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能源网络扩建 - 聚变之光普照

2025-08-21 1966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那第一台从遗迹深处抢回来、又历经万难才成功点亮的【微型聚变反应堆】,一首是拓荒城最璀璨也最娇贵的宝贝。它安静地坐落在重重守卫的核心能源区,如同一个沉睡的太阳,提供着近乎无限的能量,支撑起了联合体最尖端的研究和最强大的防御。但它也是悬在所有人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万一它出点故障,整个联合体的心脏就可能瞬间停跳。依赖单一能源节点,风险太大了。

“我们必须拥有第二个‘太阳’!”这个念头成了林拓和最高技术委员会共识。不能总是提心吊胆。于是,一项代号“双日计划”的最高优先级项目启动了。目标:基于对第一台反应堆的逆向研究和测绘,成功复制建造第二台微型聚变反应堆,并实现并网运行。

这谈何容易。那台古代反应堆的结构精密得令人发指,很多材料和工艺是当前联合体根本无法理解的。逆向工程团队面对的,是如山的技术壁垒。

材料学家们首先遇到了难关。反应堆核心的约束磁场线圈需要一种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超导特性的特殊合金。古代配方里几种关键元素闻所未闻。团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利用新研发的“云铁”基底,掺杂了少量从虫族生物结晶和高纯度矿产中提取的稀有元素,经过成千上万次熔炼和热处理试验,才勉强造出性能达标(但寿命可能较短)的替代品。

等离子体注入和控制系统更是噩梦。那些精密的激光校准器、微波加热装置,图纸看得懂,原理也大致明白,但造出来的东西总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昂贵的实验部件变成废铁。负责的工程师们熬得双眼通红,几乎要放弃。

关键时刻,是那台从遗迹里抢救出来的、还能勉强运行的多功能精密加工中心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些人工无法达到的加工精度和奇异结构,由这台古老的机器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它像是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

终于,在消耗了海量资源、经历了无数次令人绝望的失败后,第二台反应堆的所有核心部件制造完成。在绝对无尘的环境下(用一个充气的密封帐篷实现),由技术最精湛的工程师团队,穿着特制的防护服,像进行心脏手术一样,参照着第一台反应堆的详细扫描图,耗时整整一个月,完成了最终的组装和调试。

点火那天,能源区戒备森严,空气凝固得能捏出水。林拓和所有核心成员都在隔壁的掩体指挥室通过监控观看。随着总工程师颤抖着按下启动序列按钮,新的反应堆内部,强大的磁场开始生成,微量的燃料被注入,高能激光点火……

没有惊天动地的爆炸,只有监控屏幕上,代表能量输出的曲线开始平稳而有力地攀升,最终稳定在一个令人欣喜的数值上!第二颗“太阳”,成功点亮了!

欢呼声几乎要掀翻掩体顶棚。但这只是成功了一半。下一个挑战是并网运行。两台反应堆的输出必须同步,像一个整体一样工作,否则电流冲突会瞬间烧毁整个电网。

电网调度中心的工程师们紧张地操作着粗笨但有效的模拟控制系统,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频率和相位。当两个强大的能量源最终完美地同步在一起,输出功率瞬间翻倍并且变得异常稳定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能源的基石,从未如此稳固。

拥有了双倍且稳定的能源,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网络扩建工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以前,宝贵的电力只能优先供应核心工业区、科研中心和军事要塞。现在,粗大的、包裹着虫族生物材料改良绝缘层的高压电缆,开始像生长的藤蔓一样,沿着新立起的钢铁线塔,伸向以往蒸汽管道难以抵达的区域。

普通居民区首次被纳入了供电范围。虽然初期只能保证每晚几个小时的照明和低功率电器(如收音机、小型电炉)的使用,但这带来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夜晚的拓荒城不再是只有零星煤油灯光的黑暗世界,家家户户窗口透出的昏黄但稳定的电灯光芒,驱散了深植于人们心中的末世黑夜恐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文明气息。孩子们可以在灯下看书,妇人们可以做点精细针线活,一种久违的“夜晚生活”悄然出现。

大型农业区也接入了电网。巨大的电动水泵取代了部分人力、畜力提水,灌溉效率大增。电动通风机被安装在高大的粮仓里,有效防止粮食霉变。甚至还在试验人工补光温室,试图缩短作物生长周期。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更重要的是,许多原本依赖低效蒸汽机的场合,开始被电动机取代。工厂里的传动轴、矿山里的提升机、甚至部分区域的轨道交通,都开始“电气化”改造。效率更高,噪音和污染更小,维护也更方便。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

能源,这文明的血液,变得更加充沛、稳定,流淌到了联合体机体的更末梢。聚变之光,不再只是实验室和兵工厂的特权,开始真正“普照”这片土地,照亮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也为下一个更宏伟的目标——星海——积蓄着澎湃不绝的动力。从一个小心翼翼的“火种”,到如今的双日凌空,能源的解放,是文明迈向自由的最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