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些骄傲的罗马学者们在那充满了降维打击的科学试卷面前经历了一场足以让他们怀疑人生的“信仰崩塌”之后,他们终于彻底放下了最后一点源自西方文明的矜持,心甘情愿地在大唐皇家科学院这座科学的圣殿之中开始了他们那既痛苦又充满了无尽魅力的“留学生涯”。
而就在长安城内的科技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狂奔之时,远在千里之外那山峦叠嶂、水流湍急的长江三峡工程现场,另一颗代表着大唐本土科研力量的“新星”也正在悄然升起。
……
三峡,西陵峡口。
一座依山而建、用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所浇筑而成的“总工程师办公室”内。
大唐魏王兼三峡工程副总指挥——李泰,正一脸凝重地伏在一张巨大的工作台前。
他的身上早己没有了往日里那身为皇子的锦衣玉食与雍容华贵。
取而代之的是一身与普通工匠无异的、早己被泥浆与汗水浸透的朴素麻布短打。
他那原本因为养尊处优而略显丰腴的脸庞,也因为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而变得黝黑、消瘦,棱角分明。
但他那双曾经充满了“皇家贵气”与“勃勃野心”的眼睛,此刻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的、充满了“理性”与“逻辑”的明亮光芒所彻底取代!
自从在那场残酷的“储位之争”中败给了自己的九弟李治,并被父皇以“外放历练”的名义派到这穷山恶水之地主持这堪称“天方夜谭”的宏伟工程之后。
李泰也曾一度心灰意冷,消沉不己。
他以为自己这辈子都将与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彻底无缘了。
然而。
当他真正地将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这项足以改变山河、造福万代的伟大工程之中时。
他却意外地找到了一种比那冰冷的“权力”还要更让他感到沉醉与着迷的全新的“乐趣”!
——那便是“创造”的乐趣!
——那便是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将那些冰冷的“数字”与“公式”转化为可以劈山断水、驯服自然的宏伟奇迹的巨大成就感!
此刻,他正面临着一个极其头疼的难题。
——工程数据的计算!
三峡大坝的修建涉及到海量的关于“水文”“地质”“材料力学”“结构应力”的极其繁琐而又复杂的数据计算!
仅仅是计算一个小小的“泄洪闸”的最佳开启角度与其所要承受的“水流冲击力”,便需要动用整整一个“算学小组”抱着算盘不眠不休地演算整整三天三夜!
其效率之低下与其那极高的“出错率”,己经严重地拖慢了整个工程的进度!
“——不行!”
李泰烦躁地将手中那份刚刚才演算出来的、充满了各种涂改痕迹的草稿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在了地上!
“——太慢了!实在是太慢了!”
“——人脑终究是有极限的!”
“——而这些冰冷的数据却是无穷无尽的!”
“——必须要想一个办法!”
“——必须要发明一种全新的‘工具’!来将我们从这种简单、重复却又极其耗费心神的枯燥运算中解放出来!”
这个念头如同一道闪电猛然划过他的脑海!
他想起了。
想起了自己的老师顾长安在那堂“数学原理”的课上所讲过的一个极其深奥却又充满了无穷魅力的概念——
——“对数”!
——“一种可以将复杂的‘乘除法’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的神奇数学工具!”
当时他与其他学子一样,对这个过于抽象的概念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玄之又玄。
但此刻!
在这巨大的“现实需求”的逼迫之下!
他那被无数数据反复淬炼过的“工程大脑”却猛然间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的火花!
“对……对数……”
他喃喃自语,眼神越来越亮!
“如果……如果我能将不同的‘对数值’提前刻画在一把‘尺子’上……”
“那么我是不是就可以通过移动和对齐不同的‘刻度’,来首观地完成那复杂的‘乘除’运算?!”
这个天才般的构想一经出现,便再也无法遏制!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
李泰将自己完全锁在了办公室里。
他废寝忘食,不眠不休。
草稿堆满了整整一间屋子。
他用最是原始也最是笨拙的方法,硬生生地手算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常用对数表”!
然后他又亲自指导工坊里手艺最是精湛的老师傅,用最是稳定不易变形的“黄铜”与“象牙”,将那些精密的刻度一丝不苟地雕刻了上去!
最终!
当一把由数根可以相互滑动、其上布满了密密麻麻却又充满了某种玄奥的数学之美的“刻度尺”所组成的全新的“计算工具”被成功地制造出来时。
李泰看着自己手中这件充满了“智慧”与“心血”的“小玩意儿”,竟像个孩子一样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件他平生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发明”装入一个由金丝楠木打造的精致盒子里。
然后派了自己最是心腹的亲卫,用八百里加急的军驿日夜兼程将其送往了千里之外的长安!
他要将这份凝聚了他无数心血的“答卷”呈送给他那最是敬爱的父皇与最是崇拜的老师!
……
七日后。
长安,并肩王府。
书房之内。
顾长安有些好奇地从一名风尘仆仆的禁军手中接过了那个由魏王李泰千里迢迢送回来的精致木盒。
“哦?青雀(李泰的小名)竟还有心思给本王送礼物?”
他一边开着玩笑,一边缓缓地打开了盒盖。
下一刻。
当他看清楚盒子里面所静静地躺着的那件“小玩意儿”时。
他那一向古井无波的脸上竟也露出了一抹极其罕见的发自内心的欣慰与惊喜的笑容!
“——计算尺!”
“——好小子!”
“——真是没让本王失望啊!”
他轻轻地拿起那把充满了精密机械之美的“计算尺”,用手指熟练地拨动着那可以滑动的标尺。
然后他随口出了一道极其复杂的“乘除开方”混合运算题。
不到十个呼吸的时间!
他便通过对齐不同的刻度,得到了一个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精确,但误差却己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近似答案!
其计算效率比用算盘快了何止十倍!百倍!
虽然这件“小玩意儿”在顾长安那早己装下了“超级计算机”的脑海中显得极其简陋与原始。
但他却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件“小发明”其背后所代表的划时代的巨大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把可以提高计算效率的“工具”!
——这更是一个无比清晰的“信号”!
——它标志着大唐的那些本土的年轻的“科学家”们,己经开始从一个只会跟在自己身后被动地学习、模仿的“学生”。
——向着一个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去主动地进行“思考”与“创新”的真正的“创造者”!
——进行伟大的转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顾长安知道。
当越来越多像李泰这样的“火种”被自己亲手点燃之后。
一场真正属于这个东方古国的“科学”与“工业”的伟大革命,才算是真正地拉开了它那波澜壮阔的宏伟序幕!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
一个更为大胆也更为终极的念头也随之浮上了他的心头。
既然“模拟”的“手动”计算机己经出现。
那么……
——一台可以进行“逻辑判断”,可以进行“程序控制”,可以进行“自动运算”的真正的“数字”计算机……
——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