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二人谈及兵法韬略时,郑和看出张彻虽然有些基础,但在这一领域并不算精通。
于是他心中不免升起几分轻视之意。
他知道张彻是皇上的义子,也是王爷身边的亲信人物。
可那又如何?
郑和一向自信满满。
朱棣于他有再造之恩,所以他才会誓死追随。
但若是要他去服侍一个徒有其表的人,他自然不会甘心。
而如今听朱棣所说,张彻竟然能在皇上面前拥有如此分量的话语权。
这让郑和不得不感到震惊。
作为燕王府的近侍,他对天下大局虽不敢说完全掌握,但也知晓不少内情。
皇上性格刚强,独断专行,对自己的判断极为坚持,极少更改决定。
像禁海这种大事,连朱棣与太子朱标亲自进言都难以动摇皇上,却偏偏被看似普通的张彻办成了。
这其中的缘由,实在令人费解。
难道,义子的身份,竟能胜过亲生儿子?
郑和对此感到十分困惑。
这个时候,朱棣缓缓开口:“你觉得张彻兵法根基浅薄,难以称得上良将?”
郑和下意识点头。
朱棣微笑道:“可若我告诉你,他只用了半个月时间便掌握兵法,你还这样认为吗?”
郑和顿时愣住。
半个月?
这怎么可能!
朱棣轻叹一口气:“他自幼在民间长大,兵法方面毫无基础。我第一次与他论兵时,就发现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但即便如此,他也提出了一套令人惊叹的游击战思想。”
顿了顿,朱棣继续说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个字,己然揭示出战场上的精髓所在。”
听罢,郑和不禁感叹:“若真是如此,那我远远不如他!”
朱棣满意地点头,郑重地说:“张彻的能力远不止于此。等你见到他训练的军队,你会更加震撼。”
“你务必重视此次出海任务。如果一切顺利,近日父皇便会下达旨意。到那时,你要多多亲近张彻。他对海外世界的认知,超乎你的想象。”
郑和认真回应:“请王爷放心,我会像侍奉您一样对待张大人。”
朱棣笑道:“本就该如此。最近传遍应天府的神粮之事,你知道吧?”
郑和露出疑惑神色。
“那两种神粮,正是张彻派人从海外带回的。他说海外之地金银遍地。如果你能得到他的举荐,只要表现得当,我必倾尽全力,让你封侯拜将!”
刹那间,郑和眼中闪过震惊。
他内心之激动,己难以用语言形容。
从小受刑入宫成为太监的那一刻起,他就明白,自己想要出人头地,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刻苦修行。
他深知朱棣志在西方,渴望征战天下、开疆拓土。
原本,郑和的愿望很简单——只要能随朱棣出征,有机会展现才能即可。
哪怕是在最疯狂的梦里,他也从未想过,能有朝一日以太监身份封侯。
这样的事,真的可能发生吗?
郑和抬起头,凝视着朱棣的眼睛。
他看到的,是坚定与信任,毫无虚伪之意。
朱棣说得出,也做得到。
顷刻之间,热血涌上心头。
他猛地跪倒在地。
“愿为王爷赴汤蹈火!”
不管结局如何,至少朱棣现在的态度,让郑和心中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欣慰。
也许,这就是他身为男儿,毕生所追寻的价值所在!
当朱棣与郑和促膝长谈时,张彻也终于等来了老朱。
和以往一样,又是两个时辰的埋头苦干。
老朱送来的奏折被一一审阅完毕,等老朱查验清楚后,张彻便笑嘻嘻地凑了过来。
“你小子今天有点古怪!”老朱瞥了他一眼。
张彻赔着笑脸说:“爹你果然是明察秋毫,连这点小事都看得出来!”
老朱冷哼一声:“少来这套,有什么事赶紧说,老子可没空陪你兜圈子。”
听到这话,张彻脸上露出了不满。
他说道:“爹,你这话可就不对了。我今天说的事,可不是要你为难,反而是件难得的好事!”
老朱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他太了解这个儿子了。
能被他称作好事,那肯定差不了。
张彻随即开口:“爹,之前我不是跟你讲过海外的情况吗?这么久过去了,我看你也没啥动作,难道你就真的一点想法都没有?”
老朱瞪了他一眼,然后叹口气。
“你说海外不错,我确实动了心思。可是这事儿要怎么做,我心中也没有把握。”
张彻怔了一下:“这事儿还用考虑?”
“那你倒说说看,这事该怎么干?”老朱盯着他问道。
自从得到那张世界地图后,老朱确实就对海外事务动了念头。
说实在的,当初他之所以禁海,是因为觉得开海对大明有害。
可如果这个想法反过来,自然就变成了支持开海。
那么广阔的海外土地,那么多的金银珠宝。
在老朱眼里,那都是唾手可得的财富。
天赐良机,不取反倒会惹出麻烦来!
可要是贸然提出开海,这事儿还真不好办。
当年在大明尚未立国时,老朱的五军都督府中就有专门负责海上事务的机构。
但一晃二十年过去,之前这事办得一团糟,也没留下什么基础。
现在突然要重新提起,谈何容易?
在老朱看来,开海得造船,得派兵出征。
这里面牵扯到的人力物力,不亚于一次北伐大战。
这可不是小事,哪能随随便便就决定?
更何况,海上和陆地完全不同,这里面的门道多得很。
听完了老朱的这番话,张彻忍不住笑了出来。
“爹,你担心这些,是不是有点多余了?”
老朱一瞪眼,笑骂道:“怎么跟老子说话的?”
张彻接着说:“爹,其实我觉得你把这事想得太复杂了。如果大明是头大象,那海外那些国家,不过就是大象脚下的蚂蚁。收拾它们,哪里用这么慎重!”
老朱满脸疑惑:“真有这种事?”
“爹,倭国不过是个海岛小国。全国加起来也就西个大岛,面积顶多跟咱们大明朝一个行省差不多。您别看那些倭寇凶狠,但他们本国的实力,其实不堪一击。”
听罢,老朱不禁动容。
华夏虽强,但历代对倭国始终持谨慎态度。
原因错综复杂。
这个国家在弱小时,甘愿俯首称臣。
可一旦得势,便嚣张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