几个工人正在给新房子安装门窗。
时光飞逝,转眼一个月过去。
山上的积雪早已消融,树林郁郁葱葱,嫩绿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屯子里的新房子也盖好了,教室的暖气管道都安装完毕,崭新的红砖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原本养在仓房里的牲口也都搬进了新棚子。马儿悠闲地嚼着草料,不时发出满足的响鼻声。教室的桌椅板凳都打好了,玻璃窗也装上了,透过明亮的玻璃能看到整洁的课桌整齐排列。
柳三江家的新房子同样装了玻璃窗。虽说这年头很多东西都缺,但基础的工业品还是有的,这让他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时代。院子里堆着刚运来的木料,散发着淡淡的松香味。
他正在院子里忙活着打家具,汗水顺着额头滑落,却浑然不觉。木屑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随着锯子的来回摆动,渐渐堆积成小山。
“三江!三江!”秦平康的声音突然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抬头一看,秦平康身边还站着个熟人,正是许久未见的周志旺。
“志旺哥?你伤好了?”柳三江放下手里的工具,快步迎了上去。阳光下,周志旺的脸色比之前红润了许多,只是眉宇间还带着一丝疲惫。
“在杨家堡待不住了。”周志旺笑着说道,目光在院子里扫视,“听说你这边闹出不少动静,特意来看看。”
几个小伙计眼疾手快,拿了把椅子添杯茶。茶水的热气袅袅升起,带着淡淡的茶香。
“你这生活挺滋润啊。”周志旺环顾四周,目光在那些崭新的建筑上流连,“听说要办学堂?我能不能也跟着学学?”
“志旺哥你在部队都学过,还用跟着学?”柳三江笑着打趣道。
“互相学习嘛。”周志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什么时候开课?”
“再过几天就开始了。”柳三江道,“到时候热闹着呢。”
院子里,几个孩子追逐打闹着跑过,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远处传来牛羊的叫声,夹杂着农具碰撞的声响。工人们还在忙碌,锤子敲打的声音节奏分明。
阳光正好,新房子的影子拉得老长。柳三江继续忙活着手里的活计,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木屑飞扬中,一把结实的椅子渐渐成型。
春风拂过,带来远处地里新翻的泥土气息。村子里的烟囱冒出炊烟,在蓝天下缓缓飘散。孩子们的笑声,大人们的谈话声,工人们的劳作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生活乐章。
这样的日子,虽然忙碌,却充满希望。柳三江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继续专注地打磨着手中的木料。新的课桌椅还要赶制,教室里还有许多要添置的东西。
夕阳的余晖洒在新建的教室前,柳三江站在那里,目光扫过那崭新的木门和窗棂。木料的清香还未散去,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松脂气息。他伸手抚过门框上细腻的纹路,感受着木材的温度。
最近几天,陆续有人带着孩子来到柳家寨。他们大多是附近几个屯子的人家,为即将开始的扫盲教育做准备。孩子们年龄都在七到十二岁之间,正是最适合启蒙的年纪。看着那些好奇地张望着新教室的稚嫩面孔,柳三江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笑意。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