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对天下有恩的人

2025-08-21 2727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张彻站在原地,久久未动。

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老朱己经带着马皇后,以及朱标、朱棣等人走到了跟前。

“成了吗?能挖了吗?”

老朱满面红光,语气中透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却也藏着一丝不安。

早前张彻向他描述红薯和土豆的产量时,他虽然心里燃起了希望,但嘴上没说,心底其实还有几分疑虑。

这么高的收成,听上去实在不像真的!

如今试种的第一块田要出粮了,老朱心情格外复杂。

他一方面盼着张彻所言非虚,哪怕只有七八分真实,那也是天大的喜事。

另一方面,他又怕结果不如人意,怕这满心欢喜最终落空。

因此,这一路走来,他始终压着情绪,不愿表露太多。

见张彻点头示意,老朱一拍手掌。

“那就动手吧!”

话音刚落,他便望向田里那一垄垄作物。

“陛下,这块地是张主事特意留下的,说是请您与娘娘、太子殿下亲手采收。”

守备百户杨炯快步上前,指着沐英刚刚安排清理出来的那片红薯田解释道。

说话虽有些结巴,意思倒是一清二楚。

张彻听了,轻轻摇了摇头,露出一丝苦笑。

原本他还觉得沐英过于讲究,把事情搞得太过隆重。

又觉得老朱出动这么大阵仗,未免太夸张了些。

可当他听完沐英的话后才明白,自己这段时间所做的事,在大明意味着什么。

在这种关口,沐英的精心布置也好,老朱的隆重出场也罢,归根结底,都是出于内心的紧张与期待。

他们只是用这种方式,试图平复那份难以掩饰的情绪罢了。

此时,老朱与马皇后、朱标几人己经换上农装,手握锄头,准备下田。

站在张彻身旁的文武官员们,却仍在低声议论。

“今天陛下如此兴师动众,就为了收几颗粮食?”

“春祭刚过,这里种的是什么东西,竟能劳驾陛下亲临?”

“那位可是传说中的屯部主事张彻?这事是他办的?”

显然,这些人被带到现场,还搞不清状况。

“张大人请了。”一名官员走到张彻身边拱手行礼,“敢问此地种植的究竟是何物?”

张彻抬眼一看,忍不住叹了口气。

此人名叫徐本,名义上还是自己的顶头上司——现任工部尚书。

当初工部两位尚书,一位是麦至德,另一位就是眼前这位徐本。

徐本性格偏于温和,平时不怎么管事。

不知是福还是祸,去年麦至德因郭桓案被牵连,被老朱处死,徐本这才不得不挑起担子。

工部衙门里,张彻虽是属官身份,却与徐本多有往来。日子久了,彼此间也算熟稔,说话不至于太过拘束。

事到如今,继续隐瞒己无必要。张彻略一思索,正打算向徐本坦白一些细节。

忽听得前方传来老朱的吼声——

“愣在那儿作甚?过来帮忙,陪你娘一道挖红薯!”

老朱不悦地瞪了他一眼,随手招来身旁的老太监,递给他一把锄头。

张彻无奈摊手,看向徐本苦笑。

徐本却是一脸艳羡,干笑道:“张大人请便!”

眼见张彻走向田间,徐本身边顿时围上来几名官员。

“徐大人,可探听到什么风声?”有人急切追问。

徐本尴尬摇头:“朝中要务,岂能随意揣测?”

众人目光纷纷投来,带着不屑与质疑,他只得陪笑应对。

他也清楚,以自己这副姿态面对下属,实在失了体统。

但又能如何?

张彻是谁?那是老朱的义子,马皇后亲自护着的人。

单凭这一点,就足够他在大明朝横行无忌。

周观政当年何等刚烈?遇上张彻,还不是吃了瘪?

如今那位周御史还在家中休养,这般前车之鉴摆在眼前,谁还敢对张彻妄加指责?

众臣从徐本身上问不出结果,只好退而求其次,聚在一处低声议论。

边说着话,还不住朝红薯田方向偷瞄几眼。

老朱今日阵仗不小,让众人心中皆有些忐忑。

忽然,一声惊呼打破了嘈杂。

“天啊,三十石!”

众人顿觉心头一震,齐刷刷望向声音来处。

只见太子朱标蹲在地上,神情呆滞,嘴角挂着孩童般的傻笑。

一旁,马皇后早己喜极而泣。

再看老朱,低头站着,眼中竟也泛起泪光。

此情此景,令所有人心神震动!

“到底发生什么事?”

“什么叫三十石?”

“难道是新粮的收成?”

群臣顾不得礼仪,争先恐后奔向试验田。

田埂边,张彻拄着锄头,怔怔望着眼前一幕。

他亲见第一株红薯出土时,老朱一家三口的反应。

朱标欢喜得几乎癫狂,老朱夫妇更是激动落泪。

若说先前沐英的话只是触动他心绪,那么此刻,他才真正明白,高产粮食作物意味着什么!

民以食为天!

在这以农为本的天下,粮食就是根基!

翻看华夏历史,凡王朝倾覆,多因百姓无以为生,只能揭竿而起。

时势造英雄,其实不过是被逼到无路可走罢了!

如果当年老朱家不缺粮,他又怎会走上起义这条道路?

张彻站在红薯地中央,耳边全是哭泣之声。

老朱哭了,马皇后哭了,朱标也哭了。

随行而来的文武百官,纷纷落泪!

张彻亲眼看到,一位年迈的老臣伏在地上,双手拼命刨土。

他连别人递来的锄头都不要,只靠一双手疯狂挖掘。

当挖出一颗硕大的红薯时,这位老人泪如雨下。

那么大年纪了,坐在田里哭得像个婴儿!

但没有人因此嘲笑他!

几乎所有人都在做同样的事。

他们平日位高权重,是名震天下的朝廷重臣。

可如今全然不顾形象,像一只只土拨鼠,在地里拼命翻找。

每挖出一棵红薯,就有一阵激动的欢呼声响起。

紧接着又是哭声一片。

“娘啊,孩儿对不起你!要是早有这种神粮,你怎么会饿死!”

有人仰望苍天长叹,有人低头无声流泪,也有人边哭边笑。

洪武朝的官员大多经历过元末乱世。

可以说,在场之人,家家都有亲人因饥饿而亡。

那种亲人活活饿死的痛苦,是张彻这样一个连白米饭都不爱吃的现代人,根本无法体会的!

这段时间,很多人都知道了新粮的来历。

张彻侧头看向沐英,发现他也早己红了眼眶。

察觉到张彻的目光,沐英转过头来,问道:“小子,你是个对天下有恩的人。”

众多大臣纷纷围拢过来,神情复杂地向他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