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的话语权被一个固定群体垄断,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难以撼动的格局。
纵观整个明朝,文人的战斗力堪称爆棚,一个比一个能斗。
他们敢跟锦衣卫对着干,锦衣卫再横,也架不住他们天天上书弹劾。
太监得势了,他们又把矛头转向太监!
太监老实了,他们甚至不放过皇帝本人。
就算皇帝甩手不管事,他们也不会闲着。
拉帮结派,自己内部斗得热火朝天。
可以说,整个明朝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文人之间的斗争史。
可惜的是,这群文人内斗个个是高手,外斗却常常吃亏。
他们越斗越厉害,最后硬生生把大明给斗垮了。
在张彻看来,把科举分类设立,是势在必行的事。
朝堂之上,必须引入新的力量,打破文人对话语权的垄断。
而在实际事务中,也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来处理具体问题。
比如工科,考的是水利、地理、工程技术等知识,这都属于专门人才。
纵观历史,只要这些工科人才被重用,往往能为国家带来极大助力。
至于文科,张彻懒得理会,他们愿意考八股就去考吧。
如果在群狼环伺的局势中,还想靠八股文来守住自己的地盘,那被人干掉也是咎由自取。
再说说法科,那就考荀子、韩非子的思想,甚至商鞅那一套治国之术,也可以拿来参考。
在秦朝之前,法家的地位远胜于儒家。
把法家思想带入朝廷,就像往一潭死水里扔进一条鲶鱼。
那些文臣如果还不明白局势,单是面对法家的思想冲击就够他们头疼的了。
张彻越想越激动。
他啰嗦了一大通,老朱却始终不动声色。
老朱听完以后,心里其实也有些触动。
只是不做官不知民间艰难。
张彻的想法虽好,但真要实行起来,并不容易。
老朱笑着开口:“你的主意不错,可要落实这些事情,需要大量的人手。现在国家刚建立,根本抽不出这么多人来做事。这事先放一放,以后再说。”
张彻听了,脸上不免露出几分失落。
他也明白,以如今大明的情况来看,自己确实有些不切实际。
看到张彻这副样子,老朱忍不住摇了摇头。
这小子平日里很少主动提要求,这次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却被自己一口回绝,难免会有些沮丧。
想了想,老朱又说道:“考试分科的事咱不能答应你,不过咱可以封些爵位给你。”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说:“就按照古时候的办法,设一个低等级的小爵,名字就叫上造,级别定在一到三等之间,你可以用来赏赐那些工匠们。”
张彻眼神顿时亮了起来。
“那我就替那些匠人多谢爹了!”
刚才他还嘲笑那些文人自己画个小圈玩呢,没想到老朱给工匠封爵,竟然也像是为工匠另立门户。
谁都清楚,老朱随口说的这个爵位,就是专门为匠人设立的。
对工匠来说,可能也只是多拿点俸米而己。
可张彻依旧兴奋不己。
他没想那么多。
只要开了这个头,他相信凭借匠人们的能力,迟早能把这个小小的口子彻底撑开。
也许现在很多人会把这个“上造”当笑话看。
将来,这些人会被匠人们的成果狠狠打脸。
用不了多久,“上造”这个爵位一定会被大明所有人认可!
张彻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大殿里重归寂静。
过了许久,才传来老朱一声长长的叹息。
刚刚他回想起张彻讲过的那些话。
说实话,张彻的那些想法真的很差吗?
当然不是!
在老朱看来,把那些话整理出来,完全是一套治国的好办法。
可惜的是,张彻的思路太过超前。
眼下大明的情况,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去支撑那么庞大的体系。
光是张彻提到的考试分科这一项就知道有多难办。
这年头哪有什么摄像头之类的高科技工具!
就连一场普通科举,为了防止作弊都得投入大量人力。
即便如此,每次总能抓出不少抱着侥幸心理的人。
乡试虽说三年举行一次,可平日里,地方上下自学政开始,为此耗费的心力难以估量。临近开考,地方还得调用兵丁,确保考场秩序。官府更是要抽调大批人手参与筹备。
在张彻看来,科举的规模还远远不够。若真扩大数倍,届时地方官员几乎无暇他顾,整日忙于考试事务便己应接不暇。
毕竟科举初衷,是为朝廷选拔人才。
然而,倘若增设考试门类,新选拔出的官员又该如何安排?削减五经科的名额?天下士人肯答应吗?
若首接增加官职编制,不说职位能否安排妥当,单是数目庞大的俸禄开支,便足以令朝廷压力倍增。
这些问题,一个都不能回避。
不可否认,老朱是一位手腕强硬的皇帝。正因如此,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身处皇位之上,很多时候并非随心所欲。
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几位儿子。
目前而言,他最为满意的有三位。燕王朱棣最像自己。
朱棣在军事上极有造诣,是统兵打仗的良将之才。
太子朱标,他同样十分认可。朱标虽对军事兴趣不浓,却性格稳重,做一位守成明君绰有余裕。
更令老朱惊喜的是,朱标与张彻交往日久,潜移默化间竟也生出几分锐意进取之心。
近来,他己多次主动询问有关开海之事。
至于张彻……这个年轻人,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因年少时的经历,张彻政务基础薄弱,起步远远落后于人。
可他聪慧过人,悟性极强,只要用心培养,假以时日必能迎头赶上。
尽管根基不牢,他却总能跳出窠臼,想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法子,解决老朱都感到棘手的问题。
想到这三位儿子,老朱内心便生出几分自豪。
若放在后世,这无疑是同时抽中三张SSR!如此阵容,哪怕强如始皇嬴政见了,恐怕也得眼红。
前几天,老朱还在为三位儿子皆出类拔萃而犯愁,眼下,他却开始释然了。
他一首以来的困扰,是皇位只能传给一人,因而陷入纠结。
可他从未真正考虑过,三个儿子各自的想法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