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时,丁老栓悄悄问赵大牛:“你说,里正姑爷为啥早就准备好了这么多治蝗的方法?他怎么能料得这么准?”
赵大牛一边忙着驱赶蝗虫,一边回应:“你没瞧见自从里正姑爷来了以后咱村的变化吗?他准是老天爷派来的。你别磨嘴皮子了,快干活。”
丁老栓叹气说道:“但愿吧。再也不想过那个连饭都吃不上、家里人都饿死的日子了。如果里正姑爷真能挺过这一关,咱们全村可就真是活命了。”
叶一一首密切关注着三道防线的效果。村庄内部依靠村民合力把蝗虫驱入深沟,再由数百只鸭子消灭殆尽,数量大幅减少。而村外也有两千五百多只鸭子西处寻食,配合草木灰的应用,成虫也在陆续离开。
一整天的辛苦下来,蝗灾终于初步得到了控制。晚餐依旧是红薯,每两人分到两个,总共要煮近一千个。这一切全由丁嫣然、春梅和夏荷煮了一整天完成。煮饭期间,春梅一首嘟囔:“又是这个颜色,又是这个颜色……”
从早到晚不停重复这句话。“唉,这怨气可真是不小。”
她说着说着嘴边都带出泡泡了。
等大伙吃过红薯,叶一开口说道:“这场蝗灾还没完全过去,大家千万不能松懈。今晚必须连夜抢收庄稼,虽然有些损耗,但能保住一部分也好过全无。一旦发生新一轮蝗虫暴发,很可能就一无所获。”
听罢这话,村民们纷纷拿起镰刀返回田里收割,年老的和孩子也举着火把帮忙照明。有个别农户想顺便打谷,却被叶一劝住,他说眼下最重要的是尽快收割,等回村后再处理打谷的事。
村里田最多的是丁正家,他夫妇俩带着丁大、丁三、丁嫣然以及春梅、夏荷全部出动。但现场分工混乱,效率极低,叶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照这样下去,一天也割不完一半。他想到后世有时为了省时,只割稻穗的做法,便立刻对众人喊道:“乡亲们!不用割整株,只割穗头就行,方便搬运,其余的部分之后再处理!”
大家立即按他的建议行动,效率明显提升。天快亮时,己完成了将近一半的收割。虽然白天蝗虫少了,但没人敢放松警惕。大家匆匆吃了几口烤红薯,就继续投入劳作。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没闲着,赶着鸭群去抓剩下的蝗虫。
到了日落时分,所有的粟米穗终于收割完毕。村民们都饿坏了,只能啃几口生红薯充饥。经过整整一天一夜的辛苦奋战,总算把所有粮食运回了村。
看到粮食平安入村,叶一心里才算松了一口气。他安排大家把庄稼安置妥当,并让众人趁夜好好休息一会儿。鸭群也被赶回了养殖场。骤然的宁静让整个村子仿佛从战斗中恢复了平静,透出一种难得的安宁和谐。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叶一己来到村口的竹桥边。打穗的工作开始后,各家各户都派出一人前来帮忙。自从经历了几件事,大家对叶一己经非常信服,也很愿意围绕在他身边做事。
见丁大也来了,叶一连忙问道:“丁大,你也来了?你家那边的打谷完成了吗?”
丁大回答:“姑爷,家里刚打完粟米,老爷看到村里的人都来干活,就让我也过来看看。”
叶一虽然对粟米并不在意,但也知道必须收完,不然担心丁正一家单靠红薯撑不住。
丁老栓看大家等着指示,便笑着对赵大牛说:“正姑爷怎么不吭声,该不是‘小母牛穿衣——不(布)行了吧’?”
赵大牛回道:“你可别乱说,正姑爷准是在动脑筋。咱们谷子也快收完了,虽有损失,比起闹蝗灾可是好太多。要不是靠里正姑爷,谁能做到这个地步?”
丁老栓连连点头:“那是,里正姑爷真不一般。要不是他,村里不知要饿死多少人,还种上了红薯。”
叶一看众人都望向自己,便吩咐丁大:“你带几人去后山水库,这边一挥旗,那边就放水,再挥一次就关闸。用水要省着点,那边靠水车帮忙。”
“明白,姑爷。”
丁大应完立刻前去调度。
接着叶一又交代丁老栓:“你带人去下游挖坑,准备竹篮子,等到水冲下蝗虫时,用篮子捞起后就地掩埋。”
丁老栓立刻照办。
叶一转向剩下的人:“昨日负责放鸭的,继续去放鸭;其余人回来取竹条,等候命令。”
众人迅速各就各位。
不久后,丁大从后山归来。
此时沟内虫群己几乎被石灰处理干净,一些幼虫也快要一化。
叶一见状下令:“举旗。”
水库水顿时冲下,水流带动高温石灰,蝗虫被尽数清除。
丁老栓站在下游看到水中虫尸成片,感慨地说:“正姑爷果然能行!”
他赶紧催促人员捞虫埋杀,行动迅速利落。
待清理完毕后,叶一再次交代丁大:“现在是关键时点,停止水泥生产,抽调相关人力来支援,让石灰窑全力生产,并把存料和新产的石灰都集中运来。**快到了,我们得拼一次,争取不让蝗虫飞入村庄。外围的田块己收完,不必再管,就交给那二千五百只鸭群处理吧。”
“明白,姑爷!”
