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爱心的传递·归期

2025-08-16 2035字 8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立春那天,杜雨欣的帆布包磨破了个角,露出里面塞着的半块青稞饼——是高原孤儿院的孩子硬塞给她的,说“路上饿了能垫垫”。火车驶进熟悉的站台时,她看见月台上站着几个熟悉的身影,李婶举着块写着“欢迎回家”的牌子,风把牌子吹得歪歪扭扭。

“雨欣姐姐!”丫丫的声音穿透人群,她比去年高了半个头,辫子上的红绳换成了新的,身后跟着阿木和小远,两人手里捧着个纸箱子,被塞得鼓鼓囊囊。念念躲在阿木身后,抱着布娃娃的手攥得紧紧的,看见雨欣,忽然把布娃娃举起来晃了晃,布娃娃的裙子上缝着朵新的布花。

回家的路上,李婶抢着帮她拎帆布包,嘴里絮絮叨叨地说:“养老院的王奶奶天天问你归期,李爷爷把你寄的照片都贴在墙上,周奶奶总念叨‘囡囡该回来了’……”风里飘着槐树枝抽芽的清香,雨欣忽然发现,原来走了那么多地方,最想念的还是这口带着煤烟味的空气。

孤儿院的活动室里,墙上新贴了好多画,有江城的江景,有古都的胡同,有海边的贝壳,都是雨欣寄回来的照片拓印的。李婶端来碗小米粥,上面漂着几粒桂花:“你走后,孩子们学着蒸桂花糕,说等你回来尝尝。”粥碗碰到桌面的轻响,和记忆里的声音一模一样。

第二天一早,雨欣揣着各地孩子送的礼物,往养老院走。路过街角的杂货店,老板娘笑着打招呼:“回来啦?王奶奶上周还来问,说你最爱吃的芝麻酥到了新货。”她往雨欣手里塞了袋酥糖,包装纸上的图案,还是去年的样式。

养老院的红木门上,挂着新扎的红绸带。推开门时,正撞见王奶奶在院里浇花,她手里的水壶晃了晃,水洒在青砖地上,晕开个小小的湿痕:“丫头……真的回来了?”她放下水壶,快步走过来,握住雨欣的手,掌心的老茧蹭得人发痒,却暖得像团火。

活动室里,李爷爷正戴着老花镜,给周奶奶读雨欣寄的信。信纸上的字迹被得发毛,李爷爷却读得认真:“……海边的孩子教我捡贝壳,他们说贝壳里藏着海浪的声音……”见雨欣进来,他把信纸往桌上一拍:“可算回来了!再晚几天,这信都要被我读烂了。”

周奶奶从藤椅上慢慢站起来,手里捏着个布偶——是雨欣走前送的,现在脖子上多了条毛线围巾,是念念织的。她把布偶往雨欣怀里塞,又从口袋里摸出颗水果糖,剥开糖纸递过来,眼神亮得像孩子:“囡囡……吃糖。”

雨欣把带来的礼物分给大家:给王奶奶的是块云锦布料,上面绣着江城的梅花;给李爷爷的是个戈壁捡的石头,上面画着五角星;给周奶奶的是串海边的贝壳手链,阳光照在上面,闪着细碎的光。老人们捧着礼物,像捧着稀世珍宝,眼睛里的笑纹堆成了花。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雨欣给老人们讲一路的见闻,说江城的孩子剪的小船会顺着江水漂,说古都的孩子折的火车头里藏着思念,说高原的孩子种的青稞能长到齐腰高。孩子们也挤在旁边听,丫丫把耳朵凑到贝壳边,说真的听见了海浪声;小远摸着戈壁的石头,说比他捡的煤块硬多了。

王奶奶忽然从箱底翻出个木匣子,里面是她年轻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虎头上的眼睛用黑线绣得炯炯有神:“这些送给你说的那些孩子,天冷了,穿这个暖和。”李爷爷也从床底下拖出个纸箱,里面是他攒的旧报纸,说“给爱画画的孩子当画纸”。

周奶奶把布偶重新塞回雨欣怀里,布偶的围巾上别着颗红纽扣:“带给海边的囡囡,说奶奶惦记她。”她的声音软软的,却字字清晰,像是怕雨欣忘了。

临走时,夕阳把养老院的影子拉得很长。雨欣的帆布包又装满了,里面是老人们的心意,是孩子们的期盼,还有李婶新烙的芝麻饼,香得能把馋虫勾出来。王奶奶站在门口挥手,银白的头发在风里飘;李爷爷把军功章别在雨欣胸前,说“带着它,走到哪儿都有底气”;周奶奶的目光一首跟着她,首到拐过街角,还能看见藤椅上那个小小的身影。

回到孤儿院时,孩子们正围着纸箱拆礼物。阿木举着江城孩子送的船模,说要照着做个更大的;丫丫把海边的贝壳串成风铃,挂在槐树上,风一吹“叮叮”响;小远摸着高原孩子送的牦牛肉干,说要分给大家尝尝;念念把周奶奶给的布偶放在自己的布娃娃旁边,像是让它们认亲。

雨欣坐在煤炉边,看着这一切,忽然明白,所谓远行,从来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带着更多的温暖回来。就像她走了那么多城市,见过那么多孩子,收集了那么多故事,最终还是要回到这里,把那些散落的心意,重新织成张更暖的网。

夜色漫上来时,槐树上的风铃还在响。雨欣翻开新的剪纸本,打算教孩子们剪各地的风光:江城的船,古都的塔,海边的贝壳,高原的山。她知道,爱心的传递从来没有终点,就像这来来往往的脚步,走出去,是为了把温暖带得更远;走回来,是为了让牵挂扎得更深。

窗外的月光亮得很,照着孤儿院的木窗,也照着养老院的红灯笼。雨欣摸了摸胸前的军功章,忽然觉得心里踏实得很。明天,她要带着孩子们去养老院,告诉老人们,那些被寄往远方的礼物,己经在路上了;就像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爱,无论走多远,总会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