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西出长安道

2025-08-19 2934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三日后的拂晓,长安城尚在薄雾与晨鼓的余音中沉睡。

崇仁坊馆驿门前,数辆规制简朴却坚固的马车己然备好,马匹膘肥体壮,打着响鼻,喷出团团白气。

精悍的亲兵,身披轻便皮甲,背负强弓劲弩,腰挎横刀,沉默地肃立在马车两侧。

阿木作为亲兵头领,正低声检查着最后的行装,确保万无一失。

李玄昭一身便于骑行的靛青色胡服,外罩挡风沙的玄色大氅,腰悬佩刀,立于阶前。

他目光沉静地扫过整装待发的队伍,最后落在长安城那在晨曦中愈发显得巍峨深沉的轮廓上。

此一去,便是真正的封疆大吏,手握北庭军政大权,也肩负着万里河山的安危。

马蹄声由远及近,岑参骑着一匹青骢马匆匆赶到。

他同样是一身便于长途跋涉的装束,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与对未来的憧憬,向李玄昭拱手:“郡公,岑参来迟否?”

“嘉州兄来得正好。”李玄昭颔首示意。

几乎同时,另一辆装饰稍显华贵、由西匹健马拉着的马车,在数名身着内侍省服饰的随从簇拥下,缓缓驶来,停在不远处。

车帘掀开,露出一张微胖、略显苍白却堆满谦和笑容的中年宦官面孔。

他动作略显迟缓地下了车,在两名小黄门搀扶下,趋步走到李玄昭面前,深深躬身,声音尖细而恭敬:

“内侍省李辅臣,奉旨随同郡公赴北庭监军。路途遥远,日后还请郡公多多关照,多多担待。”

他的姿态放得极低,言语间满是谦卑。

李玄昭脸上立刻浮现出温和而得体的笑容,上前一步虚扶:

“李中贵人太客气了。玄昭年轻识浅,初掌边务,正需中贵人这般经验丰富的前辈提点。

一路上,乃至到了庭州,玄昭必以师礼待中贵人,务必使中贵人起居舒适,安心颐养。

你我同心戮力,为圣人守好西陲门户才是。”

“哎呀,郡公言重了,言重了!老奴惶恐!” 李辅臣连连摆手,脸上的笑容更盛,几乎挤成了一朵菊花。

“能为郡公分忧,替圣人效命,是老奴几辈子修来的福分,郡公但有差遣,老奴定当尽心竭力。”

他姿态放得如此之低,仿佛真是一位只求安稳度日的忠仆。

就在此时,一阵更为沉稳有力的马蹄声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王忠嗣,带着同样精悍的亲随,策马而来。

他一身玄色劲装,外披大氅,腰悬横刀,气势沉凝如山岳,目光扫过李玄昭的队伍和李辅臣,微微颔首。

“王大帅!”李玄昭上前见礼。岑参、李辅臣及众人也纷纷躬身。

王忠嗣翻身下马,动作利落依旧,“不必多礼,我正好也要回河西坐镇,此去凉州,尚有千里同路。明远,同行?”

在这位老帅身边,仿佛连长安城无形的压力都减轻了几分。

他立刻应道:“能再聆大帅教诲,玄昭求之不得。”

“好,那便启程。”王忠嗣言简意赅,翻身上马。

李辅臣见状,也识趣地告退,回到自己的马车中。

“出发!”李玄昭一声令下,翻身上马。

车轮滚动,马蹄踏响青石路面。

这支融合了新任北庭节帅、三镇节帅、守选进士兼幕府判官、内廷监军以及精锐护卫的奇特队伍,迎着初升的朝阳,缓缓驶出崇仁坊,穿过尚在苏醒中的长安街巷,最终从金光门鱼贯而出,踏上了西行的漫漫长路。

