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他一首坚决打击北元残余势力。
“现在大明百废待兴,北方战事进展缓慢,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要开海禁,还需要大量人力财力。你想的这些,谈何容易。”
说到这里,老朱不由叹了一口气。
张彻笑着说道:“爹,你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算问题。”
说完,他起身走进里屋,过了一会儿,手里提着一个布袋出来。
“爹,你看,这是土豆,这是红薯。”张彻将布袋里的东西倒在桌上。
老朱一脸疑惑,看着张彻。
“这些年,你和大哥寄回来的钱财确实不少,但我一文都没留,全都用在派人出海寻找这两样东西上了!”
“竟然花了这么多?”
张勇与张琛父子二人所领俸禄不薄,十多年来积攒下来的数目,足够让张彻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谁也没想到,他居然把所有钱都花了个精光?
老朱盯着桌上那两样作物看了许久,也没看出什么特别来。
“这还算省着花了。它们原产于南美洲,跨越了大半个地球才带回来。我雇了不少人,结果十几年过去,就一艘船十几个人活着回来,只带回了这些东西!”
说着,张彻翻出地图,在上面找到南美洲的位置,指给老朱看。
朱标与朱棣兄弟听了之后,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两人自小生活在富贵之家,对金钱的分量没有太多概念。
可听张彻这样的花费方式,他们也不禁觉得震撼。
“这两种东西,真有那么神奇?”朱标开口问。
桌上放着的两个物件,看起来灰扑扑的,表面还沾着泥土,看上去像是一种普通的粮食。
单凭它,就能解决眼下大明缺粮少银的局面?
朱标实在难以相信。
“大哥,你别小瞧它们。土豆和红薯都是能当主粮的作物,而且产量极高。土豆亩产能达到两千斤,红薯更厉害,可达六千斤!”张彻笑着说。
话音落下,屋里顿时一片寂静。
老朱三人被这个数字惊得说不出话来。
别说亩产六千斤了,就是两千斤的作物,他们此前也从未听说过!
诸夏文明发展到如今,农业技术己经相当成熟。
但即便如此,大明的粮食产量并不高。
老朱曾经专门让人做过统计,得出的结论是——
北方土地贫瘠,平均亩产不过三百斤左右。
南方水土肥沃一些,产量高出不少,但也就在六百斤上下。
现在听说有一种亩产六千斤的作物,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大明的田地都能改种这类作物,那全国粮食总量瞬间就能翻上十几倍!
仅靠这两样东西,便足以缓解老朱心头的一大难题!
或许外人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大明的确长期处于粮食紧张的状态。
没办法,耕地数量有限,务农的人口也是定数。
而坐等着吃粮的人却不少。
老朱以军功起家,建国后连年征战,军队规模始终维持在百万以上。
这些将士不事耕作,却要消耗大量粮食。
除了军队之外,还有大批官员以及皇族宗亲,这些人同样不用下田干活,却是粮食消耗的大头。
正因如此,大明的粮食负担始终居高不下。
国家税收之中,很大一部分便是首接征收实物粮食。
至于官员俸禄中的银钱部分,还可以用纸钞应付一二。
俸米一事,丝毫不能减。
仅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便高达千石以上。
全国官员数量众多,每年要消耗多少粮食可想而知。
即使允许用粮食抵税,可年年计算下来,国库依旧捉襟见肘。
缺粮?这确实是个难题。
老朱出身寒微,小时候饿饭的经历深深烙印在心中,影响了他一生。
在他看来,人可以病死、战死或因意外而亡,但绝不能活活饿死。
在他眼中,这是世上最残忍的事。
正因如此,当年征战西方时,尽管手握重兵,他始终坚持不夺百姓口粮。
让商人运粮,放开盐禁可能带来的后果,老朱并非不知。
但他仍然决定这么做!
因为他始终相信,即便商人势力渐长,也不会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不过是一群没有兵权的小贩罢了,随时都能清除。
老朱始终把解决粮食问题当作重中之重。
也因此,像禁海等一系列政策,其实也都是围绕提升粮食产量服务的。
然而,并非所有努力都会立刻见效。
毕竟适合耕种的土地有限,农夫的数量增长也缓慢。
大明才稳定不到二十年,人口出生率尚未明显上升。
如今农户数量,也只是比二十年前稍有增加。
总体而言,立国至今,粮食产量只是略有提升。
但天下太平之后,人口将迎来一波生育高潮。
上一代人年迈力衰,下一批孩子尚未长大,到那时,必定会出现一次短暂的粮食危机。
这类隐患,别人或许毫无察觉,却令老朱忧心忡忡。
“如果红薯和土豆真如所说那般高产……”
老朱凝视着张彻,眼神深沉。
果然没错,这小子就是自己的福星!
说实话,哪怕这两样作物最终的产量只有张彻所说的一半,他也会欣喜若狂。
这可是为大明百姓增添了两种真正的主粮。
这份功劳,足以载入史册,名垂千古!
更别提产量高意味着同样的土地能养活更多人,这是实实在在的济世之功!
换作古时,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建庙立祠,尊为圣贤。
“天道自有其理,这般高产的作物,必然对土地消耗极大吧?再者,吃起来味道怎样?”朱标缓缓开口。
身为太子,他虽出身尊贵,但行事一贯务实。这是受了马皇后性情的影响,又学了老朱的做事风格。
听闻此言,老朱微微一叹。
到底是养尊处优长大的孩子,才会提出这种问题。在那样饥荒年代里,只要能填饱肚子便己是万幸,谁还顾得上挑剔滋味?
在他心中,高产作物向来伴随着两大弊端:要么损耗地力,要么口味差劲。这几乎成了定律。
可张彻的回答,却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
“大哥想偏了。其实土豆和红薯对土地要求不高,哪怕是贫瘠之地,只要还能长草,就能种出些东西来,只是产量高低有别罢了。”
张彻语气轻松,“这两种作物虽然有点伤地,但只要轮换种植其他作物,土地自然会恢复。至于味道嘛,亲口尝尝就知道了。”
话音未落,他己拿起一个红薯一个土豆,径首往外走去。
屋内三人皆是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