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得从欧洲的地缘格局谈起。
欧洲的面积与大明相仿,甚至稍小一些,却分布着数十个政权。
今天我们熟知的航海英雄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真正出资支持他远航的却是西班牙国王。
政权林立有一个特点,就是思想难以统一。
那些胸怀大志、不甘平凡的探险者,总能在某位统治者那里找到支持。
然而在大明,一切由皇帝独断。
朱元璋定下“片板不得下海”的祖训,整个王朝近三百年间,几乎没人敢违抗。
一道禁令,令大明的海上事业戛然而止。
只有在朱棣统治时期,才出现了官方主导的郑和下西洋行动。
这样声势浩大的远航,难道真的一无所获,只是为了沿途小国送去“天朝恩泽”?
显然不是。
郑和的远航,实际上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无论是拓展势力范围,还是获取海外资源,大明一样都没有落下。
在一些国外史学家眼中,郑和的远航被称作“武装商业殖民的军事活动”。
仅从这个称呼,便可看出其本质。
大明对中南半岛的影响增强,以及在东北、西北边境不断向外推进,都与郑和的远航有首接关系。
所谓殖民,并非仅限于海洋扩张,陆地上的疆域开拓,同样属于此列。
如果朱棣没有从郑和的航行中尝到甜头,又怎会在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之时,频频发动对外战争?
郑和下西洋之后,永乐朝再无类似的海上壮举,大明重新回归闭关锁海的政策。
这种转变并非毫无缘由。
首先,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夺位,从道统角度看,并不正统。
这样的皇帝,与大唐太宗李世民类似,格外重视自己的历史评价。
郑和下海本就违背了太祖朱元璋的祖训,朱棣怎敢彻底推翻父亲的规矩?
其次,他也不想落下“穷兵黩武”的骂名。
郑和远航带来的许多好处是潜在的,外人只看到耗资巨大,认为这只是为了展示国威,并无实际意义。
如果朱棣继续大规模远航,可能会招致更多非议。
一旦引发朝野动荡,他的结局也许不会比隋炀帝好多少。
在后人印象中,大明闭关锁国,缺乏对外扩张的野心。
但在东南亚诸国眼中,大明却是个极具侵略性的强国。
实事求是地讲,以大明当时的社会结构,朱棣能做出那样的决策,己经实属不易。
封建时代,中原王朝的根基始终掌握在地主阶层手中。
地主阶级是最坚定拥护小农经济的一群人。
他们几千年来依靠土地生存,习惯了从田间获取收益。
开放海禁这类事情,最终受益的是商人阶层。
地主们不愿意参与,也没有动力去做。
指望这些人有“拔一毛而利天下”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相反,如果皇帝胡作非为,他们倒是有换一个君主的决心和行动力。
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除了老朱(朱元璋)建立明朝那次之外,其他大多数改朝换代,本质都差不多。
抛开这些主观因素来看,
大明即使放开海禁,在客观条件上也很难大规模开拓海外殖民地。
立国头一百年,大明确实在很多方面领先于世界。
比如国家体量、经济状况、战争动员能力等。
但这些优势归根结底是因为疆域辽阔、资源丰富。
真正要搞海外殖民,拼的不是人口数量或财富总量,而是科技水平!
军事技术方面,大明并不比同时期的欧洲强多少。
火器发展程度大致与法兰西瓦鲁瓦王朝相当。
当然,论火器规模,当时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大明相提并论。
可这种比较意义不大。
因为当时航海技术落后,各国在海外兵力投送上的能力都很有限。
哪怕大明一次性向欧洲派遣上万军队,在当地也会陷入被动局面。
真正的殖民时代,靠的是几条枪就能占领一座岛屿甚至一个国家的力量。
比人数多寡,在这个时代毫无作用!
其他如炼铁、造船、铠甲制造等方面,大明都没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想要拓展海外殖民,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即便是陆地扩张,同样面临困难。
不可否认,从朱元璋到朱棣统治时期,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可谓首屈一指。
单论战力,任何国家的军队都无法与之抗衡。
只有老朱在位时的帖木儿帝国,还能勉强与之对抗一番。
不过朱棣登基之后,帖木儿帝国在沙哈鲁的混乱治理下迅速衰败,大明再无敌手。
战力强是一回事,打仗还要看其他因素。
长途远征中,后勤补给和军队管理都是巨大挑战。
这个时代的军队,根本没有真正的远程作战能力。
就连欧洲声势浩大的十字军东征,持续二百年发动九次战役。
看似波澜壮阔,其实战场范围还不如大明本土大。
即便如此,最后仍然以失败收场!
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当然远非那些被宗教搅乱的弱旅可比,可它也确实不具备跨洲作战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军队不具备占领一地后长期驻守并建立殖民统治的能力。
若想真正掌控欧亚大陆上气候最宜人、资源最丰富的土地,
大明至少要具备远洋远征的实力,还要有实力击败奥斯曼,突破拜占庭防线。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此时的朱元璋,尚未完全意识到这些困难。
但他能做出开放海禁的决定,己经非常难得。
而张彻,虽然知道这些挑战,却根本不会把它们当作障碍。
他跟老朱说这些,不过是饭后闲谈,像吹牛一样。
可即便这些任务真的落在他头上,解决起来也轻松得很。
不就是技术差距不够明显吗?
随便透露一点初中水平的数理化知识,就足以让这个时代欧洲人视若神明。
在张彻眼中,经历科技大爆炸的自己,根本无需针对谁。
比知识储备,这个时代的人在他眼里,全是废纸!
老朱从不是一个被困难吓倒的人。
他做决策的标准一向明确——只要利益大于风险,就值得干!
至于过程中会遇到多少阻碍,多少难题,从不在他的思虑范围之内。
现在他跟马皇后说要开疆拓土,安排朱棣做事,更像是讲个趣事,博一笑。
“你倒是想得开。”
马皇后瞅了他一眼,最终还是点头,接受了老朱的安排。
稍顿,她忽然开口:“都过去一个时辰了,彻儿怎么还没回来?”
……
庄园外的小树林里,张彻坐在低矮的木墩上,神情凝重。
此刻,他脑海中盘旋的问题,堪比当初折磨朱棣的灵魂三问。
“如果我爹和大哥不是真的,那他们究竟是谁?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