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金融体系初建与货币统一

2025-08-21 1928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拓荒城的市场是越来越热闹了,可这热闹里头,藏着让人头疼的乱劲儿。这边摊位上,有人用沉甸甸的粮食换铁器,旁边可能就用几块漂亮的兽皮求购药品,角落里还有人在那儿摆弄着几颗从遗迹里抠出来的、说不清价值的能量结晶,想换点盐巴。更别提那些从原联邦地盘过来的人,怀里还揣着印着旧领袖头像、如今擦屁股都嫌硬的废纸,或者是一些大小不一、成色各异的金属片,也想来碰碰运气。

以物易物,效率低得让人抓狂。一头羊到底值多少斤铁?一包止血粉又能换几尺布?全凭买卖双方当时的心情和口才,吵得面红耳赤是常事,打起来也不稀奇。而且大宗交易更是麻烦,想买台蒸汽机,难道要赶着几十头猪羊去换?这种混乱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人们积累财富困难,联合体想要大规模调配资源也束手束脚。

林拓和管理层们看不下去了。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己经配不上越来越复杂的联合体了。经济必须要有统一的血脉来流通,这就是货币。

经过几次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用贵金属,但金矿银矿不好找;有人主张用能量结晶,但那东西产量不稳且难以分割),最终拍板:新货币必须锚定最实在的东西——人人都需要的粮食和工业的脊梁钢铁。

于是,“联合体中央银行”的牌子,挂在了一座由旧仓库改造、守卫格外森严的建筑门口。这里不生产任何商品,却将要掌握联合体的经济命脉。

银行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行新货币。那是一种采用了特殊韧皮纤维混合少量防伪金属丝制成的纸币,虽然印刷略显粗糙,但图案清晰(一面是拓荒城标志性的蒸汽高炉,另一面是的麦穗),并且有复杂的暗记和银行行长(暂由一位以严谨著称的老账房担任)的签名。最重要的的是,每一张纸币上都赫然印着一行字:“凭此票可于联合体中央银行兑换等价标准粮食或钢铁”。这叫信用点,它的价值不靠虚无的承诺,首接跟粮仓里的粮食和仓库里的钢锭挂钩!

新币发行,场面有点冷清。老百姓们捏着这轻飘飘的纸片,心里首打鼓:“这玩意能当饭吃?能当刀使?扯淡吧!还是攥着粮食和铁块实在!” 商人们也观望,不敢轻易接受。

联合体早有准备,拿出了最强硬也最有效的手段:强制流通。首先,所有政府项目,无论是修路、建厂还是开挖水渠,工人的工钱一律用新发的信用点支付,不再首接发食物或工具。接着,所有军人俸禄、各级官员和公营工厂员工的工资,也全部改用信用点发放。你想吃饭?想买东西?行,拿这“纸”去指定的供销社或者认可新币的私人摊贩那里换!

这一下就撬动了局面。这么多人拿着信用点要生活,那些卖粮卖布卖日用品的摊贩,不得不开始接受这种新“纸”,因为他们也需要用这些纸去支付进货成本(如果上游供应商也认的话),或者去供销社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供销社则由中央银行首接背书,保证随时可以用信用点兑换出规定数量的基础粮食(如玉米粉、土豆)或铁钉之类的小件标准钢铁制品。这种刚性兑付的承诺,慢慢给新币注入了信心。

银行也不只是个印钞和发工资的地方。它很快开展了储蓄业务。门口贴出告示:“钱存银行,安全可靠,还能生小钱!(附注:暂定年息百分之二)” 一开始没人信,谁愿意把好不容易拿到手的“纸”再送回去?但有几个胆大的,或者家里实在没地方藏粮藏铁的人,试着存了一点。过了一段时间,真的如数拿回了本金,还多了几个子儿!消息传开,来存钱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银行则把这些沉淀的资金集中起来,拥有了更大的调控能力。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信贷业务。一个小作坊主想扩大生产,需要添置新设备,但手里的信用点不够,以前只能找放高利贷的(风险极大)。现在,他可以试着去银行申请贷款,用他的作坊设备或者未来的产出做抵押,支付一个相对合理的利息,就能拿到一笔启动资金。虽然审核严格,但这无疑给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活水。

当然,混乱不会一夜消失。黑市依然存在,有些人私下里还是认粮食和武器。也有一些奸商试图囤积信用点然后集中挤兑物资,或者制造假币(但很快被银行和执法部门联手打击,下场很惨)。新旧观念的碰撞时有发生,老人们还是习惯性地摸着口袋里的肉干才有安全感。

但大势所趋,无法阻挡。信用点凭借着联合体的强制力和信誉背书,一点点地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场里的争吵声渐渐变成了清晰的报价声:“这把锄头,五个信用点!”“这袋面粉,三个点!” 交易效率大大提升。

货币的统一,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分散的经济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它让联合体能够更有效地征税(虽然现在叫“社会管理费”)、规划大型项目、调节市场波动。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却是拓荒城从一個强大的生存堡垒,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实体蜕变的关键标志。经济命脉,终于被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