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明皇帝

2025-08-24 3938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对大月国的兵事胜利,证明了皇帝庄复兵事改革的成功。

故此,皇帝很是高兴。

他下令减免明年的田租赋税。

申纪二百三十五年。

长安再次雪落。

皇帝庄复看着大雪落地,向着尚书台的属官询问:

“今年的百姓可受到灾害?”

“回陛下,司天监的官员预警了此次雪灾,故此没有百姓受到灾难。”

随着历代司天监的长官被放逐,司天监不得不加强了其业务能力。

他们随着行商寺的官员行走于大申各地,在海岛,雪原,高山之上,都有其观测的驻地。

他们进一步完善了历法,更迭了星象的观察方法。

所以这一次,他们精确预警了此次雪灾。

所有的百姓,牲畜都被提前安置。

“那便好。”

皇帝庄复现如今己然五十岁了。

自从兵事改革完成之后,他的雄心壮志便随之消散了。

他将国家之事,大多交付于太子手中。

“太子啊,你今年多大了?”

未央宫中,皇帝召来了太子庄延。

庄延听闻此,便恭敬回答:

“儿臣今年二十八岁了。”

“二十八岁。”皇帝微微叹了一口,他不知道还能活多久,或许明年,也或许十年之后。

“越禹两地南方,尚且有大多数的蛮夷,不知道你该如何处理?”

“父皇,那些蛮夷多未曾开化,部落之中尚且茹毛饮血,将其册封为大大小小的酋长,如同星罗一般分布。”

越王庄田前些年,征发了二十万的蛮夷,修建军事工程,便给他了他启发。

庄延认为,可以通过酋长,征发蛮夷,打通滇禹两地的交通。

至于山川险峻,道有毒蛇,瘴气,那是蛮夷的事情。

在大申眼中,蛮夷便是蛮夷。

“蛮夷会听从的吗?”庄复盖着毯子,微微起身,看着舆图。

“我们控制了越禹之地的两大粮食产地,现如今,蛮夷中便缺少粮食。”

太子庄延以为,可以动粮食和刀剑,驱赶蛮夷为大申效命。

他更是认为,日后大申的大工程建造,都可以驱使蛮夷效力。

皇帝毕竟是爱民的。

对于一些苦役劳命之事,并不用申人。

皇帝并不反对,他便让越州和禹州的长官呈递上书信,议论议论是否可以。

两地的长官,很快便回复。

蛮夷的酋长并不能拒绝大申的要求。

于是,蛮夷便被征发,打通滇禹两地的交通。

皇帝庄复雄心渐渐失去,他终日沉迷于声色中。

“朕躬身为国如此,难道还不能享受享受吗?”

皇帝呵斥臣子的劝谏。

他并不认为皇帝沉迷声色中,便会误国。

因为他的耳目仍旧清晰。

他每天还是留有一个时辰处理政务的。

与此同时,他也让太监和尚书台的属官,轮流为他处理政事。

皇帝想着巡游天下,但是他的身体渐渐不好了。

他担心于半道驾崩,便熄灭了巡游天下的心思。

“父皇,为何不去兵家太学看看呢?”

太子庄延担忧皇帝的身体,便提议让他去兵家太学看看。

这毕竟是皇帝的心血。

“一切皆有规章制度,何必去看呢?”皇帝并不在意。

兵家太学早就不是他的白月光了。

还是沉迷声色中好。

但是他也知道,耽误国家大事不好,便让太子行使监国的权力。

“不行,朕还得告诣太庙。”

皇帝庄复惊醒过来。

岂能因为沉迷声色,而忘记了祖宗呢?

于是他便沐浴戒斋三日,在太庙祭祀了隆重的祭祀仪式。

“父皇,太祖皇帝,列位祖宗,后世子孙复前来祭祀。”

庄复便说着他的兵事改革。

这是他一生最为引以为傲的地方。

他不仅仅主导了兵事的改革,更是建立军官的培养体系,并且在有生之年,见证了其成果。

他一边焚烧着祭文,一边说道:

“太祖皇帝,你当初亲自带兵,不过一个将才罢了,还有高宗皇帝,还有父皇,身为皇帝,怎么可以亲自带兵打仗呢?”

庄复洋洋得意起来,认为历代的祖宗都不如他。

他不过坐于长安中,便决胜于千里之外。

历代的皇帝,谁人可以比得上他?!

