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海禁

2025-08-21 2639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哦?海禁错在哪了?”老朱冷声反问。

“这是个严重的错误!”张彻回应道。

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着地图上欧亚大陆最西边的位置。

“爹,你看这里。现在很多欧洲国家都在积极出海探索世界。如果让他们抢先发现了我说的那些地方,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做?”

老朱毫不犹豫地答道:“自然是占为己有。”

“没错。这样的地方世上还有很多,这些国家因为率先开放海洋,得到了巨大的利益。而大明却选择海禁,一步落后,步步被动,这还能说是正确的吗?”

听了这番话,老朱陷入了沉默。

他神情有些尴尬。

“片板不得下海”这句话正是出自他自己之口。

为了防止后世子孙违背,他还特意将此语写入祖训,郑重其事。

没想到今日却被张彻戳破了脸面。

尽管心中有些难堪,但老朱却隐隐觉得,张彻的话确实有道理。

看来,自己还是眼界不够宽啊!

“那你认为该怎么办?”老朱问。

张彻略显无奈。

“怎么办?当然是解除海禁,甚至要鼓励百姓积极出海!”他趁机劝说。

“你看西欧的一些国家,人口不过几十万,却因推动海上贸易迅速致富。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占领海外土地,利用那里的劳动力和资源,几乎是必然的选择。别人能做到,我们大明为何做不到?”

在后人印象中,大明是华夏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王朝之一。

明朝硬气,世人皆知。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类似的说法,其他帝王也许也讲过。

但真正做到的,只有明朝!

换个角度看问题。

哪位皇帝愿意亲自守在国门前?又有哪位君王希望以身殉国?

这一切,其实都是被迫的!

大明王朝自患有症倾向的老朱起,历任掌权者性格中都透着一股执拗。

这种性格特征,在许多关键时刻左右了国策走向,造成难以挽回的失误。

不能不说,明朝最终走向覆灭,与这些接连不断的错误息息相关。

比如自老朱推行的海禁政策,就与当时世界发展的大势背道而驰。

一步落后,步步受制。

当欧洲一些小国因对外开放迅速积累财富、推动国家强盛之时,

大明却固守旧规,停滞不前。

其实,大明曾拥有领先世界的良机。

世人总说郑和下西洋耗费巨大,却很少有人提及,那一次次远航也为国库带来了惊人的收益!

否则,朱棣五次亲征的庞大军费从何而来?

难道真以为满朝官员都愚钝不堪,看不出远洋带来的巨大回报?

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

朱棣之后的皇帝们,掌控不了如此庞大的财力!

放开海禁绝非简单的一纸诏令,其中牵涉的利益博弈,远非一般帝王所能驾驭。

于是后人只能搬出老朱的祖训,继续施行海禁。

我自己玩不转,那就谁也别想动!

这一连串的决策,让原本最有条件开展海外活动的大明,反而落在了世界潮流之后。

先不说海外扩张,单就对外贸易而言,

大明的禁海令,实在是一步昏招!

当时的工商业其实己极为成熟,具备极强的对外贸易能力。

但朝廷对此毫无概念,整个官僚体系几乎不考虑征收商业税。

正因如此,对外贸易在权贵眼中反倒成了亏本买卖。

他们却没想到,只要设立商业税制度,

仅靠海外贸易一项,就能为国库带来丰厚收入!

你以为大明是不屑于挣这笔钱?

还真不是!

堂堂大明一年的赋税收入,折合成白银也不过三西百万两。

这相当于什么程度呢?

用后来的朝代对比或许不公平,那就拿宋朝做比较。

宋朝鼎盛时期年税收折合白银竟达一亿六千万贯!

两相比较,整整五百倍的差距!

如果放开海禁,仅靠海外贸易,大明的收入便能轻松超越宋朝。

现实世界中,没人会停下来等你慢慢追赶。

资源就那么多,地盘就那么大。

你不开发,自然有人抢先占据。

连荷兰那样的一片小国都能纵横西海,称霸海上。

大明却因一纸禁令,不仅错失引领海洋时代的良机,连自家海岸也频频遭倭寇侵袭!

改变这一切,只需要洪武皇帝一个念头。

在张彻看来,这是一笔再划算不过的买卖。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轻叹了一声。

“这些话,我也只能私下跟你们说说,不方便对外人讲。”

老朱挑了挑眉,笑着问:“是吗?如果真有机会见到洪武皇帝,你打算怎么说?”

“我会说,大明若再不开放海禁,后果将不堪设想。民间一旦看到海上贸易的利润,必定有人不顾禁令,冒险行事。而朝廷中的权贵也不会视而不见,迟早会参与其中。”

历史上的大明,曾出现过那些亦商亦寇的所谓海商,他们为了利益,内外勾结,渐渐形成了一种极坏的风气。

最终,八大皇商中有些人背信弃义,几乎掏空了整个大明。

当利益足够,自然会有人把命挂在腰带上,去做掉脑袋的买卖。

与其如此,不如首接解除海禁,将其纳入朝廷管理。

“我可以断定,如果继续禁止出海,将来大明恐怕会被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所害。”

朱棣听后,立刻怒道:“大明兵精粮足,天下太平。剩下的漠北鞑子也不过是小问题,谁又能撼动我大明根基?”

张彻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堂兄,别太早下结论,也许将来祸害大明的,还真是鞑子。”

“一派胡言!”

朱棣顿时大怒。

老朱却心头一震。

他忽然想起,张彻之前曾说蓝玉会袭击城关,结果真的应验了。

如果他这次说的话也不是空穴来风……

越想,老朱心里越不安。

“我也希望我说的都是错的。但堂兄别忘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明若不能彻底铲除鞑虏,我说的这些未必不会成真。”张彻摊开双手说道。

这句话,正中老朱的心事。

当初他起兵,真的是为了当皇帝吗?

还不是因为活不下去!

元朝统治时期,根本不把汉人当人看,推行西等人制度。

汉人排在最底层!

可以说,老朱年轻时所受的苦难,全都来自元朝对汉人的压迫。

在他的认知中,汉人与鞑子之间,注定水火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