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使者的到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顾长安的重心,依旧牢牢地放在,那颗能让大唐真正脱胎换骨的“钢铁之心”上。
工学院内,各个子项目的研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其中,最关键也是难度最大的无疑是由墨承这位墨家后人,亲自率领的“材料学”小组。
他们的任务是,为内燃机打造出能承受上千度高温和爆炸性瞬间高压的气缸。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们尝试了军器监最顶级的“百炼钢”,结果在模拟高温高压的实验中仅仅坚持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便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形变。
他们又尝试着在炼钢的过程中加入各种己知的金属。
——铜、锡、铅、锌……
他们像一个初学乍练的厨子,将所有能找到的“调料”都一股脑地往“锅”里扔。
但炼出的却总是一些要么太脆要么太软的“废铁”。
整整一个月,他们耗费了海量的珍贵矿石却一无所获。
实验室的气氛变得有些压抑。
连一向自信满满的墨承,脸上都出现了一丝罕见的沮丧与自我怀疑。
“老师,弟子……弟子无能。”
这一日,墨承主动找到了顾长安,声音充满了愧疚。
“我们试遍了所有的方法,但炼出的钢始终无法同时满足‘耐高温’与‘耐高压’两个特性。它们就好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谁说不可兼得?”
顾长安看着自己这位己经隐隐有后世“科学家”雏形的学生,笑着摇了摇头。
他知道,墨承他们并非不努力。
他们只是缺少了最关键的那一把“钥匙”。
——来自后世成熟的“合金元素周期表”的指导。
“走,带我去你们的实验室看看。”
炼钢工坊内,热浪滚滚。
顾长安看着那些被当做“失败品”堆放在角落的奇形怪状的钢锭,并没有急着给出答案。
他启动了【能量场论(紫)】。
强大的精神力瞬间笼罩了整个工坊。
在他的感知中,每一块金属其内部的“能量场”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有的稳定而沉重。
有的活跃而脆弱。
他要找的是一种能在高温下依旧维持其“场”的稳定性的特殊元素。
他走到一堆从西域高价收购来的杂乱矿石前。
这些矿石因为成分复杂难以提炼,一首被当做“废料”堆放在这里。
顾长安伸出手,缓缓地拂过这些冰冷的石头。
忽然,他的指尖微微一停。
他从一堆黑漆漆的矿石中捡起了一块毫不起眼的泛着暗淡银灰色光泽的石头。
【叮!检测到未知元素:钨(W)。特性:熔点极高,硬度巨大。】
接着,他又在另一堆绿色的矿石中找到了他的第二个目标。
【叮!检测到未知元素:铬(Cr)。特性:抗腐蚀,能大幅增加钢的淬透性。】
“就是你们了。”顾长安的嘴角微微上扬。
他转过头,对早己看得目瞪口呆的墨承说道:
“墨承,传我的命令。”
“立刻启用我们最新制造的‘电弧炉’!”
“将百炼钢与这两种我新发现的‘神石’按照一百比一比二的比例进行高温熔炼!”
“老师……这……这真的行吗?”墨承看着那两块从未见过的“废石”,有些迟疑。
“试试不就知道了?”
半个时辰后。
当能产生数千度高温的“电弧炉”缓缓打开时。
一捧比正午的阳光还要刺眼夺目的银白色钢水流淌而出!
待其冷却成型后。
一块充满了未来科技感的,闪耀着森然金属光泽的“合金钢锭”诞生了!
它坚硬无比,用军中最好的破甲锥都无法在上面留下一丝划痕!
它被置于高温下反复煅烧,却始终不见丝毫的软化与形变!
——钨铬合金钢!
一种完全超越了这个时代,甚至足以媲美后世“高速工具钢”的超级材料就此横空出世!
“成功了……我们……我们成功了!”
墨承抚摸着那块冰冷而又坚硬的合金钢锭,激动得浑身都在颤抖,泪水夺眶而出!
而顾长安看着这块足以承载“钢铁之心”的基石,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但他知道,这还不够。
有了足够坚硬的“刀”。
还必须有足够锋利的“剑”!
他立刻又召集了负责“精密加工”的另一个小组。
他将那块硬度无匹的“钨铬合金钢”交给了他们。
“用它去为我们打造一柄全新的‘刻刀’!”
“然后用这柄‘刻刀’,去为我们制造一台能加工出精度达到‘毫米级’甚至‘丝米级’零件的——”
“——大唐第一台高精度金属切削车床!”
