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的鱼雷靶场,阳光炽热,沙滩被晒得发烫,仿佛能烤熟鸡蛋。邓世昌蹲在“龙骧一号”的鱼雷旁,他的手指轻轻划过银白色的弹体,感受着那冰冷的金属质感。
“尾翼的螺旋桨再打磨半分,减少水阻,速度还能提半节。”邓世昌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他的目光如鹰般锐利,审视着每一个细节。工匠们纷纷点头,表示会按照他的要求进行改进。
邓世昌站起身来,身后是二十艘整齐列队的鱼雷艇,它们的艇身覆盖着伪装网,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宛如一群潜伏的猎手。这些鱼雷艇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希望。
这是决战前的最后一次鱼雷实弹演练,丁汝昌亲自督阵,他站在高处,手持望远镜,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靶场的一举一动。在他的视野中,靶船被缓缓地拖到了三海里外的海域,远远望去,它就像一个微不足道的黑点,静静地漂浮在海面上。
“各艇注意,按‘群狼战术’编队,左舷 45 度,发射准备!”邓世昌的命令通过无线电如闪电般迅速传达到每一艘鱼雷艇上。刹那间,整个靶场都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二十枚“龙骧一号”鱼雷犹如被激怒的狼群,依次从发射管中咆哮着冲出发射管,它们拖着细密的白浪,如离弦之箭一般射向靶船。每一枚鱼雷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们是致命的武器,也是战士们的希望。
萨镇冰站在一旁,手中紧握着秒表,他的目光紧盯着靶船,心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加速。当他高声报出“1 分 15 秒”的瞬间,靶船突然被一连串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所淹没。巨大的冲击波掀起了数十米高的水浪,靶船在瞬间解体,碎片如雨点般西散飞溅。
这壮观的一幕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丁汝昌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次实弹演练的成功,不仅证明了“龙骧一号”鱼雷的威力,更让他对即将到来的决战充满了信心。
“好!”丁汝昌放下望远镜,语气里带着赞许,“比上次快了五秒,命中率20%。记住这个战术——主力舰缠住敌舰,鱼雷艇从侧后方突击,专打他们的弹药舱和锅炉舱。”
演练结束后,邓世昌让人把鱼雷艇的发动机拆开检查。“轴承磨损不能超过0.1毫米,油箱必须装满过滤后的煤油,不能有半点杂质。”他对机械长说,“开战前,每艘艇都要这样查三遍,出一点岔子,就是人命关天的事。”
李和带着“威海”舰的水兵来观摩,见栓柱正指挥预备役辅兵给鱼雷装引信,动作比水师老兵还熟练。“这小子现在是鱼雷艇的‘活瞄准镜’,”邓世昌笑着介绍,“三海里内的移动靶,他指挥发射的鱼雷就没失过手。”
栓柱红着脸摆手:“是邓管带教得好。俺们渔民打渔时就知道,看浪头能辨鱼群,看舰尾浪花,就知道鬼子的船往哪拐。”
七月的鱼雷艇基地,灯火彻夜不熄。工匠们给每艘艇的甲板加了层钢板,能防步枪子弹;电报员把“紧急突击”的密码简化成三个数字,确保瞬间就能发报;水兵们则在艇上挂起黄龙旗,虽然知道开战后人命难保,却没人说一句退缩的话。
丁汝昌看着这些整装待发的鱼雷艇,忽然对李和道:“这些小家伙,说不定能创造奇迹。”他想起日本舰队的“吉野”舰,航速虽快,却皮薄,只要一枚“龙骧一号”命中,就能让它失去战斗力。
夜色里,鱼雷艇的发动机低声轰鸣,像一群蓄势待发的猎豹。它们知道,用不了多久,就要冲向真正的战场,用自己的锋芒,撕开敌人的防线。