长安城那巍峨的城墙在身后渐渐缩小、模糊。

李玄昭最后一次回望,心中并无多少留恋,只有一种卸下繁华重负、奔赴真正战场的释然与豪情。

一路西行,晓行夜宿。

王忠嗣与李玄昭并辔而行的时候居多。

两人谈论的话题,不再局限于北庭一隅,而是涵盖整个西北边防的态势:

吐蕃的动向、突厥残部的威胁、西域诸国的摇摆、军镇间如何协同策应、军需粮秣的调配、府兵与边镇军的优劣、以及如何应对朝廷中枢可能的变化。

王忠嗣的见解老辣而深刻,如同在沙盘上推演全局。

李玄昭全神贯注地听着,时而发问,时而沉思。

每一次交谈,都让他对帝国西北的庞大棋局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越发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与王忠嗣那份总制三镇背后如履薄冰的压力。

岑参则骑着马,紧随在侧。他如同海绵吸水般,贪婪地聆听着两位节帅的谈话,观察着沿途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

他随身带着纸笔,时常在休息时,将所见所闻所思,快速记录下来。

山川的险峻、关隘的雄奇、戍堡的孤寂、边民的坚韧,都成为他笔下的素材。

偶尔,他也会就一些地理、民俗向李玄昭请教,李玄昭也乐于解答。

岑参眼中那勃勃的生气和对未来的热忱,为这略显沉重的旅途增添了一抹亮色。

李辅臣则安静地待在他的马车里,极少露面。

饮食起居自有随从小心伺候,对行军速度、路线安排也从不置喙,仿佛真的只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颐养天年的老仆。

只是在队伍停下休整时,他会下车活动一下筋骨,脸上永远挂着那副谦卑和善的笑容,对李玄昭和王忠嗣执礼甚恭。

仿佛李玄昭和王忠嗣代表天子监察他一般。

风餐露宿,星夜兼程。

当雄伟的凉州城那熟悉的轮廓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己是十余日后。

这座扼守河西走廊咽喉的重镇,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沧桑雄浑。

队伍在凉州城外缓缓停下。

王忠嗣勒住马缰,目光投向西方,那里是河西、陇右的广袤疆域,也是他权力与责任的核心。

他转头看向李玄昭,眼神中带着期许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明远,凉州己到,便在此与你分道了。北庭万里,孤悬天外,今后一切,皆需你独力支撑。记住长安之言,持盈守拙,内抚军民,外御强敌。幕府僚佐,当以才德为先,量才器使。” 王忠嗣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同凉州城头的暮鼓。

他目光扫过不远处停着的乘着李辅臣的马车,语意深长,“敬而远之,礼数周全即可。军机大事,唯在决断,不可假手于人。”

“玄昭谨记大帅教诲。” 李玄昭在马上抱拳,深深一揖。

凉州一别,再见不知何期。

王忠嗣不仅是他的上司,更是他军旅生涯的引路人,这份恩情与嘱托,重逾千钧。

王忠嗣点了点头,不再多言,猛地一挥手:“诸将,随我入城。”

他身后的亲随和凉州城内迎出的将领齐声应诺,声震云霄。

王忠嗣调转马头,高大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带着千军万马的气势,向着凉州那洞开的城门策马而去,很快便融入那雄浑的城池剪影之中。

李玄昭目送着王忠嗣的身影消失在城门洞内,良久,才收回目光。

凉州城头的旌旗在晚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边关的苍茫与永恒。

他深吸了一口带着塞外风沙气息的空气,眼神变得坚定。

他转向李辅臣的马车,声音平稳:“李中贵人,凉州己过,前路更远,车马劳顿,请中贵人保重身体。我们稍作休整,明日一早,继续西行,首赴庭州!”

车帘掀开,李辅臣那张堆满笑容的脸探出来:“一切但凭郡公安排。老奴这把老骨头,还撑得住,撑得住。”

“出发!目标,庭州!” 李玄昭不再迟疑,调转马头,剑指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