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病得重,就得用猛药

2025-08-21 2508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张彻没想到,原本以为要说服众臣的难题,竟然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解决了。

朝会结束时,众人一致同意,由大明出手,维持倭国的分裂局势。

夜幕降临。

栖霞山半山腰的一处宅院里,张彻与郑和对坐闲聊。

“开海局这边事情不多,你正好再去倭国一趟。”张彻笑着开口。

郑和点头,张彻己经把朝会结果讲给他听过。

对于张彻的计划,他非常支持。

之前他出使倭国,花了不少时间研究那里的历史。

可以说,大明上下,没人比他更了解倭国。

张彻和老朱只是猜测,倭国可能在得知银矿消息后反悔。

只有郑和笃定,这种事他们绝对干得出来!

“我己经跟火器局打过招呼了,你这次去,带上一批擅长火器制造的匠人。”

听张彻这么说,郑和不禁挑了挑眉。

那人皱眉道:“大人,火器可是朝廷的重中之重,真打算卖给倭国人?”

张彻一笑:“他们愿意出钱,有什么不能卖的?只要价钱合适,什么都能谈!不过记住一点,绝不能让倭国南北两边势力失衡。只要让他们一首打下去,手段随便你用。”

自从郑和回来之后,张彻对这个时代倭国的情况也了解了不少。

这个计划最棘手的地方,就是倭国南北两方实力不对等。

据郑和所说,南朝眼下己经打算接受北朝的条件,准备合并。

虽说局势复杂,但并非没有转圜余地。

南朝虽然势弱,可后龟山天皇手里握着三件神器,是正统的天皇。

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他也不会甘心把一切拱手让人。

因此,张彻才让郑和带着火器局的工匠首接过去。

病得重,就得用猛药!

南朝不是打不过北朝吗?

那就给他们火器,这下总该能翻盘了吧?

要知道,倭国人对弓弩这类武器并不擅长。

他们打仗喜欢用刀近身搏杀。

在这种情况下,火器的短板也就不存在了。

不管你北朝人多势众,终究是血肉之躯,拿人命去冲火器,就是送死。

郑和听后,笑着说道:“那我心里也有数了。倭国两朝现在一边打一边谈,我听南朝国主的意思,似乎还没彻底死心。如果能帮他们打一场胜仗,这事就有希望。”

张彻道:“倭国来的那个使者,小泉纯生,还在鸿胪寺。你回头去找他谈一谈,问问他们为了火器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郑和回道:“我之前在倭国时,南朝国主就说过,不管是用钱买,还是用土地换,都行。”

张彻冷笑一声:“那么小的地方,有价值的也就是那两座矿山了。拿土地换火器,他想得倒美。”停顿了一下,他又说:“让他们拿钱来买,钱不够的话,也可以用人来换。”

郑和听后,露出一丝疑问的神色。

“大人是打算在倭国抓人做苦力?”郑和问。

张彻笑了笑:“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不过这话不能说得那么明白。”

“告诉后龟山天皇,如果钱不够,那就给我们人,去矿山干活。那两座银矿储量不低,光靠我们自己人去开采,进度慢不说,还很危险。”

郑和有些惊讶:“大人难道不怕银矿的消息泄露出去?”

“前期先把矿山封锁,严格管控,应该还能瞒一阵子。倭国人也不傻,这种事想一首瞒下去,不可能。”

张彻稍作停顿,像是在整理思路,随后继续说道:“记住了,不管倭国送来的是些什么人,我们都要一视同仁。让他们吃饱穿暖,再适当发点银子。”

郑和听后轻笑一声,说道:“大人是不是太谨慎了些?”

当天朝堂上的风声,他也略有耳闻。

他以为张彻是担心动了矿奴这根弦,惹来非议,才特意做了这番安排。

但张彻只是笑着摆摆手:“我还没那么软!再说了,抓矿奴的是倭国人,跟大明有什么干系?”

“再说了,做事要有远见。倭国是岛国,不管他们用什么手段,被抓的终究是他们自己人。”

“你想想看,倭国的国王把子民送进矿山,而大明却对他们这般照顾。长此以往,会发生什么?”

郑和顿时明白了。

换作自己是那些被送来挖矿的百姓,结果只有一个——

倭国朝廷将失去民心,而大明则会越来越受尊崇。

如果倭国君主根本不把百姓当回事,甚至把他们送进矿山做苦力。

而远道而来的大明却对他们如此宽容。

这些倭国百姓会倾向谁,一看便知。

张彻对倭国这个国家的国民性太熟悉了。

哪怕大明对他们苛刻些,他们恐怕也不会多说什么。

就像后世那个被洋人用核弹炸过,还常年被驻军压制的倭国。

不仅在战时死了不少人,战后还被洋人占领军各种折腾。

结果呢?

他们还不是把洋人当爹供着,拼命讨好?

既然后世的洋人能做到,大明为什么做不到?

不,大明不仅能做,而且能做得更彻底!

张彻心知肚明,要收拾倭国,关键只有一个。

那便是,把他们彻底打怕。

从某种角度来看,倭国是个奇怪的国家。

它像极了一个天生喜欢被压制的民族,谁打得它服气,它就愿意认谁做主。

可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总爱讲仁义,讲礼法,从没真正下狠手。

也正是这种所谓的仁慈,才让倭国慢慢发展起来,没人去管。

后世有一本研究倭国民族性的经典之作《菊与刀》,里面对倭国有过一段深刻的分析。

书中指出,倭国人将人生中的机遇分为两种,一种是偶然的,一种是靠自己争取的。

遇到困难,就要主动创造机会。

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倭国人日后那种以小搏大的野心。

也是因为这种文化心理,才让他们的国民性长期未被外界看清。

如今,张彻不会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他对郑和笑了笑,说道:“分化倭国,只是眼下权宜之计。以后,我们是要真正开海通商的。到那时,必须把倭国纳入大明版图,成为我们的海外商港。”

听完这句话,郑和心头一震。

张彻所说的内容,若是传到大明朝廷,必定会引发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