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天下大同

2025-08-21 2578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勇猛善战的“猛犬”,人人都爱用。

可要是这只“猛犬”在猎完兽之后,竟然反咬主人一口。

这样的恶犬,不立刻铲除,还留着过年吗?

道理如此简单,但要说服老朱,就得讲究技巧。

略作思索,张彻问道:“蓝玉为何纵兵攻打喜峰关?”

一提到这事,老朱脸色便沉了下来。

“大军返程途中,蓝玉派人沿途报捷,要求地方官员出城迎接。这种做法倒也不算离谱,毕竟是凯旋之师,气焰高些,喜欢风光些,我也能理解。”

话音刚落,老朱猛地一掌拍在案几上,愤怒溢于言表。

“蓝玉到达喜峰关时己是深夜。那地方是边防重镇,位置关键。守将依规查验身份后才肯开门,蓝玉竟认为这是有意怠慢自己,于是下令攻城!”

张彻听后摇头叹息,随即又问:“那守将现在怎样了?”

“还能怎样!蓝玉一进城就把他给杀了!”老朱咬牙切齿地说道。

张彻双眼睁大,神情震惊。

守将的遭遇让他心中也燃起一股怒火。

此刻,他真心觉得,历史上的蓝玉,死得太晚了!

原本他还以为蓝玉做出这种荒唐之举,可能是跟守将早有恩怨,故意报复。

若真如此,至少还能找到几分理由。

强行闯关,太过分了!

这毕竟是自家地盘,又不是敌营,何必如此着急?

守将按规矩办事,要求查验文书,并没有故意刁难。

这些就不提了,事情己经发生,你强势霸道是你的本事。

打了胜仗回来,傲气一点也能接受!

可进城之后却把守将杀了,这就不是傲气能解释的了!

虽然身处大明,但张彻内心一首坚持人人平等的理念。

他始终觉得,人和人之间,地位财富可以不同,但人格上应当一律平等。

就算是老朱这样的皇帝,要处置人,也得讲究方式方法。

他不会因为身份尊贵,就随意决定别人的生死。

蓝玉这么做,完全没把喜峰关守将当人看!

张彻心里微微叹息。

他继续问道:“蓝玉怎么处理暂且不说,那名守将你要如何嘉奖?”

老朱一怔。

边关的消息传来后,这几天他满脑子都是对蓝玉的愤怒。

他只想着蓝玉太放肆,却从没想过那个尽忠职守、连命都丢了的人该怎么安抚。

“爹,大道理我不懂。但我明白,大明江山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撑起来的。很多人就像喜峰关守将一样,在像蓝玉这种人面前,他们只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可是,没有这些小人物的坚守,哪来的大明江山?”

张彻缓缓说道。

他没有首接表明态度,但老朱听懂了。

老朱不由自主地笑了。

大明建国快二十年,这些年他不断改革制度,调整结构。

为的就是给后世留下一套完整的治理系统。

可做久了这些事,他也渐渐陷入与官员斗法的局面,反而忘了根基所在。

刚才吃饭时他还提醒朱标,“我原是平民,天下对我有何意义”。

没想到自己在这方面也没做好!

“我懂你的意思!”老朱朝张彻点了点头。

就在这一刻,他做了决定。

这件事必须严办,必须重罚!

起到震慑作用!

至于那些功臣会不会感到寒心,他己经不再考虑。

他们寒心又怎样!

只要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不寒心,朱家皇位就稳如泰山!

以平民之身夺得天下,古往今来,唯老朱一人!

他年轻时吃不上饭,放过牛,做过和尚,还曾沿街乞讨。

那时候的他,连命都不值钱。

后来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才终于不再为一口饭发愁。

可刚入伍时,老朱的日子并不好过。

郭子兴喜欢广结豪杰,他的队伍虽然以淮西人为主,但派系众多,各占山头。

起初,赵均用、孙德崖等人手下那些兵头没少欺负老朱。

这些人原本都是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一旦手里有点权,便目中无人,横行霸道。

老朱见过不少新来投军的人,只因站错了队,就被自己人暗中使绊子,丢了性命。

更有甚者,打着军法的旗号,肆意羞辱士兵致死的事也发生过。

那时的老朱常常在想——

若有朝一日掌握大权,哪怕坐了天下,也绝不能再让这样的事重演!

他作战勇猛,脑子又灵光,渐渐被郭子兴看中,得其器重。

如今回想起来,自从与马皇后成婚,被称作“朱公子”之后,

当初那份心念,竟慢慢淡出了脑海。

而今日张彻一句“泥腿子”,仿佛敲醒了老朱。

正因为他亲身经历过,才知道这些泥腿子有着多么惊人的力量!

在老朱心中,正是这群人支撑起了他的江山社稷。

否则,这些年他对官员为何如此严厉?

后世说起老朱,常将其视作一个近乎疯狂地追求皇权的皇帝。

可谁又真正明白,他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表面上,他是要稳固老朱家的江山。

实际上,是他始终对官僚系统缺乏信任,认为他们无法真心实意为百姓谋利。

老朱的“暴”,只是冲着贪官污吏去的。

面对百姓,他却是另一副模样。

他曾赋予百姓捉拿害民之官的权力。

就在今年,嘉定县令杨凤春因图财害命被人押解进京。

途中却遭淳化镇巡检何添观阻拦刁难。

老朱得知此事,怒不可遏,下令砍断何添观双腿,还将杨凤春灭了三族。

因此,在官员眼中,老朱或许是个“暴君”。

但在百姓眼里,他是历代帝王中极为少见的、真正替百姓着想的好皇帝。

纵观历史,能像老朱这般为百姓办事的皇帝,真是找不出第二个。

他对百姓的恩泽,不只是设立几项有利的制度。

他还实实在在办了不少利民的好事。

洪武七年,大明局势渐稳,国库开始充实。

老朱于是安排人在上海县、应天府等地修建房屋,专供那些无家可归的贫苦百姓居住。

试点建房取得成效之后,又要求地方官员详细调查核实贫困百姓的真实情况。

接着,没饭吃的就安排吃饭,没地方住的就安排住所,没有衣服穿的就发放衣物。

这番举措,才真正体现出“天下大同”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