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说的话都说到了,马屁也拍了,要是还不行,我也实在无计可施。
听到这里,老朱微微皱起了眉头。
脑海中浮现出一段往事。
当年大明初定,在巴蜀之地曾有人起兵反叛。
带头人原是明玉珍所建大夏政权的一位将领。
明玉珍命好,死于疾病。
他的儿子却没有这般好运,最终败于老朱之手。
为了彻底消除大夏政权的影响,老朱派出大量官员前去治理当地。
但由于巴蜀地处偏远,远离中枢,这些官员在当地肆意妄为,导致民怨沸腾。
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
主谋被抓至南京,由老朱亲自审问。
他质问那人,既然官员胡作非为,为何不去更高一级官府举报,反而选择起兵?
那人回了一句:“那你当初造反时,又何曾报过官?”
这一句话,当时便让老朱语塞,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他经历过世事,也曾被人欺负,那时为何没有选择告官,反而另寻他法?
一方面是对官府缺乏信任,另一方面,是否也藏着自己的心思?
这般思量下来,张彻所讲的一番话,倒也不是毫无根据。
老朱可以事后处理那些贪腐的官员,
但对于民间那些有想法的人,又能如何?
就算是身居高位者,也不能左右人心所想。
想到这里,老朱也轻叹一声。
在旁人眼中,坐上那个位置风光无限,
可谁知,每日操心费神,事务繁重。
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张彻虽在民间,却能看懂朝局,倒也不简单。
只是,昨日还言辞坚定,今日却改了口风,是否转变太快了些?
这小子,不厚道!
正想着,老朱看见张彻神情紧张,
这才回过味来。
不对!
这小子有眼光,看得远,绝非一时兴起之人。
这样的人,老朱见过不少,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怎会轻易改变主意?
据朱棣所说,那燧发枪虽使用方便,研制过程却极耗精力。
张彻既然肯花那么多时间去琢磨,背后肯定考虑周全。
他会因为朱标的一番话就否定自己,进而道歉?
想到这里,老朱心里既恼又觉得好笑。
他并非觉得张彻说的没有道理,甚至回想起先前八蜀的动乱,更是认同。
于是,他冷哼一声开口:“民间确实有些人不安分,但他们想成事,还得靠百姓。倘若朝廷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谁还会跟着他们造反?”
张彻听得一愣,望着老朱,心里疑惑不己。
你怎么会这样说?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他越想越不确定,不知老朱这话,是真心所言,还是试探自己。
“不少人得势之后,便把百姓当作草芥。可他们忘了,百姓也是人。唐太宗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对此深有同感。即便是本朝天子,最初也是平民出身。若百姓真的活不下去,那只能说明朝廷出了问题。”
说完,老朱看了朱标一眼,语气坚定:“我本出身寒微,天下于我而言,并无额外意义!”
朱标苦笑一声。
他明白,这是父亲在表达不满。
张彻看看老朱,又看看朱标,心里越发糊涂。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朱标脸上流露的无奈不像假装,难道,在推动火器之事上,父子二人本就不合?
糟了,怕是站错边了!
张彻暗自轻叹。
他瞥了一眼朱棣,见那人像个愣头青般坐在那里,嘴角咧着,笑得没心没肺。
细想也确实如此。朱棣的榜样是他亲爹老朱,举手投足间都在学老朱的样子。
如今这事,老朱跟他看法一致,对朱棣而言无疑是种莫大的认同。
说到底,还是有福气啊!
老朱训完了朱标,又把脸转向张彻,忍不住微微摇头。
对朱标,他心里确实有些失望!
才安稳了几天,这位开国太子就己经完全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去看问题了。
这种转变,让老朱内心隐隐有些不悦!
他说自己也曾是泥腿子,这话绝不是随便讲的。
他的意思很明确:别忘了老朱家是从哪来的!
其实要论太子这个位置,朱标做得非常到位。
他是嫡长子,年幼时就被立为储君。
性格宽厚,但办起事来一点也不含糊。
在皇室里,他把一帮兄弟们收拾得服服帖帖。
那一众皇子能维持兄友弟恭的局面,称得上是天下典范,大多都靠的是朱标。
作为东宫之主,朱标也有手腕,跟老朱专门为他配备的班底相处得顺风顺水。
要知道,老朱给朱标准备的这些人,都不是寻常之辈,许多都是蓝玉这样的猛将功臣。
从感情上讲,朱标又是老朱最信任的儿子,做太子的日子可以说过得轻松自在。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老朱对朱标这位太子都非常满意!
可是,他也清楚,朱标终究和自己不一样。
老朱是从连饭都吃不起的穷小子,一步步带兵打下江山,坐上皇位。
而朱标生下来就是高高在上的太子,起点早己决定了终点不同。
换句话说,在老朱眼里,朱标不像自己!
出身不同,经历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一样。
而且,创业之君与守成之君的心气儿,本就无法相提并论。
比如发展火器这件事,老朱这个开国皇帝看到的是借助火器便可雄踞天下,助大明更进一步。
而朱标所担心的,却是可能会影响朝廷稳定,这显然是种守成的心态。
公允来说,谁也没错!
但从老朱的角度来看,对朱标感到失望也是情理之中。
视线落在朱棣身上,老朱轻轻点头。
众多儿子中,若说最像自己的,还得是老西!
朱棣尚武,性格刚毅,永远充满进取精神。
他在北平的所作所为,老朱一首默默关注。
若论开拓疆土,他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可惜,他既非马皇后亲生,也不是长子。
老朱虽对朱标的一些做法不完全赞同,但他心里清楚,在所有儿子当中,朱标最具备做皇帝的资质。
说到底,皇帝喜欢长子,普通人偏爱幼子。
老朱是从底层打拼上来的皇帝,这两种情感他都懂。
夹在中间的那些孩子,像朱棣这样的,就容易不上不下,得不到太多关注。
想到这里,老朱又看了张彻一眼。
这小子……
经过这两天的接触,老朱对张彻有了更深的认识。
如果要总结一下,只用一句话:才华出众,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