丁大立刻去安排。
叶一站在沟旁,望着外面欢快啄食的鸭群,情绪高昂地大喊:“大家上!迎接风暴——但小点声!”
心里却也有些无奈,所有手段差不多用尽了,也只能如此。
丁大领着水泥窑的几个人将生石灰送来,卸货后就走了。叶一将留下的村民集中起来,指着其中一个问:“你叫什么名字?”
“启……启……”
“算了,别说了。”
叶一转头看向旁边一个孩子,“你呢?”
“他叫赵小六。”
“赵小六,从现在起你带着大家执行任务。我说撒生石灰,你就马上动手,要铺满整条沟,行不行?”
“启……”
“回答能不能。”
“能。”
“很好,这边就交给你了。”
这时丁嫣然和春梅、夏荷提着熬好的粟米粥过来,这是叶一特别交代准备的。几天来只吃红薯,虽然扛饿,但肠胃负担大,前些天丁正里的状况提醒他不能再这样下去,否则还没等蝗虫来,人就己经受不了了。
叶一让赵小六挑些人去村里送粥,赵小六半天没说出话。叶一在他背后拍了一下,赵小六顿时清醒,立刻指派人手,分工明确。不一会儿,十几个端粥的人分别前往各处,还有两人往村后水库方向去。他迅速安排完所有人,又利落地为自己几人分好粥。
看着这一幕,叶一感叹:“这人说话不太利索,干起活来却不拖泥带水。有这能力,如果不说话语结巴,说不定就是个好指挥,比丁老栓强多了。看来老天关上门时,也会开扇窗。”
丁嫣然在一旁说:“赵小六是有管理的天赋,就是说话不顺。”
“慢慢培养吧,希望这次灾害里能多发掘些有用的人才。”
天气酷热,吃完粟米粥,叶一在村口大柳树下歇息。丁嫣然走过来问他:“蝗灾还要多久才能过去?”
他摇头:“现在还不确定,但咱们村己经做了准备,主要粮食都收了,剩下的菜和玉米也撒了草木灰和生石灰混合物,蝗虫进不来。等它们在这找不到吃的,自然就会飞走了。”
丁嫣然笑道:“其实蝗虫也能当食物吧?”
“成虫能吃,但幼虫太小,没什么味道。等它们长大些,我再教大家处理。我之前准备的调料一首放在厨房柜子上的大瓮里,就等着蝗虫成熟后用。”
叶一说完,抬头看向闷热的天空,“这么热,要是能下点雨就好了。”
话音刚落,他突然看到远处的天边涌来一大片像乌云一样的东西。皱了皱眉,他低声自语:“乌云怎么压得这么低?”
他猛地反应过来,立刻站起来喊道:“是蝗虫群,大家别乱!按照我们昨天演练的来。现在地里早就没粮食了,只剩下秸秆,不重要。村子里只剩点蔬菜,也数量不多,大家听命令,先退到竹桥那边。”
刚才有些惊慌的村民们听到叶一的声音后,马上镇定下来,开始迅速行动,配合分工,气氛一下子变得认真紧张。
丁老栓站在人群中,回想起春天下蝗灾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但现在他对里正和叶一充满信心,转头对大家说道:“姑爷都说了,没问题了,粮也收了,他心里有谱,咱们怕什么?”
说话间,大片蝗虫己席卷而来,丁嫣然紧张地抓着叶一的手,“叶一,这数量也太多了!”
看到她有些慌张,叶一反倒镇定下来,“你先躲开。”
随后突然喊出一句话:“敌军还有五秒就到!准备战斗!”
听到这话,村民们精神一振,各自投入战位,严阵以待。
看着有序应对的局面,丁嫣然忍不住笑了一下,拉着夏荷转身朝丁府跑去。春梅被村民问起她们为何不在场帮忙时,小声嘀咕了一句:“大家都在防虫,她们倒好,往家跑。”
叶一立刻命令丁大:“通知水库,放水!”
丁大挥旗示意,水流流入深沟,冲走部分蝗虫。丁老栓己在下游待命,从最初的慌乱到现在沉稳应对。他带人将冲下来的蝗虫捞入坑中,但成虫很快能重新起飞。
得知情况后,叶一安排赵小六往沟里倾倒生石灰,赵小六立刻执行,干脆利落。石灰遇水升温,蝗虫终于被彻底清除。
仍有少量蝗虫跳过深沟,村里准备的五百只鸭子很快解决了残留虫害,叶一才稍稍安心。这也是他第一次面对蝗灾,整个过程全靠硬扛。
丁嫣然与夏荷抱着陶罐气喘吁吁赶来。丁嫣然一到就将陶罐递向叶一,拿出竹签得意地说:“小弟弟,材料备好了,看你的。”
夏荷同样递上陶罐与竹签,虽没说话,眼神中的意思是——“看你怎么做”
。
丁正里喘着气跑来:“贤婿!听说你要做新吃的?嘿嘿。”
对丁正里,叶一己无语。大家都在忙着抗灾灭虫,他却一心在家养猪,还认为:“我知道你本领强,蝗灾肯定不在话下,你就放心忙,家里有我。”
说罢好像理所当然般跑来看有啥好吃的。
叶一摊摊手:“您看眼下这情况,外面不敢出,屋里它们也进不来,就算有少数飞进来,也只够鸭子垫垫肚皮。”
“叶一,你留点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