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殿内,华灯再上,盛筵重开。较之花萼相辉楼的接风宴,此刻的气氛更为轻松热烈,洋溢着功成封赏后的喜悦与满足。
觥筹交错间,珍馐美味如流水般呈上,西域美酒的醇香弥漫殿宇。
教坊司精心编排的歌舞轮番上演,舞姬身姿曼妙,乐工技艺精湛,丝竹管弦之声悠扬悦耳,交织成一幅盛世升平的华丽图景。
李隆基显然心情极佳,卸去了祭祖时的庄重衮冕,换上常服,更显随和。
他频频举杯,接受着群臣的敬贺,目光不时落在殿中核心的王忠嗣与李玄昭身上,欣赏与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酒过三巡,气氛愈加热络。
李隆基兴致高昂,竟离席而起,在众人惊讶而期待的目光中,走向殿侧放置的羯鼓。
这位以精通音律著称的帝王,亲自执起鼓槌。
高力士心领神会,立刻示意乐工。
激昂雄壮的《秦王破阵乐》旋律骤然响起,李隆基手腕翻飞,鼓点精准有力,时而如惊雷炸响,时而如骤雨倾盆,完美地契合着乐曲的节奏与磅礴气势。
殿内群臣无不屏息凝神,被这帝王击鼓的雄浑气魄所震慑,随即爆发出由衷的喝彩。
鼓声仿佛将人带回那金戈铁马的战场,更象征着天子对开疆拓土、赫赫武功的至高褒扬。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
李隆基放下鼓槌,额角微汗,脸上却带着畅快淋漓的笑容。
他走回御座,目光看向阶下正襟危坐的李玄昭。
“李卿,你年纪轻轻便立此不世之功,名动天下,朕心甚喜。观卿仪表堂堂,气宇轩昂,更兼智勇双全,实乃国之栋梁。朕闻卿尚未取字?”
李隆基的声音带着击鼓后的余韵,显得格外洪亮。
李玄昭连忙起身,躬身答道:“回禀陛下,臣父母早逝,臣因生计而入边军。及冠之年亦在军前效命,无人代为取字,故至今未有字号。”
“哦?”李隆基闻言,眼中兴趣更浓,亦带了几分怜惜,他捋了捋短须,沉吟片刻,朗声道,“既如此,朕今日便为你取一字,如何?”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天子亲自为臣子赐字,这是何等的恩宠。
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李玄昭身上。
李林甫眼神微凝,随即又恢复了温润的笑意。
王忠嗣也看向李玄昭,目光深邃,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李玄昭心头剧震,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与荣耀感涌遍全身。
他深吸一口气,撩袍跪拜于地,“陛下天恩浩荡,臣感激涕零!请陛下赐字!”
李隆基看着他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庞,又想到他那石破天惊的功绩和无依的出身,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庄重:
“卿以少年之姿,临危受命,克复天险,其智谋深远,洞察秋毫,如明烛高悬,照破迷雾。其志向宏阔,胸有丘壑,目光所及,非止一城一池,而在万里河山之安泰。故朕为卿取字‘明远’!”
“明远?”李玄昭轻声重复,咀嚼着这两个字的含义。
李隆基微微颔首,解释道,“明者,洞明世事,烛照幽微;远者,志存高远,胸怀万里。望卿居此高位,掌此重权,能明辨是非,洞察先机,以长远之目光,行经略之事,为国守疆,为朕分忧!”
字义明了,帝王期许更深。这明远二字,既是勉励,亦是期许。
“明远……臣李明远,叩谢圣人隆恩!圣人赐字明远,臣必铭刻于心,终身谨守陛下教诲,以明远之心智,行忠君报国之事!”李玄昭深深叩首,声音坚定而洪亮。
这一刻,“明远”两个字,带着皇权的烙印与全新的意义,深深镌刻入他的生命。
李隆基开怀大笑,显然对自己的赐字颇为满意,“赐酒!今日朕得一明远,实乃快事!”
内侍立刻为李玄昭,此刻更应称其为李明远奉上御酒。
他举杯,向天子,也向满殿群臣示意,而后一饮而尽。
辛辣的酒液入喉,点燃胸中豪情,也沉淀下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杨贵妃在一旁掩口轻笑,眼波流转,对李隆基道:“三郎这字取得极妙。李将军少年英雄,智勇双全,以明远相配,恰如那北斗之星,指引方向,光耀前程。”
她的赞誉,更添恩宠光彩。
殿内气氛再次热烈。
恭贺之声不绝于耳,纷纷向这位新晋的北庭节帅道喜。
李林甫也举杯上前,笑容可掬:“明远,陛下赐字,寓意高远。李将军,不,如今该称李大帅了,望明远不负圣望,为圣人守好这西陲门户。”
李玄昭恭敬回礼:“谢右相。明远定当谨记陛下与右相教诲。”
他己迅速适应了这个新名字。
盛宴在丝竹管弦与恭贺声中继续。
李玄昭端坐席间,紫袍玉带的尊荣感与“明远”二字沉甸甸的分量交织。
他看向身旁沉稳如山的王忠嗣,望向意气风发的天子,环顾殿中形色各异的面孔。
宫灯摇曳,光影在他年轻却己刻上风霜与思虑的脸庞上明灭不定。
他默默举起空杯,指腹着温润的杯沿,心中无声地重复着那御赐之名:“明远……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