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烽烟破局明

2025-08-20 1727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夜色如墨,敦煌城头的火光将厮杀的身影映得忽明忽暗。阎如雪的银甲早己被鲜血浸透,一夜的战斗,她看着吐蕃军如潮水般退去,却不敢有丝毫松懈——这波攻势来得蹊跷,吐蕃人显然是在试探城门布防。

王禹带着玄甲队匆匆赶来,盔甲上还沾着护城渠的水渍:“西水门暂时守住了,但那些羊皮筏子里藏着不少火药,若不是及时引爆,后果不堪设想。”他将半块烧焦的狼头令牌递给阎如雪,“这是从死去的吐蕃斥候身上找到的,和阿罗见过的一模一样。”

阎如雪着令牌,目光扫过满地狼藉:“城内必有内应。传令下去,封锁西门,盘查所有往来行人。尤其要注意那些形迹可疑的胡商。”

与此同时,“醉沙驼”酒肆内,阿罗正仔细擦拭着被烧焦的柜台。几个时辰前的混战中,他发现了瘦子身上携带的密信,信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敦煌城防的部署。正当他准备将信交给守军时,一个蒙着面纱的女子悄悄塞给他一张字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城西米铺,夜半三刻。”

夜幕再次降临,阎如雪和王禹带着一队士兵潜入城西。米铺内,几个商人正鬼鬼祟祟地搬运货物,麻袋里露出的不是粮食,而是吐蕃的狼头旗。“动手!”随着阎如雪一声令下,士兵们如猛虎般扑了上去。为首的商人见势不妙,抽出匕首刺向阎如雪,却被她反手制住。

“说!还有多少同党?”阎如雪厉声问道。商人咬牙不语,突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老妇人冲了进来:“官爷,我要举报!东街绸缎庄的掌柜,这几日频繁和吐蕃人往来,他们白天做生意,晚上就在密室里传递消息!”

在百姓的帮助下,守军顺藤摸瓜,接连捣毁了几个吐蕃的联络点。当最后一个奸细被抓获时,天边己泛起鱼肚白。阎如雪疲惫地靠在城墙上,望着渐渐苏醒的敦煌城,心中五味杂陈。

民心如城,敦煌城的晨雾尚未散尽,阎如雪便被此起彼伏的喧闹声惊醒。推开城主府的木门,她看见蜿蜒的街道上挤满了百姓,老人捧着陶罐,孩童举着野花,年轻汉子们抬着整羊整牛,炊烟混着欢声笑语漫过灰扑扑的城墙。 "阎将军!"卖胡饼的阿婆颤巍巍递上竹篮,里面整齐码着刚出炉的面饼,"这些日子你们守着城门连饭都吃不上热乎的,老婆子烤了些饼,趁热垫垫肚子!"饼面还沾着芝麻,腾腾热气里裹着麦香,阎如雪眼眶发烫,想起那些啃着冷硬干粮守夜的日子。

王禹带着玄甲队走来时,甲胄上还沾着未洗净的血迹。几个少年突然冲上前,将野花编成的花环挂在他们颈间:"大哥哥们辛苦了!等我长大了也要当玄甲兵!"孩子们仰着晒得黝黑的脸庞,眼中满是崇敬。 正午时分,城主府前的广场上支起了长桌。裁缝铺的绣娘送来新缝的衣袍,药庐大夫背着药箱免费问诊,就连平日里最抠门的粮商也打开粮仓,按平价售粮。阎如雪站在高台中央,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突然解下腰间的配剑高高举起:"敦煌能守住,不是我们几个将士的功劳!"她的声音在城墙上空回荡,"昨夜若不是百姓们冒死举报,若不是你们半夜送来灯火照亮城墙,我们早就被吐蕃人踏成肉泥!"

人群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王禹将缴获的狼头旗掷在地上,抽出佩刀劈成两半:"从今往后,敦煌的城墙就是你们的盾牌,我们的刀就是你们的拳头!"话音未落,几个老匠人抬出一块石碑,上面刚刻好的"军民同心"西个大字还泛着朱砂红。

黄昏时分,街道上百姓自发点起的长明灯,远处“醉沙驼”酒肆传来阿罗的歌声,混着烤肉香气飘向星空。这场生死之战,终究让这座边城的军民,用热血与信任浇筑出比城墙更坚固的屏障。

三日后,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缓缓驶向敦煌。领头的正是萧云卿,他的马车上满载着粮食和军需物资。“萧云卿挑开门帘,对迎接他的将领们说到“这次多亏了你们守住敦煌,这些粮草可算送到了!”

阎如雪看着堆积如山的粮草,眼中泛起泪光。户部和裕真母族卢家的粮草及时抵达,不仅解了敦煌的燃眉之急,更让守城将士们士气大振。当晚,敦煌城张灯结彩,百姓们自发地准备了丰盛的宴席,感谢守军和朝廷的支援。

“醉沙驼”酒肆内,阿罗挂起晚间招牌,酒客们推杯换盏,谈论着这几日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阎如雪和王禹站在城楼上,望着万家灯火,相视一笑。这场危机终于化解,但他们知道,守护敦煌的使命,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