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京城贵女们照例在栖霞湖畔举办诗会。沈如烟一袭杏红罗裙,站在水榭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手中的团扇几乎要被捏断。
"沈二小姐何故独自伤神?"一个温润的男声从身后传来。
沈如烟转身,见是一位身着月白长袍的年轻公子,腰间悬着的羊脂玉佩上刻着精细的凤纹——这是三皇子府的标记。她心头一跳,连忙福身:"见过公子。"
"在下姓周,是三殿下府上的清客。"男子笑容和煦,目光却锐利如鹰,"听闻贵府大小姐近来风头正盛?"
沈如烟眼中闪过一丝嫉恨:"周公子也听说了我姐姐的'神通'?"她刻意压低声音,"不瞒您说,自从那次落水昏迷后,姐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那些医术...根本不像她能会的..."
周姓男子眼中精光一闪:"哦?二小姐是说..."
"我怀疑..."沈如烟凑近几分,吐气如兰,"她用了什么邪术。不然怎会突然通晓连太医都不懂的针法?"
三日后,一则骇人听闻的流言如野火般席卷京城。
"听说了吗?沈家嫡女会妖法!"
"可不是,我家婆娘亲眼看见她施针时银针自己飞起来!"
"难怪能起死回生,原来是与鬼神做了交易..."
街头巷尾,连孩童都在传唱:"沈家女,银针舞,活死人,肉白骨,借的是阎王簿..."
流言传到沈府时,沈清璃正在药圃里采摘新长的金银花。青杏气冲冲地跑来:"姑娘,外头那些人简首胡说八道!要不要告诉老爷?"
沈清璃捻碎一片花瓣,嗅了嗅香气:"不必。谣言止于智者。"她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出,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果然,次日一早,太医院院判张太医带着一队药童登门,手持圣旨:"奉旨查验沈氏医术真伪。"
沈府正厅内,张太医命人摆开上百个青瓷小碟,每个碟中都盛着不同的药材。
"沈姑娘,"老太医捋着胡须,眼中闪着精光,"若真如传言所说精通医术,不妨将这些药材一一辨认?"
沈清璃扫视全场——沈父面色凝重地坐在主位,林氏眼中藏着幸灾乐祸,沈如烟则躲在屏风后偷笑。而厅外围满了前来"观礼"的各府夫人小姐。
"请太医指教。"她不卑不亢地走到药案前。
一个时辰过去,沈清璃己经准确无误地辨认出九十八种药材,连最冷门的"雪上一枝蒿"都没能难住她。张太医额头渗出细汗,突然从袖中取出三个锦囊:"最后这三味,姑娘若能辨出,老夫心服口服。"
沈清璃打开第一个锦囊,里面是几片干枯的叶片。她捻起一片在指尖搓了搓,又放在鼻下轻嗅:"南诏'鬼见愁',生于悬崖,三百年才长成,可解百毒。"
张太医脸色微变。她又打开第二个锦囊,这次是几粒芝麻大小的黑色种子:"西域'忘忧子',服之令人神智恍惚,是制作迷魂药的主材。"
厅内一片哗然。这两种都是极为罕见的药材,寻常医者一生都未必能见到一次。
最后一个锦囊里是一撮灰白色粉末。沈清璃刚沾了一点,突然皱眉:"太医这是何意?"
"姑娘认不出?"张太医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不是认不出,是奇怪太医为何要拿这等害人之物来考我。"沈清璃声音冷了下来,"这是'寒食散'混了砒霜,三味药中任何两种合用都是良方,但三者同用便是剧毒!"
满座震惊。张太医踉跄后退:"你...你怎么会知道这个配方?!这是老夫新近研究的..."
"因为这三味药相克之理,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沈清璃首视老太医,"太医莫非忘了?"
张太医面如土色,正欲辩解,一个药童匆匆跑来,递上一卷竹简:"师父,方才有人送来的。"
老太医展开一看,脸色更加难看。竹简上详细记载了一种西域奇药的特征与解法,正是他准备用来为难沈清璃的最后杀招。
沈清璃余光瞥见竹简角落刻着一个小小的"萧"字,心头微暖。没想到那人在暗中相助。
"沈姑娘医术精湛,老夫...心服口服。"张太医艰难地拱手,又转向沈父,"沈大人,令爱的医术确实师承正统,那些谣言,不足为信。"
风波看似平息,但沈清璃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当夜,她正在灯下研读医书,窗外突然传来石子轻叩的声音。
推开窗,一枚系着红绳的竹筒躺在窗台上。筒中一张薄如蝉翼的纸条,上面只有寥寥数字:"三日后,醉仙楼,真相。"
字迹挺拔如剑,与那日侯府请帖如出一辙。
沈清璃将纸条凑近烛火,火焰舔舐纸面的瞬间,竟浮现出一幅简易地图——标注的是三皇子府后花园的密道入口。
与此同时,三皇子府的密室内,沈如烟正跪伏在地:"殿下明鉴,那沈清璃绝对有问题!她连妾身小时候往她茶里放泻药的事都记不清了..."
三皇子李景焕把玩着一枚血色玉佩,阴鸷的目光落在跪着的女子身上:"那就证明给本王看。"他扔下一包药粉,"下次宴会,让她当众现出原形。"
窗外,一道黑影悄无声息地掠过屋檐——萧景煜的暗卫,己将一切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