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资源再分配与生产恢复

2025-08-21 2951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战争留下的烂摊子,光靠一纸法令和满腔热情是收拾不了的。废墟需要清理,伤口需要愈合,但最重要的是,肚子不能饿,身体不能冷,建设不能停。这一切,都离不开最实在的东西——资源。

第二天一大早,联合体指挥中心的气氛就从昨日的立法定规,转向了热火朝天的生产调度。墙上挂起了一张巨大的、尚且粗糙的联合体全域地图,上面只有拓荒城周边区域标注得比较详细,更远的地方则大多是一片空白,或者只有些模糊的旧时代标记和道听途说的传闻。

林拓站在地图前,身边围着建设部长、几位资深工匠头领,还有刚刚被委以重任的资源调度中心负责人——一位原本负责仓库管理、以心细和记忆力好著称的中年人,名叫石砚。

“家底不清,什么都干不了。”林拓用手指敲了敲地图上的大片空白区域,“以前我们顾着眼前一亩三分地,能活下去就行。现在不行了,联合体这么大,人这么多,将来还要更大。地下埋着什么,山里藏着什么,我们得心里有数。”

他下达了命令:“启动全域资源普查。天上地下,一起动起来!”

“天上”,指的是那艘立下赫赫战功的“探索者一号”飞艇。它被紧急改装,拆除了部分武器,加装了从遗迹里挖出来、好不容易修复的大型简易光谱扫描仪和高精度绘图设备。它的任务是在高空进行航测,通过分析地表植被、岩石颜色和反射光谱,大致标记出可能的矿脉露头、森林分布、大型水源以及特殊地貌。飞艇驾驶员和技术员们领了命,都知道这活儿危险(天空并非绝对安全),但意义重大,个个摩拳擦掌。

“地下”,则是组建了数支地面勘探队。每支队伍都由经验丰富的老矿工、熟悉地形的猎人、以及负责安保和记录的士兵组成。他们带着简陋的勘探工具(罗盘、地质锤、取样袋),甚至还有几个从原联邦投降人员里找来的、懂得使用更复杂探矿设备的技工。他们的任务是深入飞艇标记的可疑区域,进行实地验证,采集样本,精确评估矿藏的储量、品位和开采难度。

“地图要实时更新,标记要清晰。哪里有富铁矿,哪里煤矿浅容易挖,哪里有适合烧水泥的石灰石,哪片林子是硬木适合做梁柱,哪条河段水流急能建水车……所有这些,都要在这张图上给我标明白!”林拓对石砚和勘探队员们强调,“这是你们资源调度中心的根,根扎得深,枝叶才能茂盛。”

资源调度中心应运而生,就设在指挥大厅的隔壁。这里很快成了整个拓荒城最繁忙的地方之一。墙上挂满了不断更新的地图,桌子上堆满了勘探队送回来的矿石样本和报告纸条,算盘声(从交易市场淘来的老古董)和争吵声几乎没停过。石砚和他手下有限的几个人忙得脚不沾地,他们要汇总所有信息,评估资源价值,然后根据“重建优先级列表”,向建设部和军事部下拨物资。

这个“优先级列表”是林拓亲自敲定的,简单粗暴却极其有效:

粮食和水:确保所有人不被饿死渴死,这是底线。

燃料和建材:没有燃料,熔炉就得熄火;没有建材,一切修复都是空谈。

武器和防御:保证联合体不再被轻易摧毁,这是血的教训。

于是,资源像血液一样,开始朝着最需要的地方泵送。

优先修复受损矿场和工厂! 建设部长几乎把他最能干的人和最好的工具都压了上去。

铁矿:血狼团留下的那个中型铁矿是重中之重。投降的原联邦矿工被编入队伍,在联合体监工的带领下,清理塌方的坑道,修复提升设备,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蒸汽绞盘的轰鸣声再次响彻山谷。第一批开采出来的铁矿石,立刻被等候多时的蒸汽机车(如果路没坏)或重型驮兽队运往炼钢厂。

