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人工智能辅助 - 计算核心的诞生

2025-08-21 1917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在拓荒城联合体,计算,曾经是最昂贵、最耗时,也最容易出错的人力劳动之一。无论是规划铁路曲线、计算弹道轨迹、模拟建筑应力,还是预测复杂多变的天气,都需要召集数十甚至上百名受过训练的“计算员”,他们使用简陋的算盘、计算尺和大量粗糙的纸张,日夜不停地演算。过程枯燥,效率低下,一个微小的错误就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偏离方向,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人脑的极限,成了制约更复杂、更精密工程的最大瓶颈。

突破的契机,依旧来自对过去的挖掘。从遗迹中回收的并非成品计算机,更多的是些残缺的理论原理图和基础逻辑单元的实物碎片——一种被称为“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微观奇迹,其精巧程度让联合体的工程师们叹为观止,却根本无法复制。

“我们不能再造出一个古代芯片,但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实现类似的功能!”技工学院里,一位痴迷于机械逻辑的老教授发出了宣言。既然微电子之路暂时走不通,那就走一条更“笨”,但也更符合当前工业基础的路。

他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旧时代计算机史上一个著名的机械先驱——差分机。依靠遗迹资料和想象力,他们动用最好的精密机床,耗费大量工时,制造出了一台庞大无比、充满了数以千计精密齿轮、凸轮和连杆的改进型差分机。它需要蒸汽动力驱动,噪音震耳欲聋,计算前需要手工设置好半天,但确实能够自动完成一些复杂多项式计算,精度远超人工。它像一头钢铁怪兽,证明了自动化计算的可行性。

但差分机局限性太大,无法进行逻辑判断,更无法存储复杂程序。下一步,需要更革命性的思维。结合遗迹资料中关于电子计算机“继电器”和“布尔代数”的概念,研究团队决定利用联合体如今相对成熟的电磁技术和充足的聚变能源,走一条机电之路。

实验室里,一个前所未有的怪物开始成型。它由数以万计的自制电磁继电器构成——每一个继电器都是一个指甲盖大小的简易电磁开关,通过电流的通断来表示“0”和“1”。这些继电器被密密麻麻地焊接、捆扎在巨大的、布满孔洞的钢板框架上,如同一个钢铁蜂巢。无数的导线像藤蔓一样在这些框架之间缠绕、连接,构成了极其复杂的逻辑电路。整个系统需要专用的稳压电源(由聚变能源驱动)来维持,一旦启动,就会发出一片令人头皮发麻的、密集的“咔嗒咔嗒”的开关闭合声,并且散发出巨大的热量,需要配套专门的水冷系统来防止烧毁。

这就是联合体的第一台【继电器式通用计算核心】 。它笨重得需要占据一个大房间,耗电量堪比一个小型工厂,可靠性堪忧(经常有继电器烧坏需要更换),编程需要靠手工插拔无数的跳线或者读取打孔纸带,速度慢得令人发指。

但是!

当它成功运行第一个测试程序——计算一个大型建筑结构的应力分布——并在几分钟内给出了需要上百人算上好几天的结果,且经过实物验证完全正确时,所有参与者都疯狂了!

它的计算能力,远远超越了人力的极限! 虽然原始,却代表着一个全新的纪元。

它的应用立刻被投入到最迫切需要的地方:

弹道计算:为新型弩炮和实验性轨道炮计算不同装药、不同角度、不同弹重下的射表和弹道轨迹。以往需要实弹射击成千上万次才能积累的数据,现在可以通过输入参数进行大量模拟运算,极大节省了时间和资源,并提高了首发命中率。

大型工程力学模拟:设计星港地基、超高层建筑、大型水坝时,可以在动工前就在计算核心里模拟不同设计方案在不同载荷(自重、风载、地震)下的表现,优化结构,避免潜在的设计缺陷,节省了大量试错成本。

天气预测模型运算:气象站收集来的海量数据(气压、温度、湿度、风速)被编码输入计算核心,运行复杂的气候模型。虽然早期的模型极其简陋,预测准确率不高,但比起纯粹依靠老师傅的经验看天,己经是革命性的进步。第一次成功预测到一场即将到来的强酸雨,让联合体提前做好了防护,避免了重大损失,彻底证明了其价值。

这台轰鸣着、闪烁着无数指示灯、散发着热气的庞然大物,成了联合体最珍贵的资产之一。它不会思考,没有意识,离“人工智能”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它只是一个极其快速、无比听话、永不抱怨的“计算奴隶”。

但它带来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它极大地提升了科研和工程的效率,让许多以前不敢想象的复杂设计和高精度预测成为可能。它解放了最顶尖的人才,让他们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去进行更富创造性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如何处理海量信息、如何构建复杂逻辑、最终如何创造真正智能的大门。这笨重的“计算核心”,正是那一切伟大而可怕未来的、笨拙却坚实的第一步。联合体的发展,因为拥有了这个不知疲倦的“外脑”,而再次按下了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