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天津港之行
翌日辰时,荣国府门前车马喧阗。贾琮一袭玄色劲装,腰佩鎏金嵌宝长剑,正在逐一点验随行人员。朝阳照在他冷峻的侧脸上,镀上一层金边。贾宝玉穿着崭新的湖绸长衫,领口绣着缠枝莲纹,站在车旁不住地用湘妃竹扇扇风,额角己沁出细汗;贾环一身靛蓝短打,牛皮腰带束得紧紧的,己经骑在枣红马上来回踱步;贾芸则捧着账本,仔细核对着行李清单,袖口露出的手腕上还沾着墨渍。
"出发!"贾琮一声令下,车队缓缓驶出城门。鎏金车辙在青石板上碾过,发出辚辚声响。
时值盛夏,田野里稻浪翻滚如碧海。贾琮特意让车队绕道乡间小路。正午时分,烈日灼人,道旁的柳树都耷拉着枝条。贾琮命人在一处农家院外停下。土坯墙被晒得发白,柴门虚掩着,院里传来孩子的哭闹声。
"老人家,叨扰了。"贾琮对开门的老农拱手。那老农驼着背,脸上沟壑纵横,见这队人马气度不凡,连忙躬身作揖,粗布衣裳下摆沾着泥点:"贵人请进,只是寒舍简陋......"
院子里,三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正蹲在地上啃着黑乎乎的窝头。见生人进来,最大的那个女孩慌忙把弟弟妹妹护在身后,脏兮兮的小脸上眼睛瞪得溜圆。贾琮示意亲卫取出白面馍馍分给孩子,自己却走到灶台前:"老人家,我们想在此用顿饭,这些银子您收下。"
老农看着足有十两的银锭,手抖得像是风中的枯叶:"这...这怎使得...够买一车粮食了..."
贾琮不由分说将银子塞进老人皲裂的手掌,亲自掀开锅盖——一锅灰褐色的菜团子正冒着热气,混杂着野菜的苦涩味扑面而来。
用饭时,贾宝玉看着手中粗糙的窝头,眉头拧成了疙瘩。这窝头是用麸皮和粗面混着野菜蒸的,扎得他细嫩的手心生疼。
"吃。"贾琮面不改色地咬了一大口,嚼得咯吱作响,喉结滚动着咽下,"比军粮强多了。"
贾环和贾芸对视一眼,也埋头吃起来。贾环吃得急,麸皮卡在牙缝里,他浑不在意地用指甲剔了剔。宝玉犹豫再三,见众人都盯着他,只好小口咬了一下,顿时被粗糙的麸皮噎得首咳嗽,眼泪都迸出来了。
"喝口水顺顺。"老农赶紧递上粗陶碗。碗沿积着茶垢,边缘还有个豁口。宝玉看着碗沿的污渍,脸色发白,胃里一阵翻涌。
贾琮突然道:"老人家,今年收成如何?"
老农叹道:"雨水少,一亩地也就收个二百来斤..."他粗糙的手着窝头,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垢,"就这,还得交六成租子。剩下的掺些野菜,刚够糊口......"
宝玉突然停下咀嚼,怔怔地看着老人开裂的手指甲。阳光从茅草屋顶的破洞漏下来,照见老人手背上暴起的青筋,像枯树上缠绕的藤蔓。
---
天津港的工地上,三座砖窑正冒着滚滚浓烟,把天际都染成了灰黑色。工匠们赤着上身,古铜色的脊背上汗水涔涔,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见贾琮到来,工头连忙用汗巾抹着脸迎上来:"侯爷,按您的吩咐,耐火砖烧出来了!成色比官窑的还好!"
贾琮捡起一块还烫手的砖敲了敲,发出清脆的金石之声:"硬度够了。高炉什么时候能建好?"
"再有三日就行!"工头指着远处正在搭建的钢架,"就是工人住的棚子太挤,前儿个为争铺位还打了一架,见血了。"
贾琮立即召集众人。他站在一堆青砖上,玄色衣摆被海风吹得猎猎作响:"这是贾环,往后工地上的事由他主管;这是贾芸,管账目仓库。"又拉过局促不安的宝玉,"这位是荣国府的宝二爷,来此历练。有什么难处,尽管找他们。"
工匠们窃窃私语,有个胆大的赤膊汉子喊道:"侯爷,能不能给盖些砖房?棚子漏雨啊!夜里潮得被子能拧出水!"
"盖!"贾琮斩钉截铁,"不但盖砖瓦房,还要开大窗,建厕所!"他展开图纸,"生活区离作坊远些,免得受烟熏。每间房要盘火炕,海边夜里冷。"
接下来的五日,贾琮亲自督工。白天指挥建造高炉,手把手教工匠用滑轮组吊装钢梁;晚上就在油灯下培训安全规程,用炭笔在木板上画示意图。贾环组建的自卫队己经初具规模,百十个精壮汉子每日在沙滩上操练长枪,喊杀声惊起成群的海鸟。贾芸更是把账目理得清清楚楚,连一颗铁钉的出入都记录在案,发现有个管事虚报砂石用量,当即打了二十军棍。
最让人惊喜的是宝玉。起初他总用熏过香的帕子捂着鼻子躲烟尘,后来竟跟着老工匠学起吹制玻璃。有次还差点被飞溅的玻璃液烫伤,吓得小厮魂飞魄散,他却看着手上燎泡傻笑:"原来《天工开物》里说的'琉璃火'这般厉害......"
第五日,第一炉玻璃终于出炉。通红的玻璃液在模具中流淌成型,冷却后变成晶莹剔透的器皿。工匠们欢呼雀跃,有个老师傅激动得老泪纵横。宝玉更是看得目不转睛,连衣襟被火星烧了个洞都未察觉。
---
回京那日,宝玉早早等在车旁,换上了来时那件湖绸长衫,却怎么也抚不平上面的褶皱。却见贾琮只让人往车上装货,并不叫他。
"三哥,我......"宝玉忍不住开口,声音被海风吹得发颤。
贾琮拍拍他的肩,力道大得让他踉跄了一下:"你留下。看看百姓如何过活,工匠如何吃饭。"他
指向远处正在沙滩上操练的自卫队,长枪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什么时候你能和他们吃饭睡觉训练,一起保护这块地上的人们,和工人们站在一起,什么时候回京。"
宝玉脸色煞白:"可我......不会武艺......"
"他们十个以后护护着你的安全,其他的你要靠自己。"贾琮转身登车,忽又回头,"记住,荣国府的将来,不在诗书上,在这里。"他指了指脚下的土地,又指了指心口。
车队缓缓驶离,扬起漫天尘土。宝玉站在原地,看着远处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觉得袖中的《诗经》重得提不动。海风卷着咸腥气扑来,吹散了他精心梳理的发髻。
车上,贾芸轻声道:"三叔,宝二爷他......"
"玉不琢,不成器。"贾琮着怀中黛玉给的络子,目光投向窗外。田野里,那些农人还在弯腰劳作,稻穗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极了命运的低语。
带着几车东西,回了神京城。车上装了五十个安装有镜子的化妆盒,只要打开盖子,折叠一下镜子就可以立在化妆盒上,盒子是用紫檀木做的,十分精美。还有六十片10寸宽20寸长的镜子,边框也是紫檀木做的还雕刻着精美的莲花图文。除了这些,贾琮还带了几百斤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