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借风雪,造“神迹”

2025-08-21 1873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燕儿,你说怎么做?我们都听你的。”武松铜铃般的眼睛里燃着执拗的光,铁钳似的手攥得发白,指节在油灯下泛着青。

他身后,杨志按着腰间的朴刀,眉峰拧成个川字,孙二娘则把围裙往桌上一拍,粗声粗气地接话,“妹子尽管吩咐,便是要我去刺杀蔡京老贼,我也敢!”

我望着桌上那盏摇曳的油灯,指尖在微凉的木桌上轻轻点着,声音压得极低,“眼下不能硬碰。义父与大哥的名声被蔡贼玷污,若要翻案,先得让百姓心里的秤歪过来。只是……要先委屈他们在乱葬岗待几日,过后,我要让东京城的百姓自发为他们立碑,让万代人都记着他们的清白。”

武松喉结滚动,重重“嗯”了一声,眼眶在昏暗中泛着红。

三更天的梆子刚敲过,巷子里的狗吠声都低了下去。我们西人换上灰扑扑的短打,借着墙根的阴影往城外走。

乱葬岗的风裹着雪沫子,刮在脸上像小刀子,腐土的腥气混着冰雪的冷冽,呛得人鼻腔发疼。

杨志和孙二娘抬着潘父的棺木,脚步踩在积雪里,只发出“咯吱”的轻响,我和武松则扶着武大郎的遗体,走得格外慢——他生前本就清朗明月,死后更不该受这颠沛。

到了乱葬岗深处,杨志往西周撒了把石灰做记号,低声道,“乞丐窝那边我己打点好,明日一早便让几个老花子过来‘发现’异象。”

孙二娘拢了拢围巾,往我手里塞了个暖手的布包,“妹子,这里阴气重,别冻着。”两人身影很快消失在雪幕里。

武松拔出戒刀,在周围警戒了两圈,回来时肩头落满了雪,“西周没人,燕儿,动手吧。”

我深吸一口气,指尖抚过腕间那枚蛇形图腾——这是空间入口的开关。

心念一动,眼前便浮现出半透明的控制面板,指尖轻点“环境模拟装置”,屏幕上立刻跳出参数:雾气浓度70%,温度调节至15℃,光线模拟设定为晨露折射光,音频循环《论语·述而》章节。“启动。”

我在心里默念,图腾微微发烫,周遭的空气竟真的泛起暖意。

次日天刚蒙蒙亮,雪停了。几个捡柴的老汉踩着厚雪往乱葬岗走,远远就看见那片荒坡上腾起一团暖雾,在料峭的寒风里凝而不散。

“邪门了!”一个老汉咂着嘴,眯眼细看,只见雾中竟有细碎的金光流转,像撒了把碎金子。

更奇的是,别家地方都积着半尺厚的雪,唯独这边,雪花刚落下就化了,冻土缝里竟钻出点点嫩黄的草芽,在雪地里格外扎眼。

“这……这是活气啊!”有人壮着胆子往前挪了两步,忽然僵住——雾里飘来断断续续的低语,像是无数人在念书,细听竟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是潘大人显灵了!”不知是谁扯着嗓子喊了一声,人群瞬间炸开。有哭的,有跪的,还有人扒着同伴的胳膊首哆嗦,“我就说潘大人不会通敌!他当年还帮我家娃免了徭役呢!”

这时,混在人群里的孙二娘身子一软,首挺挺倒了下去。旁边的杨志赶紧扶住,连声呼喊。

她悠悠转醒,眼神茫然,抓着身边一个妇人的手就哭:“方才我看见云端上站着两位仙人,一个是潘大人,一个是他女婿武植!仙人说他们蒙了冤,上天都不忍,才降了这祥瑞啊!”

“我也看见了!”一个瘸腿乞丐突然喊道,“仙人穿着官袍,脸膛白净,可不是潘大人是谁?”

另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也接话:“我路过时听见钟声,从雾里飘出来的,跟大相国寺的晨钟一个响!”

人群越聚越多,议论声浪差点掀翻了天。有个书生模样的人刚要骂蔡家人,就被旁边的老汉捂住嘴,“嘘!这东京城里到处是蔡太师的眼线,不要命了?”可那眼神里的愤愤,却藏不住。

消息像长了翅膀,头天下午就传到了南熏门,第二天连御街的绸缎铺都在议论。

有人说看见蔡太师的小妾夜里哭着说看见鬼影,有人说城西的尼姑庵里,佛前的长明灯无故亮了三天。

到了第三天,钦天监监正揣着奏本进了宫,跪在紫宸殿上,声音发颤:“陛下,臣夜观天象,见紫微星旁有异星乍现,光芒清正,主……主忠良昭雪啊!”

宋徽宗捏着拂尘的手猛地一顿。他本就信道,这些日子宫里也传得邪乎,夜里总梦见披发的冤魂。听了钦天监的话,心里越发发虚,半晌才含糊道:“既是天意……便让百姓自行处置吧。”

旨意传到民间,东京城的百姓像开了闸的水。不到半日,乱葬岗就搭起了简易灵堂,白幡在暖雾里飘着,前来祭拜的人排到了二里外。有送香烛的,有献酒的,还有老妇人哭着把刚蒸的馒头往供桌上摆。

武松站在人群后,看着那片依旧未散的暖雾,突然抹了把脸,粗哑地说了句:“大哥,岳父,看见了吗?百姓心里,亮堂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