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薪火相传

2025-08-16 1983字 8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芒种时节的阳光把孤儿院的晒谷场晒得滚烫,新收的麦子堆成小山,金黄的麦芒在风里轻轻晃,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子。杜雨欣正和孩子们一起翻晒麦粒,丫丫举着木耙跑过来,辫子上的红绳被汗水浸得发亮:“姐姐,你看我晒的这堆,比小胖墩的整齐!”

不远处,小胖墩正和阿木比赛扬场,木锨扬起的麦粒在空中划出弧线,落下时像场金色的雨。小远蹲在麻袋旁,仔细地捡着混在麦子里的草屑,他的动作专注又认真,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到眼前,也没抬手去拂——这是他从李爷爷那里学的,“做事要像筛麦粒,得把杂七杂八的都挑干净”。

念念抱着布娃娃坐在树荫下,手里拿着根麦秆,正往娃娃嘴里塞麦粒,嘴里念念有词:“吃吧吃吧,吃完长高高。”她现在己经是孤儿院的“大姐姐”了,会主动帮新来的孩子擦眼泪,会把自己的糖果分出去大半,像当年的丫丫,也像当年的雨欣。

李婶推着辆独轮车过来,车上装着刚烙好的麦饼,麦香混着芝麻的味道飘过来,引得孩子们首咽口水。“先歇会儿,吃点饼垫垫,”她把饼分给大家,看见雨欣手里的木耙磨出了毛边,“这耙子还是去年张院长从养老院带来的,李爷爷说他年轻时就用这个扬场。”

说起养老院,孩子们眼睛都亮了。“王奶奶的绣花针是不是又纫不上线了?”丫丫咬着麦饼问,“我带了新的顶针,给她试试。”小远接话:“李爷爷的象棋少了个‘马’,我用木头刻了个新的,磨得可光滑了。”

午后往养老院送新麦时,孩子们的竹筐里都装着“秘密礼物”。丫丫的顶针用红绳系着,晃悠悠的;小远的木象棋装在布包里,怕磕坏了;阿木画了张晒谷场的画,说要贴在李爷爷的床头;念念把布娃娃的麦粒倒出来,换成了自己攒的彩色玻璃珠,说“给周奶奶当念想”。

养老院的葡萄藤己经爬满了架子,绿叶子间坠着串串青葡萄。王奶奶正坐在藤架下绣花,看见孩子们就放下针线,手里的鞋垫上绣着新收的麦子,穗子沉甸甸的,像真的能滴下金浆来。“哎哟,我的小帮手们来了,”她拉过丫丫的手,把顶针往她指头上套,“来,帮奶奶纫个针,眼睛实在看不清了。”

李爷爷在屋里教护工编麦秸,桌上摆着几个编好的小篮子,精巧得能装下颗鸡蛋。“小远来,”他招手,“看看爷爷这手艺,比你刻的象棋怎么样?”小远把木象棋递过去,李爷爷接过来掂了掂,眼里的光像年轻时擦军功章的样子:“好小子,这手艺能出师了。”

周奶奶坐在藤椅上,手里捏着念念送的玻璃珠,对着阳光慢慢看。珠子折射出的光斑落在她银白的头发上,像撒了把星星。“囡囡,”她拉着念念的手,声音软软的,“这珠子比我年轻时戴的玉镯子还亮。”念念把布娃娃放在她腿上:“娃娃陪您说话,我下次带新珠子来。”

雨欣帮王奶奶把绣好的鞋垫收进木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双,有给孩子们的,有给护工的,还有双特别大的,是给张院长的。“人老了,也做不了别的,”王奶奶摸着鞋垫上的针脚,“就靠这双手,给大家留个念想。”

临走时,老人们往孩子们的竹筐里装着东西:王奶奶的新鞋垫,李爷爷的麦秸小篮,周奶奶用玻璃珠串的手链。张院长笑着说:“这叫礼尚往来,你们送麦子,我们送心意,都是自家产的宝贝。”

夕阳把回家的路染成金红色,孩子们的竹筐晃呀晃,里面的麦秸小篮发出细碎的响。丫丫戴着王奶奶的顶针,说要学绣花;小远捏着李爷爷编的篮子,说明天要用它捡麦穗;念念把玻璃珠手链戴在布娃娃手上,说“这样娃娃也有礼物了”。

雨欣走在后面,看着他们的背影被夕阳拉得长长的,忽然想起刚来时的自己。那时她总觉得爱心是需要“做”的,是要刻意去付出的,可现在才明白,真正的传递,从来都不是刻意为之,是像这麦粒一样,落地、生根、发芽,自然而然地生长。

是李爷爷把扬场的手艺教给小远,小远再教给新来的孩子;是王奶奶把绣花的耐心传给丫丫,丫丫再用它安慰更小的孩子;是周奶奶把温柔的牵挂留给念念,念念再把它分给布娃娃和身边的人。这些藏在日常里的琐碎,像条看不见的河,悄无声息地流淌,把温暖从这代人手里,传到下一代人心里。

回到孤儿院时,晒谷场的麦子己经堆成了小山。李婶正用新麦磨面粉,石磨转得“咯吱”响,雪白的面粉簌簌落下,像场温柔的雪。雨欣看着孩子们围着石磨欢呼,忽然觉得这场景像幅画——画里有传承的手艺,有流动的温暖,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她知道,这就是最好的“不忘初心”,不是停留在原地,是带着前人的温暖,继续往前走;不是独自发光,是像这麦粒一样,把自己变成种子,让更多的温暖生根发芽。就像这孤儿院的夏天,永远有新的麦子成熟,永远有新的孩子长大,永远有新的故事开始,把爱心的火,一代代传下去,永不熄灭。

晚风拂过晒谷场,麦芒轻轻摇曳,像在应和着什么。远处的养老院亮起点点灯火,像颗颗温暖的星,和孤儿院的灯光遥遥相望,在夜色里,连成一片温柔的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