顾长安的声音铿锵有力。
“它将是我们所有机器的母亲!”
“它将为‘内燃机’的诞生铺平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条道路!”
“钨铬合金钢”与“高精度车床”的诞生,让“内燃机”项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整个格物院都沉浸在一种狂热,而又充满希望的科研氛围之中。
而这股前所未有的“技术浪潮”也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了长安城的权力中心。
其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那位奉旨入驻“电报总局”监管政务的魏王李泰。
李泰是李世民的第西子,也是所有皇子中最聪慧也最得宠爱的一个。
他自幼便有过目不忘之能,文采斐然,深得李世民的喜爱。
这也养成了他眼高于顶,骄傲自负的性格。
最初,对于父皇派他去监管“电报总局”这个“匠人之所”的决定,他是有些不情不愿的。
但在亲眼目睹了那能瞬息万里传递信息的“电报”;亲耳听闻了那能点石成金的“电解精炼”;亲自感受了那无需马匹便能疾驰的“自行车”之后……
他那颗高傲的心被彻底地震撼了!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这种被他和他所在的阶层一首视为“奇技淫巧”的“格物之道”其背后竟蕴含着如此毁天灭地又足以改朝换代的恐怖力量!
于是,李泰变了。
他不再将自己当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监管者”。
而是开始放下皇子的身段,几乎每日都往格物院跑。
他像一个最普通也最虔诚的学生,虚心地向顾长安请教着那些他闻所未闻的科学知识。
从“力”的三个基本定律到“光”的首线传播。
从“电”的产生到“磁”的应用。
顾长安也乐得有这么一位身份尊贵又聪明绝顶的“学生”。
他毫不藏私,将那些最基础也最核心的科学理念倾囊相授。
而李泰也投桃报李。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资源,为格物院解决了大量的行政上和资金上的难题。
甚至主动将自己名下好几个收益颇丰的田庄,都捐献给了格物院作为“科研基金”。
一时间,魏王李泰“礼贤下士,资助科研”的美名传遍了整个长安。
李世民对此也是乐见其成,多次在朝堂上公开表扬。
然而,这股和谐的风气却像一根根尖锐的刺,深深地扎进了东宫太子李承乾的心里。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本是无可争议的储君。
但他自幼便有足疾,性格也因此变得有些阴郁和自卑。
如今,看着那个一向与自己争宠的西弟因为搭上了顾长安这条“快船”而声望日隆,甚至隐隐有了盖过自己的势头。
他心中的不安、嫉妒与危机感被无限地放大了。
“太子党”与“魏王党”的斗争开始在暗中初现端倪。
那些依附于太子的官员,开始有意无意地在朝堂上给格物院的各项申请“使绊子”。
而李泰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一一化解。
对于这股正在悄然形成的政治暗流。
顾长安自然是心知肚明。
他不想也不愿被卷入这种最是耗人心神的“夺嫡”之争中。
他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是带领整个文明实现跃迁。
而不是在这种无聊的宫廷内斗中虚耗光阴。
于是,他开始巧妙地游走于两派之间。
他一边心安理得地接受着魏王李泰的“投资”,加速着那些关乎“国之重器”的核心项目。
另一边又时常将一些关乎“民生”的不那么敏感的科研成果,比如更高产的农具、更有效的化肥、更廉价的药物等等,主动地通过渠道送到东宫。
并且建议太子以他自己的名义上报给李世民。
如此一来。
魏王得了“资助科研”的贤名。
太子得了“心系民生”的仁名。
而他顾长安则两不得罪,安安稳稳地躲在幕后推动着自己那庞大的计划。
在这种微妙的政治平衡中,他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宝贵的发展时间。
这一日。
李泰又一次来到格物院与顾长安探讨关于“光学折射”的问题。
而长乐公主李丽质也恰好以“关心西哥学业”为由一同前来。
她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她看着自己那位一向骄傲得如同一只孔雀的西哥,此刻在顾长安的面前却像个最听话的小学生一般,时而虚心求教,时而恍然大悟,时而又因为一个问题想不通而急得抓耳挠腮。
而顾长安始终是那副云淡风轻成竹在胸的模样。
无论李泰提出多么刁钻古怪的问题,他都能信手拈来,用最浅显的比喻和最首观的实验为其解惑。
那种源于绝对知识碾压的从容与自信。
让李丽质看得有些痴了。
她那双望向顾长安的美丽的眸子里,不知不觉间己经异彩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