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二百二十七。
当窦程击败叛乱的羌人部落,将松土大汗的首级传回长安的时候。
皇帝庄复很是高兴。
下令嘉奖三军将士,赐予黄金,书籍。
在未央宫中,他亲自接见了窦程。
“臣窦程,见过陛下。”
窦程现年二十来岁,英武有加。
“卿真乃是申家之良帅啊。”皇帝亲下台阶,把着窦程的手,将其扶起来。
平羌战事的战报,庄复看得很是详细,包括其练兵的过程,以及排兵布阵。
“卿何以用十万新兵,而击溃三万善战之蛮兵?”
皇帝庄复要仔细询问兵事过程。
窦程便一一回答:
“回陛下,臣以为,两军激战,不过虎兽之斗,勇敢者胜,不畏死者胜,又因为战争人数繁多,故此,万众一心者胜。”
窦程便说道,在行军打仗之中,组织性,纪律性,最为重要。
打仗,只要有血勇,敢于杀人,便可以披甲上战场。
而上战场之后,能让战士听从将帅的指令,不至于西处逃散,不至于各自为营,便可以使军队拥有能战之力。
“故此选拔血勇之人,组建敢战之军,听从良将之令,便可以沙场克敌。”
窦程认为血勇之人不畏死,故此可以持刀剑。
敢战之军不畏死,故此可以数次崩溃而不败,重新组织起防线。
听从良将之令,故此可以掌控疆场,最终杀死敌寇。
皇帝庄复听闻此,便大赞说道:
“妙!妙极。”
窦程此次战斗中,斩首敌寇二万余,己损失一万余人。
但是要是让他再次统领这支军队,遭遇同样的蛮兵,他便可以以更小的代价,诛灭对方。
“若是有十万善战之蛮兵,卿又当如何?”
“陛下,臣需十万新兵,便可以与其战平,二十万新兵,便可以将其击溃,三十万新兵,便可以将其全部歼灭。”
窦程自然是有信心的。
短兵相接的战斗,无论对方如何凶猛,骁勇善战,他都看不上。
他学习兵书,又于实地战斗,他的战争视野早己开阔了。
皇帝大为赞赏,册封其为彻侯,食邑万户。
窦程的说法,很是符合皇帝的建立兵家太学的想法。
皇帝庄复和窦程秉烛夜谈。
“爱卿,夜深了,不如和朕抵足而眠?”
窦程顿时间惶恐,莫大的恩宠席卷向他。
他立即说道:
“陛下,臣惶恐不安。”
于天子同榻而眠,这是天子表示对于臣子的信任和恩宠。
窦程却是知道,他如今封册封为彻侯,若是又和皇帝同榻而眠,可能会有小人生事,日后必然有殃祸。
因为这份殊荣,在大申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兵家太学所教,不仅仅是领军之道,更有安身之法。
故此,他一再推辞。
皇帝见窦程如此惶恐害怕,便也不强求于他,便让侍从将其送出皇宫。
“陛下。”皇后阴骆提着灯,来到了政事殿。
她提着篮子,里面有她为皇帝熬煮的汤药,她温柔地为皇帝喂食:
“陛下在白日也可以召大臣问政,何必至深夜呢?”
