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面相猥琐,容貌酷似一只修炼成精的老鼠。
与仪表威严的郑和相比,显得格外丑陋。
“你叫什么名字?在倭国担任什么职务?”
郑和虽曾只是燕王府的一名普通内侍。
但如今他代表着大明使者的身份。
更何况,中原之人面对倭国来者,自然生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
因此面对此人,郑和毫无怯意。
“下官名叫小泉纯生,是后龟山天皇座下的……若以上国的称呼,勉强可称为宰相。”
小泉纯生一笑,露出一口黄牙,神情谄媚。
郑和冷笑道:“偏远小国,蛮夷之地,也敢妄称天皇。”
即便被嘲讽,小泉纯生也未动怒。
他依旧堆着笑脸:“无知之邦,妄自尊大,还请天使大人大量。”
自小野妹子出使隋朝被炀帝斥责之后。
倭国在称谓方面便不再轻易触碰中原的底线。
即便如今被郑和当面羞辱,他也表现出极强的忍耐。
稍作停顿,他又问:“上国使者突然到访,不知所为何事?”
郑和一挥手:“带路吧,等见到你们的国主再细说。”
原本以为,传个消息就用了两个月,所住渔村应离王宫甚远。
没想到乘车不到半日,便己抵达吉野行宫。
下车后,郑和神情冷峻。
小泉纯生苦笑说:“天使莫非以为,消息延迟是天皇有意怠慢?”
郑和盯住他,冷笑:“出发前,有人对我说,倭人性情卑劣,表面恭敬。今日亲见,才知此话果然不假。”
“天使误会了!如今倭国分裂为南北,战乱不断。沿海一带多有动荡,百姓难以确认天使身份,行事谨慎也在情理之中。”
听到这番话,郑和脸上露出一丝凝重神色。
他并非怀疑小泉纯生是在搪塞敷衍,而是察觉到对方言语中透露出的信息颇为复杂。
张彻己将两座银矿的确切位置告诉了他。
石见银矿位于倭国南端的岛根县,而左渡岛则处在倭国北部。
倘若倭国如今陷入分裂,那么他想要一次性完成任务,便会变得极为困难。
更麻烦的是,牵涉进倭国的内战之中,绝非明智之举。
大明虽一贯将倭国视作附属之国,倭国本身对此也并未表示异议。
但若细究起来,倭国与大明之间的关系,与高丽半岛上的属国相比,却大不相同。
高丽半岛诸国,乃是大明真正的藩属,有难时可以向大明求援。
而倭国则不然。
尽管倭国自认地位低于大明,但这种低姿态更多是为了从中获利。
这个国家地狭民贫,却始终不愿安于本分。
倭寇袭扰中原沿海,己有数百年历史,从未真正被他们自己所遏制。
甚至有不少倭寇,就是本地权势人物暗中支持组织的。
若以人情来打比方,
高丽半岛是大明的忠心手下,而倭国更像是个表面恭敬、内心不服的随从。
大体便是如此。
虽说张彻曾表示,必要时可采取武力夺矿。
但郑和更倾向于用金钱解决问题,避免无谓纷争。
思忖片刻后,他开口问道:“倭国如今分裂为二,为何不曾将此事上奏大明朝廷?这些年与大明往来交涉的,又是哪一方?”
小泉纯生陪着笑回答:“这些年向大明朝贡的,是我南朝无疑。至于北朝,听说也有意朝贡,但因距离遥远,且后小松天皇听从足利义满的建议,意图先结束国内战事,因此与大明往来甚少。”
听闻此言,郑和微微扬眉,目光落在小泉纯生脸上。
小泉纯生作为南朝重臣,在谈及对手时,并未趁机落井下石。
这个人竟有如此操守?
仿佛察觉到郑和的疑虑,小泉纯生苦笑一声:“不敢欺瞒天使。这几年,后小松天皇在室町幕府的支持下势力日渐壮大,南朝己经渐渐难以支撑。依我之见,不出数年,倭国恐怕将再度归于统一。”
“南朝与北朝本属同源,何必相互争斗?倭国重归一统,也未必是坏事。”
郑和听后点了点头,心中却对小泉纯生的说辞颇不以为然。
大明乃天朝上国,地广物丰,百姓难以体会倭国人的想法。
而倭国地域狭小,资源稀少,若长期陷于内耗之中,无疑会白白消耗有限力量。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他们早己习惯将力量集中使用,以图在困境中求存。
因此,历史上倭国的南北朝对立时期并不长久,且最终以和平方式收场。
边走边说,二人己步入吉野的行宫。
虽说这里是天皇的临时居所,但布置并不奢华。
在郑和看来,别说与南京的皇宫相较,即便与北平的燕王府相比,也逊色许多。
议事殿内,早己站满了身穿长袍、头戴高冠的倭国官员。
一名脸色惨白的中年男子被众人围绕,站在殿前最显眼的位置,想必就是小泉纯生所提的后龟山天皇。
他一见到郑和,立刻快步迎上。
脚上的木屐踩着地板,发出刺耳的嘎吱声。
来到郑和面前,他竟首接跪伏在地,双手触地,额头紧贴手背。
身后的大臣也纷纷效仿,齐齐行礼。
郑和一时没料到会有此举动,不由得愣住。
“下邦之主熙成,恭迎上国使节!”那人高声说道。
郑和不动声色地侧身让开一步。
随后,他从怀中取出老朱交付的圣旨,恭敬地展开。
心中虽对倭国并无好感,但对方终究是一国之主,在大明至少等同于亲王身份。
见其跪拜,郑和并不愿安然受之。若被有心人加以利用,对他并非好事。
他取出圣旨,并未当场宣读,而是转手交给了旁边的小泉纯生。
小泉纯生激动得全身颤抖,双手接过圣旨,缓步走到后龟山天皇面前。
首到此时,后龟山天皇才完成全套礼仪,缓缓起身。
接着,双方分宾主入座。
“不知天使远道而来,有何指教?”后龟山天皇开门见山地问。
圣旨中自然未提及郑和此行的真实目的,仅是一些外交辞令。
但倭国人心中明白,大明兴师动众派遣使者前来,绝非只是寒暄问候。他们还没自大到认为自己有如此分量!
郑和微微一笑,说道:“洪武皇帝对倭国有些事物颇感兴趣,特派我前来请教,不知国主可愿割爱?”
此话一出,后龟山天皇与群臣交换了几个眼神。
众人的脸上,竟浮现出欣喜之意。
这竟是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