他自认为,没有人可以比得上他。

言说了一番之后,庄复便恭恭敬敬地朝着祖宗牌位磕头,而后便返回了皇宫中。

长安雪落又一年。

现如今,到了申纪二百西十一年。

庄复统治天下二十年了,他如今五十五岁了。

太子庄延也有三十八岁了。

皇帝再次召集了太子庄延。

皇帝庄复看着太子的面容,有些苍老了。

“太子,你做太子多少年了?”他记得他做了二十年的太子。

太子庄延便恭敬回答:

“回父皇,儿臣做太子二十一年了。”

庄延在二百二十年被册封为太子,到现如今,便是二十一年。

皇帝庄复便笑了起来:

“朕做太子二十年,你比朕多做了一年的太子。”

太子庄延便看向他的父皇,真是老来变顽童了。

“太子啊。”皇帝继续说道:“我的父皇曾经教导朕,现在可以动乱申家的,便只有后族和外戚了。”

“所以世祖皇帝说,若是皇子年幼而继位,便要赐死她的母亲。”

庄延听闻此,便惊恐地看着皇帝。

“君王若是因为感情而废国事,这是可笑的。”

太子庄延便恭恭敬敬地聆听。

“兵家太学兴起,大批的将帅之才进入军队中,所以因为军功而封侯的将领,待他家族三世的时候,便要罢免他的爵位。”

“罢免他爵位的同时,也要给他赏赐。”

皇帝教导太子,便是可以使其一人富贵,却是不可以使其家族成势。

“我前段时间曾听闻邓氏言,邓氏不可辱,他以为,他是皇帝吗?”

邓氏,追随世祖皇帝平定了天下,故此受封为彻侯,封地为南阳郡,尊荣一时。

前段时间,邓氏族人与人发生口角进而斗殴,郡尉府派遣官兵捉拿的时候,那族人便说:

邓氏不可辱!

官兵由此惊怕,不敢轻易捉拿,便上报至太尉府,而后太尉便言禀于皇帝。

皇帝便以其恐吓官兵为理由,下令剥夺邓氏的爵位。

“军功受爵之族,多有轻慢之心。”

皇帝告诉太子,爵位不可以一首增加,要每隔一段时间,便要将旧有的爵位废黜。

一个爵位,不可以使其占据三代百年。

“这便是当年太祖皇帝所说的,不可使其成为祭树而不可砍伐。”

皇帝庄复认为,行商流动而天下富裕,而爵位,也要流动。

“族大,便会谋求家族的利益,想必国家的利益便会被其置于身后了。”

“儿臣听命。”

皇帝庄复和太子庄延说了很多。

太子便有些担心皇帝的身体状况。

第三天,皇帝感觉到了自己生命力的逝去,他便于建章宫中,召集太子,三公诸卿,嘱托于国家大事。

“父皇。”太子大哭。

“皇儿啊皇儿,朕要追寻世祖皇帝而去了。”

庄复笑说道,他对于死亡,并没有任何的畏惧。

夜,帝崩于建章宫。

天下素缟,皆同悲。

……

明皇帝讳复,世祖光武皇帝太子也,母曰阴皇后。

帝少时聪慧,尝就学于太学,策论文章皆甲等,世祖亲校之,悦。

遂令帝常伴其左右,授于国家之大事。

世祖尝著麻匪之祸,示之以帝,面问其策论。

帝对曰:

“蛮夷贿君王以名声,求其所取,若君王不能察,则有殃国之祸矣。”

世祖大悦,曰:

“汝当为我申家贤君也。”

时关中大雪,帝为太子,代天而慰民。

亲解衣裘,披于寒者躯,与民同居,三月不归家,遂有圣贤之名。

帝少时有壮志,及世祖崩,即皇帝位,欲变兵家之事。

帝曰: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以不察也。兵家故事,岂能用于今世?”

“申有万万众,然无统帅之才,可乎?”

朝臣不能对,所以建兵家之太学,欲育统兵之帅才,自此以后,良将如泥沙,俯首可拾。

因兵家太学之事,所以诸子之太学皆立。

二百二十五年,羌人叛乱,扰我申民。

帝令兵家太学者窦程,将十万新兵而击之,败羌人。

帝大悦,赏赐三军,封程为彻侯。

效州之刺史故事,乃分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都督五方之军事,建军而使其循制度。

国之兵锋渐锐。

二百三十二年春,大月国不臣,兴兵伐我。

帝发新兵六十万众,令兵家太学者庄田,邓法,梁程,及姜王庄拓将兵而伐。

蛮夷不能敌,大败之。

帝悦曰:

“兵事成矣。”

及驱大月人,置越禹二州,以为西疆之粮仓。

帝告诣于太庙,历数其功勋,曰:

“朕之功绩,胜祖先远矣。”

遂使太子监国,专于兵书著作之事。

二百三十九年,邓氏乱法,废其爵位,贬为平民。

帝曰:

“傲法之军功者,不可以不察也。”

……

二百西十一年,帝崩于未央宫。

赞曰:

申之兵家制度,由此而创,国之兵锋,所向披靡,武功之盛,前所未有。帝以兵家而彰武功,西海宾服,莫有不臣。

周之武王未能及也!

壮哉!

——《申纪三百年·明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