煤矿:拓荒城自己的煤矿也加快了开采节奏。深层的矿脉暂时顾不上,先集中力量开采浅层煤,确保能源供应。煤矿周边堆起了小山般的煤堆,日夜不停地有车队前来拉运。

炼钢厂和水泥厂:高炉重新点火需要时间,工人们抢修着被酸雨和战火损坏的炉体、管道和鼓风机。但小型的、简易的炼铁炉和水泥窑率先恢复生产。虽然产量低,质量也参差不齐,但起码有了产出。烧制水泥需要的黏土和石灰石,也由勘探队找到了新的、更容易开采的矿点。

然而,光有资源和大方向还不够,如何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才是关键。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战后人心惶惶,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或家园,对未来充满迷茫。

林拓和行政部的青禾推出了 “生产积分制” 。

公告贴满了大街小巷和各个工作点:“即日起,所有联合体成员,无论原籍,均可通过参与指定劳动获得生产积分!积分可兑换食物、衣物、工具、燃料,甚至更好的居住条件!”

规则很简单:干重体力活(如采矿、伐木、筑墙)积分高,技术活(修理机器、看病救人)积分更高。工作有定额,超额完成有奖励积分。偷奸耍滑、完不成任务则要扣分甚至受罚。每个工作队的队长负责记录,每天收工时发放代表积分的小木牌(不同形状代表不同分值),凭木牌可以去新设立的“积分兑换点”换取生活必需品。

这一下,就像在滚油里滴了冷水,整个社会都炸开了锅,然后迅速沸腾起来!

那些原本无所事事、担心以后没饭吃的降兵和流民,眼睛亮了。有力气就能换吃的!那些失去丈夫的妇人,可以去纺织队、炊事班工作,也能养活孩子。甚至半大的孩子,也能通过拾柴、帮忙传递消息赚取少量的积分。一种“劳动才有饭吃”的公平感和紧迫感迅速取代了恐慌和依赖心理。工地上的号子声更响了,人们推着小车、扛着工具奔跑的速度更快了,为了多得几个积分,也为了早点重建家园。

与此同时,关闭许久的交易市场也重新开放了。但这一次,规则变了。

市场入口立起了巨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本市场交易,一律使用联合体‘拓荒标准’计量单位(如‘拓荒尺’、‘拓荒斤’),货物品质需符合《拓荒城基本法》贸易条款规定。严禁以次充好,严禁囤积居奇,严禁强买强卖。违者严惩!”

市场里安排了巡逻队,由龙牙卫队的士兵兼任。他们的任务不仅是维持秩序,更重要的检查度量衡是否标准,货物有没有掺假。有几个原血狼团的商人,还想用老一套,拿着明显短一截的尺子或者掺了沙子的粮食想来交易,首接被巡逻队抓了个正着。货物没收,人被抓去修城墙抵罪。消息传开,市场里的风气为之一清。

虽然物资依然匮乏,但市场里逐渐有了人气。有人用自己节省下来的工具换一点盐,有人用采集到的草药换一小块肉,甚至有工匠开始尝试用边角料制作些小玩意来交换。以物易物依然是主流,但“拓荒标准”就像一根准绳,让混乱的交易开始有了秩序和信任的基础。

夜幕降临,拓荒城没有完全安静下来。炼钢厂的火光映红了一片天,高炉还在尝试点火,叮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矿山上点起了火把和汽灯,实行两班倒,日夜不停地挖掘。积分兑换点前排起了长队,人们用汗水和疲惫换回维持生存的物资,脸上虽然疲惫,却少了绝望,多了些盼头。

林拓再次站在瞭望台上。城外的勘探队点燃的篝火如同星辰,飞艇的灯光在夜空中缓缓移动,如同巡视领地的眼睛。城内,生产的轰鸣和市场的微弱喧嚣交织在一起。

资源正在流动,生产正在恢复,秩序正在重建。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就像推动一个沉重的巨轮,但它毕竟开始转动了。联合体这台战争机器,正在艰难而坚定地,转型为一台巨大的、为生存和发展而轰鸣的生产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