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皇帝和太子

2025-08-24 2995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未央宫中。

烛火在焚烧,皇帝庄柱问奏于太子庄复。

想要教给他更多的治理国政的经验。

“太子啊,你从这次赈灾中,学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太子庄复听闻皇帝称呼他为太子,便知道,此时是君臣对奏的时候。

这一刻,没有父与子,只有君与臣。

太子庄复便将救灾的过程的事情一一讲述,从官员,从百姓。

“官员恪守其职,百姓感恩于朝廷,这想必是国学兴起所致。”

太学,郡学,县学兴起,几乎所有的国民都读过一两年书。

知道一些微言大义。

所以他认为,官员恪守职责,便是因为读过书。

在大申,官吏和民生息息相关。

吏清而民生好。

“所以太子以为,天下官员出自太学,便皆清廉?天下的百姓学于县学,便皆清白?”

听闻皇帝的言语。

太子庄复便有些惶恐:

“复学识浅薄,请陛下教我。”

皇帝庄柱便从太祖时期的政策讲起。

“太祖皇帝时期,迁徙地方豪强,所以地方没有豪强欺压,百姓安居乐业。”

“到成皇帝时期,地方便没有了豪强,故此迁徙令便停止了。”

“太子以为,现在地方还有豪强吗?”

太子庄复便回答:

“旧的豪强没有了,新的豪强便出现了。”

那便是自县学兴起之后,一批批策试出身的学子。

便是现在的耕读世家。

大申朝廷大半的官员,皆出自两京太学。

所有百姓富足之后,皆送其子嗣入郡县之学,期许后续可以进入两京太学中,出为将,入为相。

“可是父皇啊,天下的学府,皆是历代皇帝所推行的。”

太子庄复问出了他的疑惑。

太学,郡县之学,是历代皇帝推行的政策,大申也由此而富裕强大。

但是皇帝现在的意思,国学会导致申家宗庙的倾覆。

“岂不听闻,君以此兴,君以此亡?”

皇帝庄柱说道。

既然是教导太子,他便不会因为太子的回答而愤怒。

“一代的恩惠,不会流传至三代。”

“一世的恩泽,也不会影响至百年之后。”

“王蛟的教训仍在眼前,当初他摄政的时候,难道不忠诚吗?可是后来,他还不是篡位称帝了?”

“王蛟出自太学,当初有着儒家圣人的称呼,如他这般的人,都忍不住觊觎皇权,更何况天下人呢?”

皇帝庄柱侃侃而谈,他告诉太子庄复。

现如今,世事变迁,各地的人口充盈,迁徙地方大族,己经不是上策了。

反而可能加剧地方争夺土地的冲突。

旧的豪强去,新的豪强便出现。

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所幸,这些耕读世家,底子浅薄,并不如过去的豪强一般,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父皇,又该如何?”

君臣父子的对奏逐渐融洽。

面对太子庄复的询问,皇帝庄柱便说道:

“他们所依仗的,便是在朝廷为官,故此,朝廷之中,父与子,子与孙,不可以同朝为官,使得权力不可继承,权力中断,便难以维持。”

皇帝说道,地方的耕读者,若是代代为官,想必会成为大族,成为大族,便会为自己的族群打算。

便会将申国的利益置于自己家族的利益之后。

王蛟一人,图谋的是一时,容易让人发觉。

若是大族,谋取的是百世万代,他们申家的宗庙总会被其所窃取。

因为一时之谋,终究会被当世之君察觉。

但是百代之谋,却是最难被察觉的。

“复儿,若是王蛟不篡位,想必他会成为周公旦那样的臣子了,他的后人世代为高官,申家的宗庙便岌岌可危了。”

“申家的宗庙倾覆,决然不可以决定于臣子的良心中。”

“田氏代齐便是这般的百代之谋,若是有臣子代替天子实施恩惠,他想必是要做这般的百代之谋的。”

“身为君王,不可以不警惕这般的臣子。”

庄复听闻此,便有些悚然。

以前有田氏,想必以后也会有田氏,挟民心而夺取君主之位。

像是王蛟这般的臣子还好,野心显露无疑。

但是田氏这般的臣子,却是难以察觉了,若是篡位之时,正是昏君,岂不是天下顺从?!

“当年太祖皇帝言,树大而为祭者,不可伐也,学子入朝为官,不也是这般吗?若是其数代于为官,不也是会成为这般的祭树吗?”

“所以,不可以使其治理乡里之地,北人当为南官,南人当为北官,后世应该成为定制,不可以更改。”

太子庄复听闻此,便有些欣喜说道:

“想必父皇推行长安官话,便是为了如此吧。”

乡声不同,异地为官,虽然可以手书,但是沟通的效率便低下。

所以皇帝便推行长安官话。

“父皇,既然如此,为何还推行天下的郡县之学呢?不如关闭。”

太子庄复此时听闻,便想着要关闭天下的郡县之学,以免奸佞之子从其生出。

“人岂能因噎而废食呢?”

皇帝庄柱对于天下之民,还是持着正面的态度的。

当年太祖皇帝开太学,便是为了使民开智,他又岂会行如此倒退之事?

“郡县之学虽然会出奸佞之人,但是更多还是贤良之才?这是不可以废黜的。”

太子庄复听闻此,便言说知错。

“刀剑虽然会伤人,却是也可以抵御敌寇,君王若是不能用人,便会导致奸邪滋生。”

“所以,才会有历代君王的制定典籍,以帮助后世的碌碌君王。”

君臣父子,对奏多时。

己然至深夜了,皇帝便让太子回去休息了。

太子庄复望着满天的星辰,此次的讲政,让他茅塞顿开。

对于一些国政问题,他看得更为清晰了。

他一定会成为制定典籍的明君,而是不遵循制度的碌碌君王。

……

帝召太子复对奏,论以军国之大事。

帝曰:

“天下何如?”

太子曰:

“为官者廉,为民者良,此教化之所致太平天下也。”

帝曰:

“不然,愚钝者觅食为生,肉食者权谋为职。”

“世无豪强,当有大族,此耕读世家也!不可使其成祭树而不可伐也。”

帝引太祖皇帝书,言于太子。

太子惶恐,曰:

“当如何?”

帝曰:

“不可使其三代为官,积权垒势,行田氏故事。”

“不可使其乡里为官,威压百姓,行昔者豪强故事,故此正音韵,使北人之南,南人之北,异地为官也。当为典范,后世循之。”

帝又曰:

“王蛟故事,危在一时,不足为虑;田氏故事,危在后世,为君者,不可以不察。勿使田氏故事,颠覆宗庙。”

帝又曰:

“恩泽之惠,不及百代之后,勿以恩泽施民以为恩。”

“代代施恩,方为恩泽。”

太子以奸佞之臣皆出于国学,欲废之。

帝曰:

“刀剑傍身,可以御敌,不可以因伤而废刀剑之事。”

帝又曰:

“贤明之君制典范,中庸之君循制度。为君者贤,则臣子贤,为君者昏,则奸邪滋生。”

至深夜,烛火萤萤。

奏罢。

——《申家春秋·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