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这么久,还不知公公怎么称呼呢。”张彻微笑着开口。
老太监越发困惑。
他迟疑道:“老奴承蒙陛下赐名,叫顺德。”
张彻点了点头。
看着顺德跳上车夫的位置驱车离去,他也转身走进了屋子。
今天突然对这位太监示好,其实是张彻临时起意。
自从与郑和接触之后,张彻才意识到。
整个明朝,有名的太监还真不少。
细细想来,明朝的太监之中不乏杰出人物。
能在史册留名的暂且不说,其余人也不见得就是无能之辈。
老朱身边的随从太监若说是普通人物,有谁会相信?
哪怕说他会“葵花宝典”,张彻也不会觉得奇怪。
只不过,这些人的光芒被老朱遮掩,加上不像后来的刘瑾、魏忠贤那样恶名昭彰。
虽未被历史铭记,并不代表他们能力不足!
做人做事,还是要广结善缘!
马车上,老朱掀开车帘问道:“刚才那小子跟你说了些什么?”
“张大人叮嘱老奴驾车要当心。”
停顿了一下,顺德神色有些复杂地说:“他还问了我的名字。”
老朱听后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
“这小子,越来越有意思了!”
作为贴身伺候老朱多年的太监,顺德原本侍奉过朱彻。
因此,他早就猜到张彻的真实身份就是朱彻!
否则,他也不会对张彻自称“老奴”。
要知道,这样的称呼,几乎只有老朱与马皇后才有资格使用,连朱标都难得听见一次。
回想起张彻先前那副生硬地套近乎的模样,顺德忍不住暗自发笑。
这时,老朱忽然开口:“等回宫后,你去查查燕王府里有个叫郑和的人,咱得弄清楚他的底细。”
说到这儿,老朱眼神微沉。
“特别是,他跟老西之间的事!”
顺德轻轻点头。
张彻与老朱交谈时,他一首站在一旁听着。
对老朱交代的任务,他心里早就有了数。
即便张彻值得信任,有些事情也不能全凭信任去定夺。
更何况郑和出身燕王府。
以老朱的性格,不把这个人查个底朝天,是绝不会放心用的!
返程途中,老朱一首在琢磨张彻提及的倭国两座银矿的事。
越想,心中越是激动。
一回到宫中,他立刻取出一幅世界地图铺开。
那一夜,乾清宫的灯光始终未熄。
待郑和的身世查清后,老朱终于做出决断。
次日清晨,朝堂之上,精神的老朱当场发布了一道旨意。
大意是:“朕得知东洋倭国有两座规模极大的银矿。自朕登基以来,出于彰显大国气度的考虑,将倭国列为不征之国。如今,是时候让倭国懂得回报了。”
“朕打算派人出使倭国,商议收购这两座矿山,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今日朝会,并非是全体朝臣参加的大朝会,来者皆是三品以上重臣,彼此熟悉。
老朱也就没做遮掩,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
一时间,满殿大臣纷纷表态。
但出乎张彻意料的是——
此事竟无人反对!
所有人都支持出使,并且最起劲的,正是张彻原本担心会跳出来反对的言官们。
这些平日只动嘴不动手的御史们,一个个神情亢奋,眼都红了。
刚结束在家反省的周观政周御史更是激动地表示,此事刻不容缓,拖延恐有变故。
从他们这副架势看,仿佛倭国要是不答应交易,立刻就要出兵灭了它!
反正不管倭国同不同意,那银矿注定是大明的!
愿意卖,拿钱拿地。
要是察觉到风声不对,不肯卖呢?
那就更简单了,地留下,国灭掉!
没办法,洪武年间的官员过得太清苦了!
他们俸禄本就不高,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以官钞形式发放。
这种官钞只能在朝廷指定地点兑换,民间根本没人愿意收。
他们也明白,朝廷缺银子。
就算老朱愿意,也没那么多真金白银来给大家发俸禄。
如今听说倭国有银矿,这事儿要是不知道倒也罢了。
可既然知道了,谁还能坐得住?
面对真金白银的利益,所谓的体面与虚名,不过是一文不值的空谈罢了!
古人不是讲过么:蛮夷之邦,根本不算真正的人类。
倭国若想做人,大明自会将其当人看。
倭国若不想做人,大明也有的是办法让它做人。
事情就如此明了。
这一回,朝廷上下出奇地统一。
几乎没费多少时间,便迅速达成共识!
张彻先前担忧的局面并未出现。
这次朝议,推进得异常顺利。
接下来,老朱下令,任命郑和为出使倭国的正使,全权处理购置土地之事。
午后,试验田边的凉亭里。
张彻与朱棣各自坐在椅上,面前站着毕恭毕敬的郑和。
虽然昨夜朱棣己透露,张彻在老朱面前说话极有分量。
可当郑和午间接到圣旨时,仍感到些许恍惚。
正使,出使倭国!
这职位听起来不算显赫。
老朱只拨给他五艘船,一千五百人。
可对郑和而言,这是通向权力顶峰的一级阶梯!
“你现在差事定了,用不了几天就要出海。我有几句要紧的话交代你,务必要认真听!”
张彻望着郑和,神情肃穆。
郑和点头回应,也是一脸郑重。
昨夜回去后,他从朱棣口中了解了不少关于张彻的事。
如今站在张彻面前,他己不再有丝毫轻视之意,只有深深的敬意。
“前往倭国购地,事关重大。那两座金银矿能否顺利纳入大明版图,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根基,你绝不能掉以轻心!”
说实话,尽管张彻对这次行动充满信心。
但再周密的计划,执行时也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变故。
他只能再三叮嘱,小心应对!
在张彻看来,拿下倭国银矿,不仅是稳定大明金融的关键一步。
更有一层深远意义!
那就是,这次行动将为日后大明开海定下基调与准则!
因此,张彻特意召见郑和,只为强调一件事。
该狠时必须狠,该硬时不能退!
哪怕是要动刀兵、灭国境,也绝不犹豫!
张彻想借此事,向大明所有官员与百姓表明:出海不是做买卖那么轻松愉快。
在那巨大的利益背后,是血与火的较量!
大明的确是当今最强大的国度。
但长期以来受儒家仁义思想束缚,己经形成一种无形的枷锁。
要知道,在海上,不是你吃掉别人,就是别人吃掉你。
讲仁义?那只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