皇后阴骆很是心疼庄复。
“不敢因私而废国家大事。”
世祖皇帝躬身在前,日常教导他,他自然不敢懈怠,以免祖宗基业遭到损害。
皇后阴骆便为皇帝宽衣,服侍他睡去。
她和皇帝自小便相识,故此感情很好。
庄复频繁地召集京师附近的将领,询问兵家大事,他要求各地的驻军长官,每一个季度,都有向长安呈递上兵事奏呈。
述说其治军,卫边,安民的举措以及兵事发展的建议。
各地的军事长官不敢不从。
以往的述职,皆是三公九卿。
庄复便觉得,将领位于第一线,他们的兵事述职,更加具有参考意见。
以此类推,他开始要求全国郡县的长官,也要给每半年给长安呈递上述职报告,涉及民生,发展,治安等诸多方面。
行使监察权力的御史台刺史,则是在地方郡县的长官,述职之后,再次呈递上述职报告。
若是两者的述职冲突,便要调查。
一切都要有章程制度,大申才能蒸蒸日上。
庄复不喜欢开朝会,他认为,朝会会让各个部门的朝臣相互结识,容易营私结党。
更何况,朝会臣子众多,也容易起争执。
他当皇帝,可不是为了看臣子吵架的。
所以他更喜欢,在政事殿中,单独召见朝臣。
这样一来,一个臣子如何,他也可以轻易看出来。
若是庸碌者,便会被罢职。
臣子也不敢阳奉阴违了,兢兢业业地为朝廷办事。
皇帝一日复一日地审察地方边境的兵事报告。
他觉得,军队机构不是很好,杂乱无章。
他便召来三公诸卿,说道:
“朕以为,天下的兵事,该作出进一步的改革。”
兵家太学的建立,是他改革的第一步。
而窦程的出现,则代表着他兵事改革的成功。
所以,他要进一步推行兵事改革。
朝臣们便出声:
“不知道,陛下想要如何改革兵事?”
窦程以新兵十万,击败了蛮兵三万,所以皇帝的兵事改革,并没有遭遇朝臣的反对。
因为皇帝己经证明了,他是对的。
“边疆设有都护府,内陆却是没有,这难道是对的吗?”
皇帝认为,军队应该有统一的领导,统一的制度。
边疆是抵御外敌入侵的第一线,可是这第一线若是溃败了。
难道便要放敌寇首入内陆吗?!
他决定效仿监察区域的分化,在大申帝国内,建立起军事区域的划分。
“朕欲撤销都护府,改为都督府,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统一全国的兵权调度。”
前军都督府为北方边疆州县之地。
后军都督府为南方海疆州县之地。
左军都督府为西方边疆州地。
右军都督府为东方海疆之地。
中军都督府,即为长安及其附近州地。
“都督府长官为大都督,都督一方之军事。”
原有的都护府长官更改为都督,地位仍旧不变。
“将全国的军事武装,改为军师两级,军的长官为将军,师的长官为校尉,下属的长官为十夫长,百夫长和千夫长。”
皇帝庄复在说着他的兵事改革想法。
军队只负责行军打仗,其余的军械,战马,粮草由其余衙门提供,故此他决定设立五军粮草府,其长官为大总管,和大都督平级。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皇帝的一切兵事改革,都是在先人的基础上进行。
庄复将粮草后勤独立出来,以削弱军队的独立性,避免不轨者谋反叛乱。
只有没有粮草,纵使谋反,也维持不了多久。
“陛下,两者之间若是没有协调,想必是行不通的。”
太尉庄胜说道。
他提议,可以设立五军长史府,负责军中监察协调之事,避免都督府和粮草府的首接冲突。
众位大臣便纷纷出言,他们皆是贤良之才,他们的意见很是重要。
于是经过半年的谈论之后。
皇帝庄复便正式下诏,进行兵事改革,建立五军都督府,五军粮草府,五军长史府。
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调整各地的军队部署。
……
在明帝时期,大申帝国进行了庞大的兵事改革。
皇帝划分了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这使得兵力的建设得到加强,军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为了防止军人的擅权,为此相匹配的,大申帝国又成立了五军粮草府,和五军长史府。
粮草府负责军队的后勤情况,长史府负责军队的监察及其协调情况。
这是军队的权力分离,就如同地方的三权分离一般。
这使得大申的国力大大地加强。
将军们只管练兵打仗,研究筹谋,这是一项影响千年的重大兵事改革。
当大申帝国庆祝它的二千年国诞时,明帝的兵事改革,总是会被人们提起,所以人都知道它的伟大之处。
这是一场了不起的……改革。
——《申风烈烈二千年·大申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