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便到了申纪西十二年。
天下藩王的子嗣都进入长安求学,天下越发的稳定。
大申蒸蒸日上。
庄衡召开宫廷夜宴,在宴席间,告知那些藩王子嗣,让他们修身养性,不可胡作非为。
诸世子皆受教。
在他们来的时候,他们的父王母亲便告诫过他们,不许任意妄为。
在长安好好读书。
他们年纪不大,十岁到十三岁左右。
他们进入了长安,便不被允许外出,一年两次的假例,才准许回家。
而藩王没有皇帝诏令也不允许离开封国,封国的官员也由朝廷委任。
庄衡在国力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推进郡学,至于县学,便那要他后世的子孙推进了。
他秉承着太祖皇帝遗训,养天下百姓,使得百姓富足之后,便是为百姓致万学,让他们有学识。
造纸业再次大力发展,印刷业也开始兴起。
庄衡感到了官员的缺失,专业能人的的稀少,他便入太学中,召集诸位学子,问策于学子。
该如何使得粮食稳定增产?
该如何治民?
该如何治理边疆?
又该如何防范水患,匪患,灾患。
庄衡的问题太多,诸位学子的人数也太多。
便有侍从建议,不如将问题写于纸上,问策诸学子于纸面。
庄衡便觉得这个提议很好。
他便让丞相府的人去督办此事。
一个月后,太学中有三百名学子参加策试。
庄衡从中挑选出优秀者三十名,参加者都有赏赐。
庄衡便和那些学子交谈数日。
“天下英才,皆入吾彀中。”
他实在不敢想象,若是在天下郡学中推行策试,又会有多少的英才出现。
若是在县学呢?
庄衡仿佛看到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大申盛世。
他将三十名学子派遣各地,或到地方郡县,或到边疆都护府,只有知晓地方民生,才可以作为日后的三公诸卿。
学子们听闻皇帝的勉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背起了行囊,前往大申各地。
他们之中,大多为当年追随太祖皇帝臣子的后裔,但是也有些寒门子弟。
太学策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天下人读书的心愿。
前有皇帝在郊外赐书于民,后有太学策试。
大多数人都明白了皇帝的发出的信号。
庄衡要开始以才学选官。
但是有些人,又开始其他的举动。
河内郡,有学子朱详于冬日里卧冰为母求鲤,他的名声开始宣扬,并开始在长安城中听闻。
地方的郡守上书于长安。
“这是天下闻名的孝子,为了他的父母,甘心忍受冬日的刺骨寒冷,不管生命的危险。臣听闻上古时期,便有这般的孝子。”
“人子孝而家和睦,家和睦便天下兴,这般的人,难道不应该成为父母官吗?我想这是不对的,我大申当以孝治天下。”
丞相府的官员不敢定夺,便转呈给皇帝。
如今天下官员的人选,都要经过御史大夫府的审察,只要人品没有问题,才能不是很差劲,便可以被地方举荐为官了。
但是最后关头,还要皇帝的准许,皇帝还会再次派出侍御使审察。
“河内郡守是谁?”庄横看向奏呈,问向左右。
左右便照例回答:
“河内郡守是李冲。”
“他也敢妄议大申国策?把他改任到岭南为官。”庄衡冷然说道:
“使子女在冬日里卧冰,这样的母亲便是不仁,让母亲处于不仁的名义,这样的儿子便是不孝。”
“一家之人,不仁不孝,又谈何治理天下,这便是舜的兄弟和母亲。”
“孝顺是为人的基本道德,若是当孝顺放置于明面的时候,想必是有人要用孝顺谋取利益了。”
当皇帝的旨意来到河内郡守府衙的时候。
郡守正在洋洋得意地讲述着另外一则孝子的故事。
那便是杀子养母。
这是他为另外一个学子推荐的理由。
“天使到!”
郡守府衙内,所有人都惊喜起来。
想必没有皇帝不喜欢自己的治下出现如此孝子的听闻吧。
他们便赶紧出来迎接旨意。
“郡守李冲,妄议国策,徙岭南桂林郡为官。推荐之学子,杖三下,以示惩戒。”
李冲顿时间感觉黯淡无光,只觉得天昏地暗。
耳边传来惊呼声。
皇帝居然不喜欢这样,他要被发配岭南了。
一时间,他眼角流泪。
但是皇帝没有杀他的头,真是仁天子啊。
大申帝国内,准备兴起的孝子故事便中断了。
一些落魄儒生编写的故事折在手中,便只好批判修改后,卖给书店出版,以获取微薄的钱财。
在杀子养母的故事中。
这样写道:
当郭淮将自家的孩子挖坑掩埋的时候,遭到了地方府衙的缉拿,被判处终身苦役。
将自己的孩子作为博取孝名的筹码,这样的人,比起虎狼都不如。
郭淮若是为官,想必会成为齐桓公时期易牙那般的祸乱国家的人。
庄衡接受了来自多面的信息。
便于未央宫中召集三公诸卿,说道:
“近来郭淮杀子救母的故事,你们怎么看?”
众位大臣迟疑,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道:
御使大夫庄原便说道:
“这是不对的,大申不要易牙这般的人。”
太尉章文,丞相王古也纷纷指出,这是不对的。
章文,是雍侯章邯的孙子。
王古,是行商寺卿的后代,承袭爵位敦煌侯。
其他诸卿便纷纷附和。
庄衡便叹了一口,说道:
“你们说得都不对。”
“这是以君王的意志而更改的,若是君王非贤明者,天下便会动乱了。”
庄衡自诩不让,他是贤明之君。
“我大申治国,不当是这样的,若是孝,可以使得大申强盛,那便可以以孝治国,但是这般,想必会出现易牙那般的人。”
庄衡为大申治国定下基调:
“太祖皇帝曾经说道,治国当使百姓衣食无忧,没有外部蛮夷的侵扰。”
“所以太祖皇帝设置司农寺,行商寺,兵器寺,这都是前朝所没有的。”
“大申治国,应该发展一切可以发展的,强大一切可以强大的,富裕一切可以富有的。”
“我听闻太学中,以策试定论分高低,郡县之官,亦当以民生兴衰为考核,若是治下百姓流离,穿着无衣,吃食无谷,当罢其官,免其职。”
“若是起治下百姓富裕,无论如何,不可罢其官,免其职,这样的人,应该成为三公诸卿的人选。”
“大申治国理政,一切当以百姓为度量,后世的君主也应当遵守。”
……
太宗策问于太学,得英才三十。
适河内举孝子之事,触,贬徙岭南。
太宗召三公诸卿议此事。
诸大臣皆曰:
“此非良策。”
太宗谓大臣叹曰:
“非也,此乃君王所致。若非明君,天下危矣。”
“申国治政,当以庶民为度,方可知兴衰。强申之所强,富申之所富。庸官下,能者不可免其职,当为三公诸卿也。”
“此国策,君王不可违。”
太宗远虑,诸臣未能及,皆叹服。
——《太宗治政·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