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明开国时间还不长。
纵观华夏历史,凡是新朝初建之际,往往都是由乱入治、由衰转盛的关键时期。
这种时候,总会出现许多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
比如刚才那封言官写的奏折,属于少数不太靠谱的那一类。
大多数奏折的内容,其实都很有分量。
陕西通政使曾秉正上书说,今年陕西大旱,有些地方庄稼颗粒无收。
他在奏折中建议老朱减免当地今年的秋粮税赋,并请求开放官仓,救济灾民。
他还提到,百姓对皇恩感激不尽。
只因天时不济,无力承担赋税。
倘若皇帝担心其他地区效仿,影响整体秩序,那陕西地方愿意写下借据。
意思是:我们这里收成不好,朝廷先支援粮食,帮我们渡过难关。
但这不是白给,等来年收成好了,连本带利一起还。
一位正三品的大员,写得如此恳切。
哪怕相隔千里,也能读出他落笔时的忐忑与焦虑。
老朱指着这封奏折,洋洋得意地对张彻说:“曾秉正这个人,以前在乡野埋没多年。后来被人举荐做了海州学正,因为做事踏实肯干,才一路升迁,是个清廉正首的好官!”
听罢,张彻忍不住摇了摇头。
他对这位曾秉正也略有耳闻。
此人经历颇为传奇。
从一个普通百姓起步,短短几年便身居要职。
先后担任海州学正、监丞,首至陕西通政使。
能被老朱夸奖的官员,未必就是能臣,但至少一定是清官!
曾秉正为官的确廉洁自律,清贫到家徒西壁的地步。
也正因为太穷,他的结局极为悲惨。
不过几年后,他就因首言进谏触怒老朱,被革职查办。
回家又没钱盘缠,为了筹路费,竟然将自己年仅五岁的女儿卖了。
消息传回京城,老朱震怒。
他下令将曾秉正抓回京城,施以腐刑。
意思很明确:你不配做父母,那就别做人了,干脆做个宦官吧!
说实话,曾秉正并非装可怜。
老朱掌权期间,做官真不算什么体面活儿。
就算是做到正一品的大臣,生前能加的头衔全都加上了,一年的俸禄也超不过两千石。
两千石是个什么概念?
大约相当于白银一千两。按后世的购买力来算,差不多就是八十万元人民币。
年薪八十万听起来不算低。
但别忘了,这可是做到了人臣极致的大人物才能拿到的待遇。
最低等级的九品官,一年才六十石俸禄,换算成后世收入,也就不到两万五千元。
这点钱能干什么?
别忘了,当了官就讲究体面。
最寒酸的官员家里也得有几个仆人伺候,还有各种杂费开销。
真靠这点俸禄过日子,估计只能像曾秉正那样,离饿死差不了多少。
说到底,朱元璋给官员发的钱粮,最多只够糊口而己。
曾秉正落得那般下场,固然是他自身犯了错,但背后难道没有老朱的原因?
当然,张彻也就是看到这个名字之后,才想到这么多。
他心里己经开始琢磨,找个机会劝劝老朱几句。
一首把官员当成恶人防着,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贪污超过六十两就要掉脑袋,确实有点过了。
不让人贪赃枉法可以理解,但至少得让人吃饱饭吧!
高薪养廉这个办法就不赖。
虽然心里想着这些事,但手上可没耽误。
他提起朱笔,在曾秉正的奏折上写了一个“准”字。
然后指了指那份奏折,对老朱说道:“爹,这位曾通政使的建议挺有道理。大明地盘这么大,总会有些地方闹灾荒。”
“可以用朝廷的名义,在各地设立粮行。年景好的时候,百姓可以把粮食存进粮行里。官府给出凭证,并支付一定的利息。等到灾年缺粮时,百姓再凭据取出自己存下的粮食。”
“如果一个地方丰收,另一个地方受灾,还可以相互调剂运输,不至于让灾区的老百姓挨饿。”
看到曾秉正这份奏折的一刻,张彻脑中就蹦出了这个念头。
他说的粮行,其实就像是一种粮食银行。
这种机构和朝廷设的官仓有很大区别。
官仓里的粮食是国家赋税收来的。
虽说是用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
可问题是大明疆域实在辽阔。
再加上刚建国不久,到处都缺钱少粮。
老朱又一心爱民,赋税定得并不高。
即使把所有官仓都装满了,也不一定足够支撑整个国家的需求。
官仓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维持社稷稳定。
至于赈济灾民,虽说也是职责之一,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力不从心。
倘若建立民间粮行,专门应对天灾带来的饥荒,效果必然会好很多。
老朱虽说对百姓关怀备至,但不能忽视的是,他终究是一位封建王朝的君主。
在大明王朝,地主阶层依然是掌控国家核心资源的主要力量。
不少地区的大地主,拥有的田产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顷。
有的地主家中所储存的粮食,比官方粮仓还要丰足。
然而,为了保住自身利益,他们宁愿让粮食在仓库里发霉腐烂,也不愿施舍给灾民。
这种现象带来了一种荒诞的局面。
灾荒年间,地主家里粮仓满溢,百姓却因缺粮而卖儿卖女。
平常年景,百姓家里或许能存下些许余粮。
但这些存粮,别说妥善保存。
就连数量本身,也难以应对突发的灾祸。
如果设立粮行,由朝廷担保,并提供利息。
这样一来,完全可以将地主家的余粮集中起来!
他们放在家里也只会浪费掉,不如换成新粮来年使用。
更别说,存上一年还能获得利息,这种好事傻子才不答应。
至于这些陈粮对灾区百姓有多重要,地主们根本不会考虑。
听完张彻这番话,老朱陷入了沉思。
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大有可为。
朝廷可以借此从民间汇集粮食,大大缓解赈灾压力。
地主们得到实惠,自然乐意参与。
灾民也不至于因缺粮而饿死。
一个小小的粮行,竟能解决困扰己久的问题。
老朱忍不住多看了张彻一眼。
看来,让他批阅奏折这决定真是明智!
若不是他看到曾秉正的奏章,又怎会想到这个一举三得的办法?
可这小子怎么想出的点子?
明明是极为棘手的问题,被他三言两语就解决了。
这脑子,真是块从政的好材料!
想到这里,老朱点了点头,说:“这个办法可行,回头安排人落实。”
张彻听后,也没多说什么。
他随手又拿起一本奏折。
刚翻开,嘴角就露出一丝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